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现实题材的杀伤力

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里,院线中最受瞩目的电影要数剧情片《我的姐姐》,一定程度上来说,它算是“出圈”了。

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多关注,相比起影片本身的质量,更多还是因为它过于典型的“家庭题材”戳中了太多国人的内心。

目前关于《我的姐姐》多数讨论,都是围绕着结局的选择以及许多现实中的辛酸、不易、龃龉和思考。
我想说的是,在目前国产电影的大环境下,希望大家对这类适当多给予一些客观的事实判断,而非简单的价值判断——当然,一部电影和它的观众们不可能没有主观的价值判断,这也反映出了影片所具有的特殊价值:无论我们身处什么时代,都永远需要优良的现实题材作品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部分剧透。】
先谈谈电影本身,如果单纯从故事设计、节奏把控、镜头语言、拍摄手法等等角度出发,《我的姐姐》算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不算很好,却也不差。
影片中处处存在着一体两面的“共生性”。
比如姐姐安然和弟弟安子恒羁绊日益深厚的日常细节,充分展现了安然从抵触到接纳、安子恒从无助到依赖的过程,优点是吵闹离合的戏份够典型、够到位,叙事效果拉满,缺点则是过于刻意,相当程度上失去了留白和韧性。
又比如安然和亲戚们尤其是姑妈安蓉蓉之间的冲突和理解,摆明了就是冲着挑动观众神经和情绪去的,是好是坏不说,有用是真的有用。
《我的姐姐》所拥有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对现实社会的提炼和呈现之上,也正是因为这点,影片才有了充分咀嚼的空间。
不得不承认,这部片子里关于家庭成员、家庭矛盾以及社会现象的设计和囊括实在是太典型了,包括但不限于:重男轻女思想的传承,一代又一代的“扶弟魔”,父权社会下的男性话语权,为亲戚忙里忙外的老好人姑妈,本性不坏但就是不上台面的窝囊舅舅,年轻一辈之间越来越淡的、总带有怨恨的是亲情,忆苦思甜饱含爱意、剪不断理还乱的也是亲情……
安然的家庭与所见所闻或许是“离奇”了些,但放在中国这个大社会下,你或多或少总能在电影里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咱们这片土地上有着千千万万个与安然大同小异的“姐姐”,也有着千差万别却殊途同归的父母、弟弟、姑妈和舅舅——凭借着这个最大公约数,《我的姐姐》确实能引发那么多人的共情和讨论。
换句话说,影片中一会儿叠一个敏感Buff,动不动就踩在情绪G点上,这么经典的“复合型”故事,我们往往只能在知乎问答、八卦小组、情感节目/专栏/论坛、**聊天群里看到,这次却能在一部电影里一次性看个够,怎么想《我的姐姐》都会是部话题之作。
正因为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故事,所以它的剧情走向大多都能一眼看到尾。
例如安然全情投入却又脆弱不堪的恋情:假若父母没有出车祸身亡,那么未来的安然会是一个不会被原生家庭拖累的“理想”媳妇;而当赵明没敢向自己父母提出要考研去北京时,无论安然的生活有没有出现重大变故,最终都会与赵明分手,因为像她这样强势倔强的女生,往往只有非此即彼的决绝。
但这种“确定性”并不算是坏事,既然影片想要反映的是中国几代“姐姐”身上的故事,“惊喜”越少越保险。
在众多谈不上针砭时弊但至少人间真实的情节设置的保驾护航下,《我的姐姐》的故事顺利讲完了,只要你多多少少看到了熟悉的东西,并为之动容,那影片就是成功的。
(顺便提一句,《我的姐姐》中的张子枫总是让我串戏到《少年的你》中的周冬雨……对堪堪20岁的张子枫来说,这算得上是一个夸奖吧?)
最后,还是想多谈几句关于国产现实题材电影的思虑。这次关于《我的姐姐》结局选择的争议很大,以至于都有点盖过影片原本的锋芒了……有争论是好事,说明影片的设计叙述足够到位、大家都有各自的鲜明立场,但我还是不希望大家因为单纯的价值判断,而轻易去肯定或否定一部电影的价值。
安然弃养弟弟,会让一部分观众击掌叫好;安然抚养弟弟,会让影片更加“安全”——无论怎么选都是对的,也都是错的,因为我们不是当事人,无法断言他人选择的好坏是非……这个时候,过程往往比结果更宝贵。
若不是全情代入了自己的经历或观念,现在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议论或非议《我的姐姐》的结局,这恰恰证明了影片的成功。
这几年叫好又叫座的同类型影片实在屈指可数,唯一出挑的只有《我不是药神》,更多则是像《狗十三》等片子那样匆匆而过,没激起多少水花……以此来说,《我的姐姐》还有了另一层可供他人借鉴的积极意义,我们需要更多的现实题材作品,因为这类作品往往还拥有电影之外的价值:它们是一面面镜子,照出生活中那些看见的与没看见的存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