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视镜里的老人
文:郑灿超 聂传安
分别是不少孩子文章的题材。一班郑灿超一家国庆长假回到老家,自然也会面临分别的场景。
他写的分别很是感人。
后视镜里的老人
国庆放假了,总免不了回老家一趟。(“总免不了”,用词有些沉重。这既是义务,又是责任)
过年的时候,因为疫情原因走得太匆忙,没来得及去看外公外婆,正好借此机会去看看。(必要的交待)
来到外公家,走进那个熟悉的小巷。一进门,就看见了外婆。外婆正在院子里蹲着洗菜,看到我们来了,站了起来,慈爱的笑容立刻在脸上显露出来,招待我们。我喝到了擂茶,还是那个味道。(“蹲”、“站”、“慈爱的笑容”,层次非常分明)
不一会儿,外公回来了,我们在外公家吃了饭,就准备走了。外公从口袋里掏出破旧的钱包,从里面拿出了两张100元的钞票,递给我。我没接,我怎么能拿老人的钱呢?外公见我不接,抓着我的手,把钱硬塞到我的手掌内,只说了一句话:“拿着。”我的手僵住了,不知该说些什么,外公已经走了出去。(语言、动作都简洁,写出外公的质朴与爱心)
走出院子,外公已经骑在他的电动车上。他问我:“要不要坐上来?”我刚想说“不用了”,但脱口而出的却是“好”。我跨上电动车,外公油门一加,车开动了。(“刚想说”的与“脱口而出”的截然相反,反应出本能快过理智)
我坐在外公后面,我看见了许多外公的银发和布满了茧的皮肤……(这段文字是许多孩子不易写好的地方,当然灿超也没能写好。“许多外公的银发”,明显的歧义句,是“许多外公”还是“许多银发”?“布满了茧的皮肤”,细节的不实。灿超要细细思考一下人的老茧应该到底长在哪儿,此时是不是真的可以看到?如果一个人的皮肤上布满了老茧那是让人何等的惊骇!出现类似问题的原因在于:写文章时,灿超没能把自己真正放在电动车后面,而仅仅是凭感觉去写。坐在电动车后面,目之所及是啥?能闻到的是啥?能感觉到的是啥?能听到的是啥?只能设身处地用心感受,才能写得真切。这段失误我没特意去改正,是想提醒孩子写文章时一定要有“现场感”,一定要把自己置身于自己所创设的情境当中。这样才能写出真实的细节,才有可能打动读者,才可以避免明显的漏洞。)
微风拂过我的脸,我仿佛回到了十年前……我坐在一辆单车上,外公在我身后,踩着单车,带着我到每家每户去做客。我看见了外公的笑脸,也看见了我的笑脸。可是,时间跑得太快了,一转眼就是10年。(这段是回忆,让文章的内容有了厚度,其实也写出外公与我的深厚情感)
到大路了,爸爸妈妈还没走出来。我和外公站在一棵树下,对面有一位卖油炸果的阿姨。(出现“阿姨”,让情节又产生新的可能)
外公问我:“你想吃吗?”(老人家,时时关心着孙子)
我摇了摇头。(正如前文所说的“不用了”)
外公站在那儿,看着前方,把双手插在腰上,头发上布满汗珠,脸上留下岁月的痕迹。他掏出一根烟,点上火,银白色的轻烟从外公的嘴里和鼻子里冒了出来。(这段细节就写得很精彩,外公的形象一下子勾勒出来)
爸妈来了。我上了车,心里竟然有一种说不出的难……我挥手和外公告别,外公也挥着手,叮嘱我们:
“慢慢开!”(千万情感凝成三个字)
车子发动了,我看着后视镜,外公站在后视镜里,好像在后视镜看着我,短暂的相聚让我思绪万千,外公站在那里神情依旧那么坚毅!(外公最后的形象定格在后视镜里,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角度。既不忍往后看,又不忍不看,于是后视镜就成了最后的告别空间)
我忍着,没哭出来……(沉重的情感与开头呼应,让人唏嘘感慨!)
灿超的文章中心突出,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得很好。
更难得的是,灿超文章里浓浓的亲情。
人的成长不仅是年龄、身体的变化,也不仅是学识的增长,也包括情感的历练与成熟。此文中,灿超言语不多,但依然看出他对亲人的真情与深情。
表达情感的方式有多种,灿超选择的是把感情藏于内心。
正如文中那寡言的外公。
忽然想起学《春》时灿超的发言。他最喜欢的一个场景是“他们的房子,稀稀疏疏的,在雨中静默着”。
静默着的灿超,别有一番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