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

文:陈彦霖   聂传安


开学不久,很多老师就关注到一个叫陈彦霖的小女孩。这孩子听课特别专注,两眼放光,情绪完全随着老师的课走,一节课下来绝无懈怠。她又任班里的劳动委员,负责,尽职,其精神让人感动。

让语文老师高兴的是,她的文章也在不断进步!

她曾写过一文《盼望着盼望着》,新颖别致,让人眼前一亮。

一个月后,我们终于开始了我们语文的“第一课”。(从“一个月后”即可看出此文写于10月初。因为要兼顾更多孩子的文章被推出,所以有些早就被收录的文章因作者已有文章被推过而延后)

课前,我想,老聂会怎样讲《春》这一课呢?(这么经典的一文,老师是迟迟不忍心讲)

他的课无人能预测!(这也不知是在褒在贬……)

老聂通过第2课《济南的冬天》中“屋顶上卧着些小雪”让我们细品了“卧”字,然后话锋一转,《春》来了。(虽未讲,但提前都读过)

他让我们读我们滚瓜烂熟的《春》的第一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读一遍,不够,再读一遍!(好文章需要反复诵读,读出语感)

读的时候,你们的眼睛不该带着光吗?“盼望”,你们等公交车时,盼望车的到来,会往哪儿看?身子会怎样?(边读边体验)

自然是往车来的方向看,身子自然会向左前侧倾。公交车来了,出现在你的视线的时候,你的心情?自然是激动,兴奋地拍着手,欢呼着!(通过生活经历,通过想像,让文字动起来)

那么你们还有没有盼望别的东西的时候?(利用切身体会,再现“盼望”的具体情态)

盼望别的东西?有,自然有。(不由转入下一个环节)

大概从很小时就开始直到现在,我就一直盼能见它,摸一下,去感受一下。(看样子时间够久)

雪?嗯,是雪!(这是南方人的渴望)

经过冰天雪地的北方的人或许要会盼温暖,盼春。(对,难得之物,才容易被盼望)

而我这个南方人的小心愿就盼雪,盼冬天!(虽说此时已经快12月份,广东哪里有冬天的影子?别人以“广东的冬天”来设一个成语谜,谜底就是“欺世盗名”)

我没经历过北方的冬天,也从来没看过真雪。(这是盼望的原因)

从小只要在书本上见到它的身影,我就会陷入无尽的想象之中:雪是怎样的?它摸起来舒服吗?我曾无数次想象着自己漫步在雪地上,摸着雪,但几乎不到十秒想象就被打破。(对,想像也需要有生活基础)

为什么呢?因为缺少亲身体验。我没触摸过,没感受过,所以想像也就无法更好地进行。(生活经验愈多,想像越扎实)

所以即使冬天再冷,我都盼望雪,盼望与雪有次亲密的接触。(诱惑也太大)

我从小就经常想象我见到雪的那一瞬间会怎么样,直到现在也时不时会想。(执念之深)

我会像老聂口中的朱自清盼春一样,拍着手侧着头跺着脚欢呼着么?(回到课堂,使得文章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会,我一定会!(这也再次说明朱自清笔下的“盼望着,盼望着”等句子背后的丰富内容)

盼望着,盼望着,我心中的雪!(对雪的渴望,也是对纯洁无瑕的赞美)

入神地听老师上课,完全沉浸并享受于老师设置的情境,然后由老师的相关问题转入自己多年的盼望。

盼望的原因,盼望时的表现,以及想像中盼望实现时的种种表情动作心理。

恰与老师所讲的《春》的“盼望着盼望着”相同。

于是,文章成为浑然的一体!

《春》美,想像美,写这篇文章的姑娘也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