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观其长幼有序 好学通于古今之文

1186

齐家观其长幼有序

好学通于古今之文

刘正平/文

前天(2019年11月29日 ),株式会社搜挖会2019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中国书画(二)专场,上拍了杨树达篆书八言联“齐家观其长幼有序;好学通于古今之文”。

款识:慕唐先生属书为集契文十六字应教。上章摄提格之首树达并记。

钤印:“杨树达”、“积微翁”。

拍卖公司说明:杨树达,字遇夫,号积微,晚更号耐林翁。当代语言文字学家。

杨树达是乾嘉朴学承前启后的大家,而“木秀于林,风必吹之”,我们从他与黄侃、与蒋廷黻的争执,可以看其长处与短处。

从'黄杨之争'看杨树达的长处

黄、杨即黄侃、杨树达,二人同为近代中国音韵训诂学大师。以前本博客介绍过黄侃其人其作。黄侃,字季刚,湖北蕲春人,师事章太炎;杨树达,字遇夫,湖南长沙人。二人年轻时先后留学日本,归国后同城讲学,分别在北大、清华授课,门人弟子多有往来。其后虽远隔重洋,仍常以书信、日记等形式关注、评论对方的学术观点及著作。杨树达对黄师章太炎极为尊敬,与章派诸先生,如钱玄同、吴承仕、林损等亦私交甚好,惟于章门黄侃多有讥哂。

1935年黄侃逝世,杨树达论其一生学术时说:'季刚于《说文》烂熟,然其所推论之孽乳先生多出于悬揣,不足据信。大抵此君读书多而识解不足,强于记忆而弱于通悟……(章)先生之识力,季刚愧之远矣。' 杨论及乾嘉吴皖两派学术源流时,以为黄侃抱残守缺近于吴派,推其学百年后终归岑寂。直到黄侃去世八年后,杨树达仍撰联讽之,谓其'无周公之才,既骄且吝;受章君之教,不皖而吴'。

从'黄杨论争'看,黄侃训诂之学还是囿于《说文》,而杨树达对于古文字的研究已经从三代吉金及甲骨文中开拓了视野。在方法上受到了欧洲语源学的影响,因而研究独具特色且成果超过了前人。其研究方法是:循声类以探语源,因语源而得条贯。

从'蒋杨之争'看杨树达的短处

湖南邵东人蒋廷黻,是个猛勇汉子,在学术界赢得过生前身后名,做过一本极有声誉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在政治界也建有事功,曾接了蒋介石任命书,任过驻俄大使,蒋介石败走台湾,蒋廷黻还做过台湾驻联合国首席代表。

据刘超《蒋廷黻与杨树达的'过节'》一文:1933年9月,时任历史系主任的蒋廷黻与国文系负责人朱自清商谈教学,蒋向朱提出,'明年是否可去杨?'朱自清委婉顶住,'杨这一年做得尚佳。'朱自清不是虚话,杨树达学问确实做得不错,其语言学,超时人之上多多,狂士章太炎没赞过多少人,却曾赞杨,说其他人不足道,但杨'遇夫独精审,智殆过人师矣'。也不单是章太炎持此论,陈寅恪也曾说,'湖南前辈多从《汉书》,而君所得独多,过于前辈矣。'

蒋廷黻对朱自清说,'他认真倒是认真,但训练太差。'蒋廷黻1911年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他所接受训练的方法很好,都是西学训练,而杨树达也去过日本留学过,但日本虽则脱亚入欧,骨子里还多有东土大唐余韵,日本之学纵无唐土余韵,而杨树达却有国学情结。蒋廷黻说,'中国史学不及西洋史学……在史学的综合方面,我们的史学简直幼稚极了。'杨树达所持恰是'幼稚极了'的'中国史学',蒋也就不服杨树达,明里暗里多次起意要驱杨。

对于事物的观察,'蒋杨之争'有点类似西医与中医之争,孰是孰非,见仁见智。1940年,郭沫若曾给杨致信:'就整个言之,我兄于文字方法体会既深,涉历复博,故所论列均证据确凿,左右逢源,不蔓不枝,恰如其分,至佩至佩。'郭所说的,当然有客气话的成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