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宇航的《刷子李》课后反思
读完宇航的反思,我其实还蛮不好意思的。这个才22岁的家伙,实在是太厉害了。
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很害怕工作,更不要说对教学还有热爱啥的。
可是这个年轻人很不一样。他有冲劲儿,有直面自己问题的勇气,还善于聆听,善于反思,勇于改错。
他的文字,让我也充满力量。
和年轻人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吼吼吼,我也会加油的!
臧宇航
一、教师基本功及课堂展现
首先抛开教学设计,从这堂课的整体效果和完成度来说,我对自己这次授课极其不满意。(这其实是他第一次上课,对自己真是太苛刻了。)回过头来反复翻看自己的课堂录像,某些时候简直看不下去。踏上讲台,从实习生变成一名初出茅庐的新教师,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问题。有些缺点是需要长期训练来改善,有些则是必须迅速明确,做出改变。
1.板书
黑板上的每一个字,都必须精准无误,毫无破绽。因为它会在40分钟内,始终呈现在所有学生面前。书写是否端正?笔顺是否倒笔?有无错别字?整体设计是否合理?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堂课上,首先是板书之间的空隙没有把握好,导致写到最后“效果”一词时,黑板上没有空间,挤在了一起。其次是书写,没有出现错别字、倒笔字,整体上勉强还算端正工整。最后是速度太慢,磨磨蹭蹭花不少时间,耽误课堂进度。这一点必须加强。
2.上课的声音、语气、语调、节奏
下来看录像的时候,听自己的声音仿佛是一种折磨。只听得自己扯着嗓子在上面喊,何来课堂的艺术性可言?语气语调也没有把握好,导致整体节奏杂乱无章,缺乏抑扬顿挫,起起伏伏的效果。
在这一点上,冯老师指出了一些细节,比如提问时拉长声音等。如何改正这些,我决定先要训练自己的声音,改变发声方式。不能再是扯着嗓子说话,而要从腹部发声,学习一些播音技巧,使自己的声音更有磁性。另外就是从模仿开始,模仿冯老师也好、其他名师也好,他们的语气语调,从一句话到一段话,再到整个课堂。不过这个方式需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风格,不然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3.课堂生成
《刷子李》前一天在五年级2班上过一次,今天在4班又上一次。忽然发现,几乎同样的内容、方式,学生不同、甚至时间不同,所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今天的课堂上,在前十分钟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没有先归纳刷子李的总体特点,就安排学生去勾画课文。结果下去巡视,我傻眼了。学生拿起笔,谁也不知道要画什么。这和2班的反应差距太大,我急忙和学生明确了刷子李的特点,才安排他们小组讨论。但一着行错,学生怎么也回不来了。后面学生发言时,我又不得不反复强调自己的要求,但是怎么拉,都没办法把偏离的课堂拉回来了。
由此我想到了,每一堂课,不会完全按照预设的方向发展。这时,就要考验教师的课堂生成能力。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如果出现了超过预期的情况,不一定非要把课堂强行拉回所谓的“正轨”。这一点,在冯老师前几天的《青蛙卖泥塘》上也有体现。原本预设的教学难点,学生一下子就完成了。冯老师课后也在说,这节课大半的内容都是临时创设的。
只是,这一点还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以及快速的反应。总的来说,非一日之功哪。
二、教学设计
说起这次《刷子李》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冯老师的一句话我记的很深刻:现在的阶段,你所能想到的,只能到达这种程度。这是一句大实话,我深以为然。
1.教学方法
《刷子李》这篇课文,全篇几乎都是侧面描写。关于“刷子李”的正面描写很少。而我在设计的过程中,找到的方向是师傅刷子李和徒弟曹小三的区分。第一课时着眼于刷子李,分析细节描写;第二课时着眼于曹小三,分析侧面描写。这个方向我一开始还觉得很有道理。课上完了,结合学生的反应,以及课堂上的练笔来看,学生写不出来,说明这堂课完全不成功。
在教学方法上,冯老师提供了一个思路:学生在勾画的时候,明显会发现想要勾画直接描写师傅刷子李的句子,是不好找的。如果抓住刷子李,那就要详细讲讲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可以采用“删字对比”的方式,把“专干”、“必”、“绝”这些字词删去,再让学生朗读、体会。两种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并且在第一段的三句话中,他是层层递进,一句比一句表达的效果强烈。
第六自然段,刷子李的另一个规矩更嚣张——每刷一面墙必须要休息。这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设想一下:一个如此嚣张的粉刷匠,规矩那么大,你会请他来干活吗?但是他居然丝毫不愁没活做,恰恰说明刷子李本事高的很,才能配上古怪的规矩。
这些都是我没有想到的教学方法,当课堂上抓住了一个点,运用这样的方法,学生怎么会觉得不有趣呢?
2.搭建支架
这节课有个任务,让学生学会细节描写,试着练一练。在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我也在反复思考,这里可以搭建一个什么支架?思来想去,并没有得出一个很好的方法来处理。于是,我找了《俗世奇人》的另一个片段,让学生学着找一找里面的细节描写,然后告诉学生:动作、外貌、神态、语言等都是细节,都可以用起来。我姑且把这个称为“支架”。
这是错误的,不合格的。在这里,冯老师给我明确了一个观念:在描写一个人的时候,不同的特点,所侧重的方向是不同的。例如,写一个人绘画、打篮球好,这要侧重于动作的描写;写一个人学习好,这要侧重于他思考时的神态描写;写一个人上课老是喜欢插话接嘴,这要侧重于他的语言描写。不是写一个人的时,所有的动作、语言、神态、外貌都要一股脑儿地放上去。这一点不给学生点明,他们怎么可能写得好呢?而这一点给学生讲明白了,就是一个写作的支架。
3.思考深度
总体来看,我对这篇课文的思考,没有达到足够的深度。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体现在文章的每一个字眼当中,每个人都明白他技艺高超。可是怎么深挖文本,怎么采用教学方法,怎么搭建支架,我都没有做到最好。这一次授课,从头至尾,我的一个感觉就是浮着的,隔靴搔痒的。大致的方向找到了,但是怎么也钻不进这个“牛角尖”。
在那次周六的单元整体教学的备课会上,一天之内接触了很多份资料、解读、教学设计,那天虽然学到了方法,但明显感觉自己消化不良。这一次备课《刷子李》,这一点重新浮现出来。读完了教学解读、看完了名师设计,真正自己亲自上课时,却无法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考力。故此,我想再次反思总结,重新备课,在尝试中前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啊。
好书推荐:《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
推荐理由:《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是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现就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夏雪梅博士的研究成果。这本书是2012年出版的,但是很多研究对现在也很有指导意义。我已经是三刷这本书了,每一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