杯中名品——大明永乐青花压手杯
https://www.toutiao.com/a6827311191077945864/?channel=&source=search_tab
压手杯早在宋代就有所制(钧窑定窑均有器型),又称押手杯,音义相通。《陶雅》记载有:"宋代均窑压手大杯,细腹半趺,亭亭玉立,并有蚯蚓走泥印,内青而外紫,鲜妍罕匹"。《饮流斋说瓷》记载有:“宋制杯式多撇口,故大杯亦名pie,即取撇口之义也。又名压手杯,亦作押手杯 压押一声之转 义亦相通 谓其口较钜便於手托也”。因造型坦口,折腰,滑底砂足。顺口沿而下,胎骨渐厚。如将其握于手中则切合于手心,执于手中则恰合于虎口,均有凝重之感,故得压手杯之美名。
大明永乐年制青花缠枝纹压手杯
古代最为有名的则是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明人谷应泰撰《博物要览》一书中最早提到了明永乐压手杯:"压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画双狮滚球,球内篆'大明永乐年制'六字,细若粒米,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
明永乐青花压手杯尺寸为口径9.1厘米,高5.1厘米,底足3.95厘米,寓意为九五至尊。其制作工艺可谓超前轶后,色彩莹润光泽,胎体洁白,青花深翠浓艳,清白相映,顿感雅致,颇具青花瓷的特色。杯内外青花图案极具匠心,且绘工精细。最著名的双狮心杯沿绘点状梅花二十六朵,杯身绘缠枝莲八朵,杯足描有卷枝忍冬纹,纹饰间隔以青花弦线9道。杯心绘双狮滚球,署青花篆体“永乐年制”四字款。整个图案布局简洁,线条柔美。其“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写于杯里中心,以狮球、花瓣及鸳鸯等图案环绕。存世的永乐官窑瓷器中有“永乐年制”款的瓷器迄今只见于青花压手杯,这也是其珍贵的原因之一。
明永乐青花压手杯为明代瓷器中的杰作,被后世视为无尚珍品,故历代一直不乏仿制品。此品种最早的赝品见于明万历年间,其后是崇祯及清代任仍有仿制。这些赝品的共同特点是:器型放大,纹饰粗狂,胎体过于厚重。
大明永乐年制青花缠枝纹压手杯
明永乐青花杯的特征:
一、胎体
永乐官窑胎土淘炼细腻,成型技术高超,胎骨洁白而坚致,砂底露胎处极为细腻光滑。
二、釉质
釉层肥厚、平整、致密,不见橘皮纹。青白色或白中微青。有些釉面见散落的细小蓝点。
三、青花呈色
永乐青花压手杯青料是当年标准的进口苏泥勃青料发色,苏泥勃青(既苏麻离青)料的基本成分是高铁低锰,具体呈色特征可归纳为:
呈色明艳纯正,略紫浓重或浅淡均有。
青色中有星点状结晶,见放射状流散。
青料积聚处有蓝褐斑,表面下凹并亚光
大明永乐年制青花缠枝纹压手杯
庭蘭自四年前开始烧造仿明永乐青花压手杯,迄今已烧制6次(期间一次气窑烧制,其余五次均为柴窑),前后改版调整过5次,仍觉有所欠缺。可见要将一款名品器型的胎釉型工均仿制到位的难度之大。
总结一下这几次烧制和改版的经历:
第一次柴窑烧造:器型跟原件有差异,杯子重心不稳,杯体重量太轻,无压手感,利胚没找到重点,青花晕染过于严重。
第一版青花缠枝纹压手杯
第二次柴窑烧造:重点在改器型,对比故宫原件的照片和一只手上现有的压手杯对照着制作,在器型上有了明显进步,重量提升后,重心稳了,压手感也出来,但是感觉还是有所欠缺,口沿撇的不够,腹部又收的太缓。另外这次烧制开始采用仿老泥和原矿灰釉。
第二版青花缠枝纹压手杯
第三次柴窑烧造:微调器型,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修改,烧成之后外形上觉得比较满意了,但是对比故宫原件照片的底足,总感觉缺点意思。另由于青花料的含铁过高,导致绝大部分釉面结晶太严重,废品率达到80%以上。
第三版青花缠枝纹压手杯
第四次柴窑烧造:这次把底足处理的满意了,另外由于上次青花料的问题,这次调整方案采用2种青花料,一种仿苏麻离青一种原矿珠明料。结果由于柴窑烧制原因,几十只压手杯全部报废,大部分釉裂,一部分变形,再次挑战失败。
第四版青花缠枝纹压手杯
第五次气窑烧造:经过了4次的调整,在器型和青花料上均有了些经验,准备退而求其次先烧一批气窑的压手杯供应市场。气窑的烧制对我们来说还是相对得心应手的,细微调整了一下青花料,气窑烧造成功。
第五版青花缠枝纹压手杯
第六次柴窑烧造:轻微调整了青花料色,总算烧制成功几只。
庭蘭柴窑青花缠枝纹压手杯
通过这6次压手杯的烧制,深刻体会到烧制出一款好杯子的难度之大。对于这款经典器型,喜爱的人不在少数,许多朋友对现有的已是爱不释手。有这许多同好的鼓励和支持,对压手杯的烧制我一直没有放弃进一步摸索,路漫漫兮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