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荡何戚戚——《论语》悟读【180】
质本洁来还洁去,境由心生心自明。
《论语》第七篇第三十六章: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闲气定;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悟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是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书室的一副自勉联。大海的宽广可纳百川,喻宽广之心胸可容万物;千仞峭壁之所以巍然屹立,是因为没有世俗的欲望,喻人只有做到没有世俗的欲望,方可达到大义凛然的境界。
敦煌发现的郑注《论语》曰:“坦荡荡,宽广貌。长戚戚,多忧惧。”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程子曰:“君子坦荡荡,心广体胖。”
真君子有着旷达之心胸,不拘于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愧于心,坦坦荡荡;小人则心胸狭隘,重一己之利,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烦恼无边。
旷达之胸怀,不仅是乐观向上的一种心态,更是人生修养的一种境界;忧伤愁苦,往往是心灵的垃圾,其实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古代界定君子与小人,主要在文化的层面,是指有文化修养的人和见识狭小的人。为什么君子能心地宽广,原因在于心诚无欺,无私无己,日月可鉴。而小人呢,则常怀一己之私,表里不一,睚眦必报。故本章里所说的君子和小人,主要是从道德和文化的层面而言,强调的是“为人”的两种生活境界。
佛曰,修行即修心。修行人,表里如一,天人合一,不加妄求,不受俗累;一切事情,应顺规律,深知大自然的各种变化,非人为所能改变。所谓善顺则福安,逆道则枯槁;福祸无门,唯人自招;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一大区别。
《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生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生之忧,无一日之乐。终生之乐,也许是每个人都渴望的人生状态,这一状态之所以可望难即,一般而言,是人性所致,因为生而为人,眷眷不忘的往往是名利二字,故痛苦难免。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为宋朝无门慧开禅师所作。修行也好,处世也罢,都应首先学会安顿自己的心灵,尤其在追逐名利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