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居即事》唐·崔道融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白话译文

村间的屋外有条小河曲曲弯弯,不知谁家的小船没系上绳缆;春风吹着小船儿飘飘悠悠,慢慢地飘进了钓鱼的河湾。
小孩子望到了,喜出望外,以为是邻村的客人忽然到来。他急急忙忙奔向柴门,赶紧把闭着的柴门打开。

注释

1.溪居:溪边村舍。即事:对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
2.系(xì):栓,捆绑。
3.疑:怀疑,以为。
4.柴门:木制的门,诗中泛指家门。去却:却是助词,去却意思为去掉;关:这里指关闭柴门的栓卡、钩环之类。 

创作背景

绝大部分晚唐诗人,尤其是唐末诗人在“无事”之中,情感趋于淡泊,情趣渐向市井通俗之风转移,崔道融即属此类。黄巢起义时,崔道融避地东浮,隐居温州仙岩山,此诗应作于此段时间,是诗人居住在水乡小河畔的村舍里所见到的一幕水乡风情,信手拈来。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偶然遇见的一件日常小事。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一个春日,诗人也许是在湾边垂钓,或许是在欣赏春景,忽然看见一只小船随着上涨的春水,顺着风势,悠悠荡荡飘进钓鱼湾来。诗人暗想,一定是哪一家粗心,劳作完毕忘了把船系上。诗人在此仅用两笔即勾勒出溪居生活的恬静平和、生意盎然。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船不系,随流飘荡本是一件普通不过的小事,诗人并没有太多地在意。然而,正在室前屋后玩耍的一位小童却注意到了。他看到飘进来的船儿,以为是客人来了,赶快跑回家,急急忙忙打开柴扉,迎接客人。“疑”“急”二字,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儿童好奇、兴奋、粗心、急切的心理。

在诗人笔下,水边的小村,掩闭的柴门,疏落的篱笆,飘荡的小船,构成一幅宁静、优美、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图画。诗人还捕捉了这幅图画中一刹那间发生的一件生活小事,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从诗人的描写中,读者仿佛体味到了诗人的悠然自得,领略到了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即既有大人的成熟与老练,又有儿童天真、可爱的童心。有了这样的“赤子之心”,才能观察到人人熟视无睹的生活小事,才能写出人人眼中所有笔下所无的妙趣。以这样的心情去面对普通、烦琐的日常生活,才能坦然旷达,心胸开阔。

名家点评

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徐定祥: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诗人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静中寓动,动中见静一切都很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而透过这一切,我们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唐诗鉴赏辞典珍藏本》) 

现代作家张绍民:这首诗体现了写诗的好功夫,就写眼前所见的事物,信手拈来,行云流水自然成篇。诗歌所写虽只是日常生活里的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薰陶,恰恰说明了以小见大。这是一首影像一样的诗歌。(《把爱喊回来·中学生诗意成长读本》)

【关于作者】

集诗人、道士于一身最后成为杀人犯的鱼玄机,生于唐会昌四年(公元八四四),初名幼薇,字蕙兰。十岁时与著名诗人温庭筠相识并友好,十四岁那年,经过温庭筠的撮合,嫁给状元李亿为妾。李亿畏惧原配,不敢跟她过多亲热。在鱼玄机二十二岁那年便与李亿分居,安排入住道观做了一名道士,改名玄机。

在道观中,爱交际的鱼玄机因看不惯主持对达官显贵的阿谀奉迎,便时常外出与诗人墨客酬唱往来。失去情感,被丈夫抛弃的她从此拥有了一些不固定的情人和一个固定的性伴侣。在一次她的性伴侣趁她出去应酬之时,跟她的婢女有了暧昧。一恨之下,她杀死了婢女。于是,正值花信之年的鱼玄机被京兆尹温璋判杀。

她的故事,从唐代的《传奇》、明代的白话小说到现代的电影《大唐豪放女》,在暧昧的色情中演绎狎淫的香艳,足以看出她是个有才华、会交际、颇具姿色的而又不同凡响的年青女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