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我们的段子

现在网络上、生活中段子流行。

所谓段子,其实就是指一则短故事或笑话。

因为我对周记的要求是希望他们能捕捉到生活中瞬间的美,且不限定字数,于是不少孩子用三两行文字将瞬间捕捉后,便潇洒搁笔,还美其名曰“捕美结束”。

于是周记里就出现不少段子。

现列举若干。

1、六班黄曼娟的段子:

老妈在停车。(起)

她熟练地打着方向盘,头一伸,嘴一嘟,眼睛一眯,眉头一皱,看着后视镜,顺利并且很快地将车停好了。(承)

车门打开,但她没有下车,(转)而是将头伸出去看目的地有没有停歪。得到了她满意的结果,从容地下了车,帅气地将车门一关,那英俊潇洒的背影在车库渐行渐远。(合)

短短几行,起承转合分明,母亲停车时熟练的技巧与良好的习惯尽在笔下。特别是最后那“英俊潇洒的背影”让人神往,估计曼娟小丫头也格外为自己的这句话而得意:俺娘的名字,就叫“英俊”!

2、二班钟浩铭的段子:

晚修,我们几个音乐爱好者去音乐室里学萨克斯。突然,陈俊耀的笛头掉了,想去捡。

老师一个箭步飞过去,弯下了腰,也想去捡。

这好像“百岁山”矿泉水的广告啊!

不过,老师先快一步,拿走了笛头,举着,像小屁孩一样对俊耀说:“来啊,过来拿啊!”

笛头掉了,师生同弯腰去捡,师生相谐,本来就美。更美的是老师捡起后那句“来啊,过来拿啊”,一副小人得意模样,怪不得浩铭说他像个小屁孩呢!

3、二班夏铭菁的段子:

今天,老聂给我们讲《论语》,内容是:“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老聂说道:“当别人偷偷地在你耳边对你说话时——”此时,张馨婷正靠在我耳边说:“借我张纸巾,我鼻涕撑不住了。”老聂又说:“你要马上不屑地回绝'我不听’。”

于是,我用老聂的兰花指,轻轻地抽出纸巾,拿着纸巾的一角,轻轻地打在她的鼻子上,不屑地说:“我不听!”

这一幕正如双簧表演:老师后面配音,两丫头前面演示;老师一本正经讲授文意,一丫头颇为本色,一丫头酷炫演技,三人成趣,妙不可言。

4、六班郑小米的段子:

中午来到教室。刚坐到座位上,就听见同桌赖俊成学了两声狗叫。

我笑着问他:“你是什么'狗’?”

他也不反驳,而是捧着小脑袋思考了一会儿,说:“一丝不狗(苟)!嘿嘿!”

我“噗嗤”笑出了声,打趣道:“你怎么不'一丝不挂’呢?”

由“一丝不苟”到“一丝不狗”再到“一丝不挂”,一字之差,妙趣横生。不过我一直没明白的是,小米来座位时俊成为何就要学两声狗叫呢?

5、二班刘思琳的段子:

朋友来我家一起做作业。

她拿出数学练习册,满脸忧愁地看着上面的数学题,沉默了许久,长叹一声,说:“人啊,被逼急了,是什么都能做出来的!”我以为她要做一些大举动时,只听她轻飘飘地又来一句:“除了数学练习题……”

这可怜的娃,巧妙地利用了“做”字的多意给我们造出了一个巨大的理解错位,于是形成强烈的幽默感。听了她的这两句话,我真想说:小姑娘,也许你的数学不怎么好,但你的语言表达能力绝对一流!佩服之极!

6、二班姚嘉怡的段子:

刚到教室,发现摄像头转向了墙壁。

听见很多人在说:“摄像头怎么……”

这时,一旁的肖子轩“不屑”地说:“这都不懂?它是在面壁思过。”

我们顿时恍然大悟。

原来摄像头也会因作为老师的帮凶而痛苦……

有时不得不佩服这帮小家伙。他们许多人都对安装在教室某处的摄像头有看法,却也无奈。于是在文章中时不时地调侃一下它来宣泄不忿。如此文中的“面壁思过”与“因成为老师的帮凶而痛苦”皆含蓄而别有味道。

段子虽短,写好却不容易,它要求孩子如摄影师一般具有抓拍功夫。这种功夫需要孩子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时时保持敏感与警觉,遇到能让自己眼睛一亮、心灵一颤的人或事能快速感知,然后能将素材裁剪得当,再用恰切的文字表现出来。

段子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就是爱在文末抖“包袱”。所谓的“包袱”原是相声的术语,指的是经过细密组织、铺垫后达到的喜剧效果。后来泛指文章最后一句出人意料的幽默或哲理。如小米的“你怎么不一丝不挂呢”,思琳的“除了数学题……”,嘉怡的“原来摄像头也会因作为老师的帮凶而痛苦”等。这些“包袱”都成了文章的点睛之笔,令人印象深刻。

七年级阶段,我的写作训练目的是让孩子们喜欢上写文章。唯有喜欢,文章才能谈得上有真情实感。所以,大量的片断(段子)训练,正是让孩子们走上写作的很好的一条途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