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展子虔《游春图》鉴赏
展子虔(545年-618年)隋代绘画大师,汉族,渤海(今河北沧州)人。
历经东魏、北齐、北周、隋朝,到隋代为隋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
(《隋书》中记载“散官,以加文武官之德声者,并不理事。”也就是说,这两个职位都是奖给社会知名人士的荣称,从正四品。)
传世作品《游春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独具风格的画体,亦是中国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画。
《游春图》 绢本、青绿设色 , 80.5×4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游春图》描绘了人们在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季节,到山间水旁踏青游玩的情景。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这样一幅流传千年的名画,其收藏史也颇丰富,涉及多位皇帝、名仕。
宋徽宗赵佶在卷首的隔水处铭上“展子虔游春图”六字。
元初周密,明代文嘉、詹景凤、张丑,清代吴升也均在其画论著录中刊录该画。
卷后有元曲名家冯子振、书画家张珪和明代大画家董其昌的题记。此外,亦有从宋至清内府朱印,可见该卷长时间存放于宫中。
之所以说《游春图》作为中国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杰作,在美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原因就在于这幅画不管是从构图创新还是技法表现上都有其独到之处。
构图创新
画卷首段近处露出倚山俯水一条斜径,路随山传,自到妇人立于竹篱门前才显得宽展。
在画面的右下方,画上了山间小径,低矮的树木、草丛组成,成为了右上方巍峨高山的延伸部分。这样,高山便成为了山路的背景,山路又称为了高山的细节铺垫和展现。这就使得整个画面比前期山水画更显全面、沉稳和丰富。
画面的右上部主要是山峦。
接着,山峦岸侧,树木掩映,通过小桥,又是平坡,布篷游艇,容于其中。
下端一角,便是坡陀花树,围绕山庄。各种花树点满山野,桃红柳绿,相映成趣。
在画面的中间,则有大片江河,与湖水、天空融会在一起,使得整个画面形成湖天一色、山河并举的形象。
在画面的左侧绘有一处低矮的小山丘。这一小山丘与右侧上方的崇山峻岭形成鲜明的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画面并未只以山川与河流为主,而是在细节之处加以点缀:江河之中有小船,船中有三四位神态各异、姿态不同的人物,将人声、山河画面融合在一起,并通过山川、河流、船舶、人物等形象构造出整个画面的图片比例。
技法表现
《游春图》以青绿色为主色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细工精琢的用色方法。在画面右上部分始运用青绿着色展现了初春山林间盎然的生机。
画面右下部分,在表现山间小路时,作者用泥金来表现,展现了山林中春寒未退的山色。
在细节处,我们仍可以读出许多早期绘画才有的特色。
如,画家难以表现出松针、松鳞的肌理,对桃树的刻画也仅描绘了树干,对其花叶无力表现,仅用白粉点出花朵,画法略显稚嫩。
点景人物笔法到位,但是用笔缺乏变化,染色均匀,造型简单,略带六朝时期人物绘画的风格特点。
此外,最接近早期绘画风格的是远山杂树的画法,画家用花青加墨的重色点染出富有变化的团墨,点缀在远山山陵之处,这种技法是隋唐时期特有的表现手法。
可以说,《游春图》作为一幅过渡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开创了唐宋绘画的新风貌,艺术语言也愈加成熟、规范。
画命运
末代皇帝溥仪临出宫前,以赏赐的名义将诸多名画赠予溥杰,之后又将此画变卖,以获得出宫后在天津、东北的日常开销。从此,《游春图》便开始流落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