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欼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中风病,是指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本条是讲太阳中风病,除了第2条所述四个症状之外,还具有其它典型表现,以及这些表现的病机和主方。太阳为阳,风邪亦为阳,风伤太阳,是两阳相合,所以切其脉“阳浮而阴弱”。“阳浮”是浮取有力,“阴弱”是沉取无力。啬啬恶寒,是形容恶寒程度较甚。淅的本义是微风的声音,“淅淅”在这里引申为怕风的样子,一点微风也承受不了。翕,是指鸟背和两冀上的羽毛,在这里引申为像是被羽毛覆盖一样温和地发热。“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就是形象地形容太阳中风证恶风寒,发热而不甚的样子。肺合皮毛,风邪袭表,表气失和则肺气失宣而鼻塞而鸣,气不能降,而反上逆,故见干呕。鼻鸣、干呕这两个症状并非太阳中风的必见证。对于太阳中风证,以桂枝汤主之。风邪袭表,表气不利,故用桂枝辛温发表,兼通表阳;营阴不守,故用白芍酸寒,以收营阴;生姜助桂枝发表,大枣助白芍养营。桂枝、生姜、炙甘草辛甘化阳,以通表阳;白芍、大枣、炙甘草酸甘化阴,以助营阴。所以全方除了发表和营,还有调和阴阳的作用。桂枝汤的用法比较有特色。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完桂枝汤以后,要喝一小碗热稀粥,让热粥帮助药力,加强发汗作用。粥能助胃气,化津液,所以用之以助药力。二是药后要盖上一层薄被,帮助身上发汗,以遍身微汗为佳,而不能是大汗出。三是药后如果汗出病愈,就可以停药了。如果没有发汗,可以再喝一次药,仍不汗的,服药的间隔时间可以再短一些。大概半天的时间,把三次药都喝完。病重者,一天可以用两付药。其次,在服用桂枝汤期间,要有一些忌口,主要是:“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息恶”等食物。其中五辛是指小蒜、大蒜、韭、芸苔、胡荽这五种,但现在一般是泛指所有香窜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前几日有朋友留言,说在抄写伤寒论,正好小编也在抄书,就想能不能边背书边练字呢?于是就弄出来了这个伤寒字帖,当然还有描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