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学入门书目

原创 上官清晨 清晨读书杂志 2019-05-27

1.《词学论丛》:唐圭璋(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06月

唐圭璋(1901-1990),字季特,终其一生,专治词学。编著有《全宋词》、《全金元词》、《词话丛编》、《宋词鉴赏辞典》等,著有《宋词三百首笺注》、《南唐二主词汇笺》、《宋词纪事》、《词学论丛》等。

本书分为四大部分:

  • 第一:辑佚,如石刻宋词;《四库全书》中宋人集部补词;从《永乐大典》内辑出《直斋书录解题》所载之词。

  • 第二:考证,如宋词版本考;两宋词人时代先后考;两宋词人占籍考。

  • 第三:校勘,如《云谣集》杂曲子校释;《全宋词》跋尾;《词品》补正。

  • 第四:论述,如历代词学研究述略;我对词学研究的浅见;论词之作法;唐宋两代蜀词。

2.《唐宋词论丛》:夏承焘(撰).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12月

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晚年改字瞿髯,室名天风阁,浙江温州人。被誉为「一代词宗」、「词学宗师」。代表作品有《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编年笺校》、《放翁词编年笺注》等。

本书共收论文十二篇和附录五篇。内容分四部分:

(一)关于唐宋词声韵的,有「唐宋词字声之演变」、「阳上作去入派三声说」、「词韵约例」等;

(二)关于词乐、词谱的,有「姜白石议大乐辨」、「姜白石词谱说」、「词律三义」等;

(三)关于作家和作品的行实和本事的,有「梦窗词集后笺」、「易安居士事辑后语」等;

(四)关于词书整理考订的,有「词籍四辨」、「四库全书词集提要校议」等。

本书对于唐宋词学和音乐文学、声韵学的研究,提供许多重要问题和文献。书末另附「顾贞观寄吴汉槎金缕曲征事」一篇,考证吴案始末甚详。

3.《词学通论》:吴梅(撰).中华书局,2010年08月

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苏州人。现代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代表作品有《曲学通论》、《顾曲麈谈》、《南北词简谱》等。

本书是一代词曲大家吴梅先生介绍词学基本知识及词学发展史的经典作品。吴梅先生系统地介绍了词与音乐的关系、词的作法以及历代代表性词人词作,并对唐五代至清季词学的源流传承和诸大家词作的利病得失做了精当的点评。

4.《词学概论》:宛敏灏(撰).中华书局,2016年06月

宛敏灏(1906-1994)著名词学家。字书城,号晚晴。

本书对中国古代的「词」学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讲解,共分十二章:

  • 第一章:词和词学

  • 第二章:词的体制

  • 第三章:词调的由来及其繁衍

  • 第四章:词的章法

  • 第五章:词的句法

  • 第六章:关于音律

  • 第七章:字声在词里的运用

  • 第八章:词的协韵

  • 第九章:谈词谱

  • 第十章:谈词韵

  • 第十一章:谈词话

  • 第十二章:馀论(词作赏析举隅;试谈词的写作)

5.《词学十讲》:龙榆生(撰).中华书局,2017年10月

龙榆生(1902-1966),名沐勋,晚年以字行,号忍寒。龙榆生的词学成就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家之一。代表作有《东坡乐府笺》、《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唐宋名家词选》、《唐宋词格律》、《词曲概论》等。

《词学十讲》是龙榆生先生在上海戏剧学院授课时所撰的教材。全书循序渐进,由宏观的词史、词学规律,述及具体作法、欣赏鉴别等各方面,以至于哪些词牌适宜抒写苍凉激越之情、哪些适宜儿女柔情,平仄韵各自的作用、如何用适当的转换达成情感效果,长短结构安排的作用等等。

6.《詹安泰词学论稿》汤擎民(整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01月

詹安泰(1902-1967),代表作品有《离骚笺疏》、《詹安泰词学论稿》、《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李璟李煜词校注》等。

本书分两编:

上编《词学研究》包括论声韵、论音律、论调谱、论章句、论意格、论寄托、论修辞;

下编《宋词研究》主要包括宋词产生的社会基础;宋词的来源、作家作品、基本内容、艺术形式、风格流派及其承传关系;理论批评。

7.《宋词概论》:谢桃坊(撰).四川文艺出版社,2016年10月

谢桃坊(1935-),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代表作品有《中国词学史》、《宋词辨》、《唐宋词谱粹编》、《敦煌文化寻绎》等。

本书从宏观角度论述宋词发展过程,着重探讨宋词与宋代文化生活、宋人词体观念的形成和宋词的发展趋势,对宋词演唱情况、宋代歌妓状况的研究探赜索隐,别辟蹊径。中篇和下篇,分别论述了北宋和南宋十二名家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多有新的探讨与成果。

8.《唐宋词史》:杨海明(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杨海明(1942-),师从词学大家唐圭璋先生。

本书分为十四章:

  • 第一章:唐宋词——我国古典诗苑中的秀花奇葩

  • 第二章:词的原始和朴素的形态——唐宋民间词

  • 第三章:展苞初放的唐五代文人词

  • 第四章:北宋词坛鸟瞰:词的多元化发展

  • 第五章:五代词风的延伸与提高——北宋小令词

  • 第六章:柳永慢词开启了宋词的新天地

  • 第七章:「新天下耳目」的苏轼词——词的充分「士大夫化」

  • 第八章:北宋后期的词坛

  • 第九章:南宋词坛鸟瞰:宋词的「极盛」与「渐衰」

  • 第十章:南宋前期的伤感词、愤慨词、隐逸词

  • 第十一章:被时代所召唤回来的「男子汉风格」:辛派爱国词

  • 第十二章:「雅词」营垒里的「伤痕文学」:姜夔和吴文英词

  • 第十三章:「风雨如晦」、「春去人间」的宋末词坛

  • 第十四章:对于唐宋词史的「反思」

9.《唐宋词通论》:吴熊和(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1月

吴熊和(1934-2012),师从词学大家夏承焘先生。

本书分为七大章节:词源、词体、词调、词派、词论、词籍、词学。

关于「词」的知识本书该讲的都讲了,建议对词的了解处于「只知名篇」,没读三、五个人词集原本且「词话」没看几本的。首先阅读此书,从宏观上把握「词」的历史,了解词的种种「规矩」与「术语」,知道有哪些重要的「词集」与「词话」批评著作……找准方向,若有余力再进行「窄而深」「博而精」的研究。

此书的作用堪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让你知道天下(词学)学问共有多少种?每种的源流派别如何?重要的书,共有几部?

具体见后文,「词」学大纲以此为例。

10.《读词常识》:夏承焘,吴熊和(撰).中华书局,2016年06月

本书主要讲的是:词的起源与特点,词的名称、词调、四声、分片、句式等,词韵的分部与协法,还简要介绍了各类词书。篇末增加了数篇夏承焘先生有关词学的小文章。

11.《词学概说》:吴丈蜀(撰).中华书局,2016年06月

吴丈蜀(1919-2006),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大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侧重于古典诗词格律研究。

除了词的写作和欣赏方面的知识不属于本书讨论范围,其余有关词的基本知识,几乎都谈到了。其中还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词的格律。由于词律与诗律、词韵和诗韵有密切的关系,也扼要地介绍了诗的格律与诗韵。书后附录《时古对类》和《声律发蒙》两部声律启蒙读物。

12.《词学史料学》:王兆鹏(撰).中华书局,2004年05月

王兆鹏(1959-),1985年至1987年在湖北大学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曾昭岷教授学习唐宋文学。1987年赴南京师范大学师从唐圭璋先生研治词学。

正文部分分八章,依次为:

  • 第一章:词体研究的史料

  • 第二章:词人研究的史料

  • 第三章:词集研究的史料之一:书目

  • 第四章:词集研究的史料之二:丛编

  • 第五章:词集研究的史料之三:别集

  • 第六章:词集研究的史料之四:总集

  • 第七章:词论研究的史料

  • 第八章:词学研究的工具书

13.《词话史》:朱崇才(撰).中华书局,2006年03月

朱崇才(1954-),曾师从著名词学大家唐圭璋教授,后又跟从郁贤皓教授学习唐代文史。

词话,是中国古代诗学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词话可从宽定义为「及词之话」。历代词话的存在形式,主要有成卷的词话专著,唐宋以来各类典籍中的散见词话。其内容主要是有关词的本事,品评,引用,考证,论述等。词话史,应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对历代词进行比较系统的叙述,评论和探讨。

本书《绪论》部分讲了词话的定义,历代词话的基本状况,词话史的研究。

正文部分溯源历史分为十五章:

  • 第一章:晚唐五代:词话的开端

  • 第二章:北宋:词话的成立

  • 第三章:北宋:苏轼及其门生幕吏

  • 第四章:南渡前后:词话的繁荣

  • 第五章:南宋中后期词话

  • 第六章:张炎《词源》及宋末元初词话专著

  • 第七章:金元词话

  • 第八章:明代词话

  • 第九章:清前期词话

  • 第十章:浙西派

  • 第十一章:清中期词话

  • 第十二章:常州派

  • 第十三章:近代词话

  • 第十四章:常州派的推广及中兴

  • 第十五章:王国维与古典词学的终结

综上所述,若想对「词」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首推以下两本:

  • 《唐宋词通论》:吴熊和(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1月

  • 《词学概论》:宛敏灏(撰).中华书局,2016年06月


「词」学大纲

以吴熊和《唐宋词通论》目录为例,对于非专业与专业学生研究了解词之一体裁,「入门」足矣。

第一章 词源

第一节 燕乐与词——我国诗、乐结合的新传统

第二节 唐教坊曲——唐五代词调的渊薮
一、隋曲
二、唐曲

第三节 从选词以配乐到由乐以定词一一词体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 词体

第一节 词的创作——按谱填词
一、音谱
二、词谱

第二节 词体的形成——依曲定体
一、依乐段分片
二、依词腔押韵
三、依曲拍为句
四、审音用字

第三章 词调

第一节 词调的来源
一、来自民间
二、来自边地或外域
三、创自救坊、大晟府等乐府机构
四、创自乐工歌伎
五、摘自大曲、法曲
六、词人自度曲

第二节 曲类与词调
一、大曲、法曲、曲破
二、令、引、近、慢
三、其他曲体曲式

第三节 词调的异体变格——乐曲移调变奏
一、转调
二、犯调
三、偷声、减字
四、添声、添字、摊声、摊破
五、叠韵、改韵

第四节 选声择调
一、择声情
二、择新声
三、捍曲名

第五节 词调的演变
一、唐五代词调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二、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大盛
三、由于音乐文艺重心转移,除词人自度曲外,南宋词调发展呈现停滞,最后衰落

第四章 词派

第一节 唐宋词分派的由来

第二节 倚声椎轮大辂一一敦煌曲子词

第三节 齐粱诗风下的《花间集》

第四节 南唐君臣与宋初词坛

第五节 有井水处皆歌柳词

第六节 苏轼指出向上一路,全面改革词风

第七节 从秦观到周邦彦

第八节 靖康之变前后的李清照

第九节 辛弃疾与南宋爱国词

第十节 姜夔句琢字炼,归于醇雅

第十一节 眩人眼目的吴文英词

第十二节 宋元之际词人与亡国哀音

第五章 词论

第一节 唐代评论罕及于词,后蜀欧阳炯的《花间集序》,或可视为有专文论词之始

第二节 宋人词话始于元丰初杨绘的《本事曲》,多数偏于纪事,重在品藻与议论的则较后起

第三节 苏门始盛评词之风,对推尊词体和推进词的评论起了重要作用

第四节 李清照创词「别是一家」之说,阐明了词体的音律、风格特点,为诗、词之别立下界石
一、词须协律
二、词须典雅,有情致

第五节 靖康之变后,词风慷慨任气,论词亦多重在家国之念,经济之怀
一、批判花间词人的流宕无聊
二、肯定苏词的革新,赞扬骏发踔厉的词风
三、主张以「经济之怀」入词
四、倡导「复雅」

第六节 南宋后期论词,重点转向讲习与传授词法,这一过程始于姜夔,而备于张炎
一、姜羹始论词法
二、杨缵、吴文英、张炎三家词法

第七节 鼓吹苏、辛词风的,不如周、姜后学之盛,但在金源末及南宋末,也并不寂寞
一、金源特重苏、辛词
二、宋末词风之弊,在于厚周、姜而薄苏、辛

第八节 张炎《词源》是周邦彦、姜夔一派词学的总结、它同时反映了宋词的最终衰落
一、主雅正
二、主清空

第六章 词籍

第一节 丛刻

第二节 总集

第三节 别集
一、唐五代词别集
二、北宋词别集
三、南宋词别集

第四节 词话

第五节 词谱 词韵
一、词谱
二、词韵

第七章 词学

第一节 关于词乐
一、燕乐二十八调,两宋词乐不出七宫十二调
二、二十八调的用音与结声
三、宫调声情与依月用律
四、宋词的歌法

第二节 关于曲调考证
一、从《教坊记》、《乐府杂录》考词调之源
二、《碧鸡漫志》的曲调考证

第三节 词学的展望

附录

《彊村丛书》与词籍校勘

从宋代官制考证柳永的生平仕履

陆游《钗头凤》词本事质疑

关于鲖阳居士《复雅歌词序》


大学古代文学课,宋元部分要求选一本词话或词学专著做读书笔记。自己没有「贪小便宜」,放弃了比较熟悉且主观性较强的词话,精读了吴熊和先生的《唐宋词通论》。

高二,疲于应付高考。突然开窍,爱上了看「课外书」。每周五放假,用节约下来的生活费,到新华书店买书。集中于诗、词、散文。打开一本本诗词集,才知道某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金句」竟然出自这里,遂潜研于长短句,两年之间,遍观群集。举凡苏子瞻、辛稼轩、柳耆卿、李易安……

不过!以前读词,不求甚解,目的性极强。有时为了收集名句;有时为了去「无知」、快速增长知识;或为了同学聚会给自己增谈资。读一遍即过,几乎没有思考。只求一眼便能打动自己的辞句,遇到好词,也不辑录。仅在书本上勾画出来,并且从不背诵。

大学时,凭借积累的浅薄「小学」知识,一边大量阅读历代文选,一边阅读词话、诗话等批评理论。略有所得,逐渐形成一些关于学习古代文史哲的经验:

1.知人论世:不读史,莫学文。对于研究古代文史哲此为金玉良言。第一了解这个人的生平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情况;其次古人写作喜欢用典。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

2.整体与部分:单独欣赏评价古诗词的一两句几乎是不行的。平时摘出来化用可以。要联系上下文,不可割裂。结合全文,从整体上来分析。有时甚至还需要参考作者的其他文字。

3.文本最重要:那些批评理论的作用四字概括:锦上添花。不管看何种类型的书,原文、原著最重要。其他解读性批评著作,可以为你提供一种思考维度。

4.关于「古代文论」阅读建议

两步骤:

  • 第一,先看历代诗、文、词集原作。熟悉各代词作。先在自己心中留下某些印象或观感。

  • 第二,看有关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学术专著。比如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了解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大致追求。或郭绍虞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先从整体上了解,高屋建瓴。再慢慢细化精读。有余力或想深入研究接着再看历代文学批评原著,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

最后,不要被批评著作里的观点限制了,诗话、词话都是读者个人之见。任何评论型著作适合读了原文之后再来看。

5.形式与内容:本人是一个「义理派」,对「文字方面的技巧形式」几乎不关注,某些文学理论批评术语也不太喜欢使用,侧重于文字背后传达出的意义、主旨。即「辞达而已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