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势不发劲的进步性
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1),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2)。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著(3)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4)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
分
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大体而言,全中国的武术,只有太极拳和八卦掌两种武术的势架,在演练时是不发劲的,其它所有的武术,包括外国武术,几乎全部的势架都是从头到尾发劲的。
而太极拳各门派中,也不是势架全都不发劲的,也有势架发劲的太极拳,其中以陈家太极拳为代表。
所以太极拳从势架的发劲与不发劲来划分,可以分为「发劲太极」与「不发劲太极」。而宗岳门和大多数杨家系太极,是属于势架不发劲太极,陈家系太极则是属于势架发劲太极。
外家拳的势架,几乎全部都发劲,而心意、太极、八卦等内家三拳中,唯独心意拳的势架仍保留发劲,所以说势架不发劲的拳法,基本上是只有内家拳中的太极拳、八卦掌,而太极拳则以陈氏太极拳为例外。
太极拳中,势架不发劲的杨系太极拳,据说是承传于陈家太极,但是却大大地转变了陈家太极发劲的传统。杨家太极转变了陈家太极的传统,并且一时形成广大的风气,这种风气,甚至让当时部份首窥陈家太极的杨系太极拳家,坚决认为陈家太极根本不是太极拳。
杨家太极的转变究竟是受到什么影响,着实令人好奇。大多数想要眨低杨家太极的对头太极拳家,都说这是杨家太极为了避免武学流入外族而故意改拳,这个说法也正好故意彰显目前不发劲的杨家太极拳,是一种有缺陷的太极拳,好借机打压杨家太极的心志。
其实我们只要看看,当时和杨家太极同样名满天下的八卦掌,也同样是势架不发劲,就会发现杨家太极走上势架不发劲,在武术史上,并不是孤独的,也不是创举的,但的确是革新的、先进的、进步的。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说杨家太极拳,势架不发劲是受到八卦掌的影响,而是说杨家太极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也发现了杨家太极想要通往阶级神明,所应该要走的路,因此便毅然决然彻底扬弃了陈家太极的旧思维,勇敢地迈向势架不发劲的道路上走去,当然也因此走出了自己的风格。
内家走上势架不发劲的道路,其实是一种进步而不是退步,是一种进化而不是退化。我们从内家三拳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看,最早出现的心意拳,仍保有势架发劲的特征,而最晚出现的八卦掌,就是勇往直前,毫无畏惧地向着势架不发劲的道路前进。
晚出的八卦掌证明了势架不发劲,是中国武术史的新趋势,中国内家武术确实是从势架发劲,走向势架不发劲的进化道路。所以杨家太极走上势架不发劲,确实可以说是挤身当时时代的尖端,可惜杨家弟子甚少以武学理论,阐明自己之所以扬弃陈家太极的学术理由;加上杨家太极,因为承传于陈家太极,而有逐渐被陈家太极取而代之的趋势,这也使得杨家太极走向势架不发劲的道路,被认定是杨家太极不能用于战斗所以才被陈家太极逐渐淘汰取代的原因。也因为如此,势架不发劲,被反对杨家太极者,认为是杨家太极拳错误、无用的退化的主因。
我们已经从中国内家武术发展的进程,指出太极拳和八卦掌脱离传统武术的势架发劲,走向势架不发劲,在武术史是是进步的,是进化的。而杨家太极逐渐走向势架不发劲,其实是一种回归太极拳王宗岳祖师法门的必然。
我们猜测杨家太极拳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从王宗岳祖师的《太极拳论》和《十三势》中,参悟了太极拳理而走向势架不发劲的道路,虽然杨家当时可能误认《太极拳论》和《十三势》是武当道士张三丰的著作,但是杨家受到《太极拳论》和《十三势》的影响而扬弃了陈家太极的势架发劲,是极有可能的。
因为王宗岳祖师的太极拳理论,就是「人刚我柔,四两拔千金,极柔软」的大松大柔太极拳。这样的太极拳,绝不可能是势架发劲的太极拳,因为只要手上带劲,动作带劲,走粘带劲,就根本不能练成阶级神明的「人刚我柔,四两拔千金,极柔软」。
内家武术走向势架不发劲的道路,在武术史上是一种先进的进步思想,也有内家武学为追求阶级神明,而走向势架不发劲的历史必然性;但是历史未必是进步的,像人类追求文明进步所经常遭遇的挫折一般,武术历史的发展也有可能倒退到蒙昧的力斗时代。想要力挽狂澜,让太极拳走向势架不发劲的先进进步思想,除了要有坚毅无比的大无畏心志之外,最重要的是必须对太极拳走向势架不发劲的历史和学理,有比一般人更高、更深入的认识。
中国所有的内外家武术发展,是先有原始的力胜武术,才有我无所能的弱胜强武术;是先有势架发劲的武术,才有势架不发劲的武术。
中国内家武术的发展中,比心意拳、太极拳还晚出现的八卦掌,也是一开始就大步的开阔姿态,走向势架不发劲的道路。
势架完全不发劲的武术,象征着武术由外家而内家,由浅淡边缘的内家,而逐渐形成深化的中心内家。因此势架不发劲的武术,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另一个大岳奇峰,它将自己和其它所有发劲的武术,彻底划分开来,甚至有逐渐将内家武术中,至今仍停留在势架发劲的武术,隔离到外家武术世界的趋势。类似:「势架发劲的是外家拳,势架不发劲的才是内家拳。」这样的学理,已经暗潮汹涌地在部份武者口中出现,极有可能会逐渐流传而被许多人所接受。
势架不发劲的内家武术,随着技术与理论的深化,事实上已经彻底摆脱势架发劲的其它内外家武术,并且在武术精神和历史渊源上彻底切割开来,成为两个完全相异的武术世界。我们可以说势架不发劲的武术,和势架发劲的武术已经不具有血统和道德的关联,甚至根本不具有蜕变或转换的关系。
因为势架不发劲的武术,有其自身的开始基点:「势架松柔不用劲」;势架不发劲的武术,已不再需要透过,也不能够透过势架发劲的武术作为基础训练。
随着内家武技术与理论的深化,势架不发劲武术的「势架松柔不用劲」,已经逐步进入到宗岳门所提出的,更深一层的「大松大柔」,至此势架不发劲的武术,便更加地坚信势架不发劲的武术,不但不再需要透过,也不能够透过势架发劲的武术作为基础训练,甚至连势架发劲的武术想要转化成不发劲的武术,都被视为不可能。
也就是说,势架不发劲的武术,和势架发劲的武术,已经成为二元而丝毫不可能交集的世界,两者之间已经不可能透过交流沟通来提升自己的武术。由于技术的强烈差异,他们彼此之间,已经不再具有能够贡献对方的丝毫价值;双方技术和理论的强烈差异,终会使得善意的沟通,必然成为毫无意义的争论和对抗。
这是因为势架不发劲的武术,和势架发劲的武术,两者已经具有完全对立的基本教义,任何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和试图透过同时学习,而达成两者圆融的努力都将彻底失败。
势架不发劲的武术和势架发劲的武术,随着技术和理论的深化,已经成为二元不可能交集的世界,这两种武术势必要彻底割离彼此之间的所有关联,包括情感的、血缘的、承传的、谁强谁弱的、交流的、论辩的、竞技的所有关联,成为毫不相干的武学,各自走向自己的宽广世界。
因此初学者进入太极拳的世界时,必须先清楚地了解自己要学的是势架发劲的太极拳还是势架不发劲的太极拳,因为这是两个完全没有交集,也不可能融合成为一家的太极拳世界。
势架不发劲的武术,是比势架发劲的武术晚起而进步的,武术从势架发劲走到势架不发劲,对中国武术而言,是一个极大的、革命性的突破与创新。
所谓的革命性,就是说势架不发劲的武术,完全打破过过去所有武术势架的价值和功用,重新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完全不相同的价值和功用。
势架不发劲的武术,在武术观念上至少有以下四项突破与创新:
一、势架运转,改以走粘的训练为主导。
势架运转,不再以发劲打击为主导,改以进行走粘的训练为主导,大大增强了合击控制敌人的能力,使得贴身作战的合击技巧,向前大步跨越。
二、放弃运转轨道上的螺旋力发劲方式。
势架发劲的武术都是以一个势架动作,作为一次发劲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螺旋运动发劲过程。势架不发劲的武术,彻底放弃运转轨道上的发劲,也就是去除了螺旋力,改成圆化直发的直线发劲,如此完全去除势架的动作惯性,利于攻守灵活转变,减少动作的可侦测性,并且增加了打击成效。
三、把一个势架切割成千万个势架。
势架不发劲的武术,由于放弃运转轨道上的发劲,因此势架运转的过程中没有运动惯性,使得势架过程中的每一个点,都可以静止独立存在,并且可以自由地向各方向进行发劲攻击,彻底达成了太极祖师王宗岳所说的:「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这种攻即是守、守即是攻、百技合一,攻守合一的独特战技。
四、开筋展脉的直线发劲,取代整个式架运动的螺旋发劲。
势架发劲的武术以一个势架动作,作为整个发劲的起和始;势架不发劲的武术,发现了以开筋展脉,大松大柔便可以简单达成发出强劲的梦想,于是发劲练习便不再需要藉重整个势架运动来达成。
势架不发劲的武术,在训练的过程中,发现了控制技巧的价值,也发现了先制而后打的合击技巧,更发现了不必透过整个势架来发劲的秘密。于是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势架,调整自己势架训练的目标,以期达到无有缺陷、无有凹凸处的圆全战斗形态。
虽然势架不发劲的武术,由于许多门派理论和技术的不完整和错谬,而显露出无坚刚内劲可用的窘境,这种情形在太极拳中,尤其显著;但是势架不发劲的太极拳,只要用心遵循着祖师王宗岳先生的太极拳理论,作到武禹襄所说:「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的教导,就能够练出极坚刚的内劲。
太极拳家如果仍然怀疑势架不发劲的历史进步性及革命性,而徘徊在势架带劲的边缘,不敢大松大柔,其武学技能终究要退化到尚未升华前的势架发劲世界。
经过了三个篇章的分析,武者们一定会了解到,势架不发劲的武术,并不是像那些修习势架发劲武术的武者所说,是因为不懂、不会势架发劲武术的「发劲技术」才变得松柔的。
势架不发劲的武术,其松柔是因为他们发现了不用力发劲的技术,因此不再采取以势架来完成「螺旋发劲」的技术,因为他们认为「螺旋发劲」的发劲技术,必须用一个很大的势架动作才能完成,实在太耗费时间,而且耗费力气。
势架不发劲的武术,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中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发劲技术的大步进步。只要略懂发劲的人都知道,一个初学者学习发劲时,必须用很大的动作、很长的时间、以及很大的气力,才能完成发劲。即使用很大的动作、很长的时间、很大的气力所完成的发劲,往往成效也不好。
但是一个经过正确锻炼,精熟于发劲的高手,他的发劲动作会变得非常小,小到似乎不必用到腿,不必用到身体,甚至不必大大地摆动手臂,只要轻轻一转腕,就把别人发摔出去;而他发劲的时间也极短,也不必用肌肉或身体旋转所形成的力量,便能达到很高级的发劲。
虽然高手精妙的发摔动作,也是从很大很长的动作中练出来的,但是却是用其它更精妙的功法动作练出来的,而不是用势架练出来的,尤其更不是用一些具有错误动作的发劲势架练出来的。
所以势架发劲的武术,经常引以为傲、视为绝技的势架「螺旋发劲」发劲技术,对势架不发劲的武术来说,其实是味同嚼蜡,不但毫无吸引力,更是避之唯恐不及的。
所以对势架不发劲的武术来说,用势架练习发劲已经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何况发劲的势架,由于无可避免地具有劲力的惯性,这对于听劲的技术来说,根本是一个严重的违害。
凡是听劲,必须要松柔不用力,在安静中才能侦测到敌人力量的方向,一但势架中因为发劲而形成力量惯性,不但无法听到别人的劲,更会被别人听劲,这是一个很危险的缺点。
所以势架发劲的武术,必然会走向偏于分击的技术,而远离合击的道路。势架发劲的武术,由于在势架中发劲而形成力量惯性,想要走上太极拳分合并用,能够分击,又能够精于合击沾粘连随,敷盖对吞的大松大柔战技,是完全不可能的。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