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应用案例故事——李愬雪夜破蔡州

      今天,咱们讲讲发生在中国唐朝时期的一个传奇故事——李愬雪夜破蔡州 。

        大唐盛世, 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 ,他的曾孙唐玄宗李隆基也励精图治,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创了开元盛世。那时候的大唐,府库充实,万国来朝,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 。 

       后来,老年的唐玄宗越来越昏聩,疏于国事,为唐朝守卫边防的藩镇节度使安禄山,逐渐势力做大,并发动了叛乱, 这就是安史之乱,唐朝从这个时刻由盛转衰。多年的战乱,唐朝最终平定了叛乱 。但是,新的问题也出现了,就是在平叛乱的过程中,唐朝原来的兵役制度被彻底废弃。

       原来是由国家招募的府兵制 ,管理府兵的部门叫折冲府。府兵的开始来源是世袭兵户,国家给兵户土地,不收赋税和徭役,参战得胜还有缴获和奖励,战死由国家抚恤,后代继续为兵户。兵户平时耕田,农闲的时候参加训练,战时到折冲府集中,初唐时府兵在经济上比较富足,战争的赏赐也多,府兵有立功为将军,成为贵族的机会,社会地位也比较高。而战时,将领凭调兵虎符调动兵员出征, 这样的制度防止了将领培养私人实力。兵户都是大多是跟随李唐王朝一路厮杀,这些百战老兵的后代,在初唐时候,府兵为大唐的安定立下赫赫战功。 

        到了唐高宗 和 武后 时期, 长期 的和平,人口增长快,同时大贵族勋贵阶层对土地兼并开始严重,国家没有土地可以分给兵户,常年的对外战争让兵源消耗也严重。同时,高门贵族也把府兵当私人护卫,做奴仆使用,府兵社会地位低下,人民渐渐以做兵户为耻,兵源逐渐枯竭,均田制崩溃,进而导致府兵制崩溃。一些边地将领开始募兵,保证战争的兵源,募兵就逐渐成为主流。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第23集,陇右崔器的桥段:旅贲在,长安在。何其悲壮,那就是府兵制度最后的挽歌。

       安史之乱爆发,历时八年多,叛乱的过程中,长安被叛军占领,玄宗逃亡去了四川,途中护卫皇帝的御林军还发动马嵬坡兵变,杨贵妃被迫自杀,她的哥哥宰相杨国忠被乱军所杀,大唐朝廷权威受到损害,战乱也无兵可调,就允许地方上的节度使自己募兵平叛。募兵是职业军人,是由节度使发粮饷 ,组织训练,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士兵对节度使的私人效忠 。藩镇割据就逐渐形成了。

        藩镇割据也成了中晚唐时期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之一,诸多的藩镇中,淮西节度使一直让唐王朝头疼不已。淮西向来以士兵精锐而闻名于天下,实力强大。

        到了唐德宗李适即位,他对各地藩镇,削藩的态度强硬,也在削藩的政策上玩花招,利用藩镇去讨伐另一个藩镇,让他们彼此仇视,互相削弱。自以为高明却引起了各地参与削藩的节度使们的警觉和不满。后来,实力强大的四个藩镇纷纷称王,不再尊奉唐朝的讨伐诏书。唐朝朝廷命令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去讨伐四镇 ,结果这老李一看,这不是圈套么,干脆也称王了,更跟四镇节度使暗通款曲,互不侵犯。

       那时淮西镇统辖六州之地,分别是申州(今河南信阳)、光州(今河南潢川)、蔡州(今河南汝南)、寿州(今安徽寿县)、安州(今湖北安陆)、唐州(今河南泌阳)。当割据的大王,自然舒服,不过,也被人惦记你。李希烈没几年享福,就被部将 陈仙奇给下毒弄死了 。陈仙奇接掌了淮西节度使,淮西又回到唐朝廷的怀抱。可是没多久这个貌似忠于唐王朝的陈仙奇,又被他的部将吴少诚给暗杀了,这老吴又开始让淮西割据独立。凭借实力,打退了唐朝廷的讨伐,吴少诚倒是平平安安活到自然死,不过,爹厉害,儿子可不一定行 ,吴少诚的儿子让他的部将吴少阳给宰了,这吴少阳自领淮西节度使 。

吴少阳死后,他的儿子打算父死子继,伪造了文书,以吴少阳的名义请朝廷确认由儿子吴元济为节度使。

       可这几十年间,唐朝的皇帝变成了唐宪宗李纯了。这也是个狠角色,也是有样学样,靠着宦官政变上台,亲爹先是莫名成了太上皇,不久也归西了。唐宪宗李纯,一向被认为是明君,即位之初就和他祖父唐德宗李适一样积极采取削藩政策,史称他在位这段时期为“元和中兴”。皇帝当然不会搭理你吴元济,还惦记着收拾你呢。对于吴元济的请求自然是驳回。 

       没有得到正式任命的吴元济恼羞成怒,索性派出部队四处打劫,公开走上反叛之路。另一方面,吴元济一直有勾结的成德(大约在河北正定)节度使王承宗、淄青(大约是今天山东益都)节度使李师道派出刺客刺杀了力主讨伐的宰相武元衡,砍伤了裴度。唐宪宗李纯可没有被吓倒,立即任命主战派的裴度为宰相,调集军队分四路讨伐相对势力较弱的吴元济。

       先看正东方向的唐军,与叛军接触,先是有败仗,后来换帅再战,终有胜仗,不过,这一路不是主攻方向,对大局影响不大 。

        再看西北方向和东北方向进军的乌重胤和李光颜,这两支军队攻击主叛军的郾城(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一线,这个是唐军的主攻方向,彼此互有胜负,但因为唐军在李光颜的指挥下,两次在郾城大败叛军,另叛军胆寒,吴元济生怕有变,就把精锐主力都调到了这里了。

       正西方向就是主角李愬将要出场的地方啦。不过,不世出的名将出场的过程挺坎坷 。这一路的指挥,最开始是严绶指挥,他呀,文人将兵 ,一味用赏,以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结果大手大脚小胜大赏,把钱花光了,士卒反倒懈怠,被吴元济打了个反击,战败逃跑。军队指挥换成了 素有勇武名声的大将  高霞寓  ,结果又是小胜追敌,被吴元济打了埋伏,大败仅以身免,看来是个有勇无谋的将军。

        接着,唐军换了一个文弱书生叫袁滋做指挥,连续失败,文弱书生,统御不了大军。

         这时,唐朝廷终于用对了一个人,就是故事的主角— 李愬。李愬也是有背景滴,他的父亲是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李晟 ,那是与郭子仪,李光弼齐名的名将。而且,他来军营当节度使,是李愬毛遂自荐的,主动来接军心不稳的烂摊子,这在当时可是要有勇气的 。

         李愬,不但有勇气,还有智慧。他刚到任时时,直接对外散布消息:“皇帝知道我能够忍辱负重,所以派我来安抚此地。打仗,那不是我的事。”这个的情节对照一下孙子兵法,能而示之不能,对吧?李愬,就这么一来半年,都不跟叛军作战,但这段时间,也没闲着,整顿内部,养精蓄锐,厚待降将李祐,向朝廷上表请免其罪,还允许他带刀宿卫,随时出入帅账,并负责保护李朔;  研究对手吴元济,等待时机。

        李愬开始发动攻势,首先先分割了吴元济的老巢 蔡州城 周边的战略要点,攻营夺寨,使其不能彼此相顾。接着又攻占了进攻蔡州城 屏障——文城栅 。而这年8月吴元济的叛军却在贾店打败了唐军主力之一乌重胤 的部队 。可见叛军的实力不小的。李朔就决定等待时机,不能力敌,只能智取。

       这时吴元济曾经的部下,降将李祐 一直感激李朔的厚待之恩,也想立功报恩。他向李朔建议:蔡州城兵力空虚, 叛军主力已经调去攻击西面的李光颜的大营,内部空虚,可攻其不备,一战破城。李朔采纳了这个建议,但要求务必保密,听他的号令,选择时机再战。

        话说,十月初十已经是寒意四起,风雪骤起,狂风把军旗吹裂。刚刚入夜,李愬命令部队出发。降将李祐和李忠义带领三千突骑为先锋,自己带三千中军跟进,自己的部将李进诚带三千人殿后。李愬只是传令说:“往东走。”风雪中走了了60里,干掉了叛军的一个城寨,大家就觉得可以休息啦。结果他又下令前进,问他去哪,回答是个晴天霹雳--“去蔡州,砍吴元济的脑袋。”    随军的监军吓得都哭了,但军令如山,事到如此,只能执行命令了。全军硬着头皮奔蔡州城就去了。风雪中走了70里,快到蔡州城下了,李朔发现一个池塘 有鸭鹅,他命令军士用棍棒击打,发出鸭鹅嘈杂声掩盖大军行动。   

        这时,前军李祐首先登城,攻破蔡州城门,守军根本没想到会有人大雪天来突袭,几乎没有什么反抗就都做了俘虏。李朔大军一直进攻到吴元济居住的内城时,守军才发现唐军攻到家门口了。吴元济,睡梦中惊醒, 别人报告是唐军来了,他还说: 不可能,一定是驻守洄曲的军士来闹着要冬衣。当得知是李朔,大惊之后,还命令负隅顽抗,等待驻守洄曲的守将来援救。 

       李朔早就防止这一招, 进城之后, 他马上命令部队找到洄曲营守将董重质的家眷,并命令家属写信劝他投降。结果董重质接到信,又知道李朔厚待降将,就自己骑马来蔡州城投降了李朔。这下,吴元济彻底没招了,只好举白旗投降了 。淮西,四十年的叛乱,这一仗得以平定。

       淮西军三万余人不战而降,除吴元济被送到长安当众处死,其余部众不牵连一人。李朔后来任魏博镇节度使,平定了 李师道的叛乱, 49岁时因病去世 ,而李朔雪夜破蔡州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战例。

     这个战例,恰当应用孙子兵法的各种行兵之要, 天时,大雪 和黑夜的掩护  ;地利,先清除敌人周边,分割敌军的势力 ;人和 ,厚待降将,将士用命 ;战略欺骗用的恰到好处,能而示之不能 ,麻痹敌人, 行事机密,不到最后,自己人都不知道行军目的,保持了战役的突然。从全方位看,案例非常精彩,是很值得仔细揣摩的。

        这个故事还进入中学的课本,不过,今天的故事希望能更加全面的了解历史背景和行兵之要。

        学习古人智慧,精彩自己人生,咱们下期接着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