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我曾参加过国宴,饭菜基本上是凉的,没你想的那么神圣

国宴即“一国之宴”,从新中国成立,到每一次重要的外交会晤、1997年香港回归、2008年奥运会,每一个重要的时刻都少不了一场隆重的国宴。那么国宴到底是什么样的?相信很多人都很好奇。

中国人常说饭桌上好谈事情,这句话不仅是在国人心中,当很多外国友人感受到中国美食的独特魅力时,也忍不住食指大动,胃口大开,觥筹交错之间,宾主皆欢。

因为国宴上的美食,吸引人的不仅在形,更是在神,其用料之考究,烹饪之精妙,让人称赞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宴设九桌,但并未以数字编号,而是分别选用了中国的九大名花,彰显牡丹之富贵,茉莉之清香,兰花之高雅,月季之妍丽,杜鹃之绚烂,荷花之高洁,茶花之温婉,桂花之清香,芙蓉之妩媚。

不以各国的强弱来分座次,反而以百花齐放预示着全球多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繁荣并进。而在菜式的安排上,也是十分用心。

冷菜“宫灯拼盘”,包含水晶虾、腐皮鱼卷、鹅肝皮、葱油盖菜与千层豆腐糕,荤素搭配,咸淡相宜,配以独特的摆盘,宛如置身于天宫之中,此宴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主菜则安排了荷香牛排、鸟巢鲜蔬、酱汁鳕鱼三道。既选取了西餐中常用的食材,又以中国传统的烹饪方式呈现,让各国来宾在常吃的食材里感受到不同的韵味,不可谓不彰显独特的东方魅力。主菜后奉上一盅瓜盅松茸汤,搭配北京烤鸭作为小吃,让人拍手称赞,回味无穷。

可能很多人觉得参加国宴是一件十分高不可攀的事,出席国宴的无不是一国元首,或是外交高官。但事实上,近年来在人民大会堂设的国宴,也承接外来人员的需求,同时各界名流,也有机会受邀参加一些非正式的国宴。

比如文化名人马未都,就曾一览国宴的风采。但马未都宴后却说:我曾参加过,国宴基本都是冷菜,没有外面想的那么神圣。

马未都是北京人,1955年出生,祖籍山东荣成。早年是《中国青年报》的编辑,新闻摄影都有涉猎,但文字功底一般,后期开始爱好古玩收藏,成为一名古玩收藏家、古董鉴赏家,现在更是将私人藏品对外展出,成为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

有人说他就是赶上了七八十年代的好时候,在村子里寻到不少好东西,凭借着“低买高卖”的操作,积累了不少财富。现如今虽然将私人藏品免费对外展出,不过也只是有钱人掩藏财富的手段,谈不上什么大家,也没有多风雅。

但他个人的眼界确实是让很人不得不服的,对藏品的眼光甚为毒辣,最终一跃登上“2008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位。

对于马未都参加国宴得出的评价,听起来让人不以为然,但实质上可能确实是很多人会有的感受。国宴这种大型的宴席,自然不会只有一桌,后厨要早早备下宴席的菜式,以此来保证开宴后各桌同时上菜。

而上菜也要讲究次序,均是以冷菜开席,虽然现在高端一点的酒店也都是按照这个规矩上菜的,但中国人习惯上还是想吃口热乎的,冷菜虽然精致,却让人没有腹中满足之感。

再者,开宴前总是有主要人员的讲话,宴席间亦少不了攀谈问候,当然不如普通百姓家里吃的热闹。可能身处人民大会堂这种神圣的地方,大多数人吃的还是那种氛围,若真要品评菜式是否十分可口,那未免都是要有些失望的,中国老话不都是说,刚出锅的才是最好吃的,放凉了也就失去了最鲜美的味道了。

看来这位马爷受邀参与国宴,却并未有任何受宠若惊之感,还有心思关心这国宴上的菜好不好吃,也是见惯了大场面的人。坊间虽有人评价其满身铜臭味,只能是个商人,称不上一个文人,但很多人却也佩服他活得十分通透。

马未都本人十分坦率,并且愿意分享,早年间他从王先生那学到了如何鉴别古玩的本事,现在自己也愿意提点后辈,不吝分享自己的古玩经验以及人生感悟。

同时他的思想十分开明,对新鲜事物始终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很多人活到五六十岁的年纪就开始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话了,但马未都却能始终认真听取身边人的想法和意见,从中抽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让自己的事业不断向前。

第三点就不得不提一下马未都的出身,从小长在北京大院,接触的人大多非富即贵,这一身的气度可能就是自小练出来的吧。真正应了那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称其一句京圈的文化大佬完全不为过。

所以马未都参加一场国宴,也就不是什么值得去唏嘘的事儿啦。对于旁人,若有幸参与,也能够感受一下一国宴席的规模和气度,但老百姓也无需报以太多的憧憬,这饭菜还是在家中吃的满足自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