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这个...

这个病人表现与上个病人相似,也是一个感冒患者。但面色白净多了,症状也是鼻塞流涕,咳嗽轻微,头痛明显,自汗出恶寒,低热,脉浮,舌依旧是淡红舌。不过不是厚腻苔,而是水滑苔,伸舌出来,感觉舌面水汪汪的。
开始辨证觉得桂枝汤肯定需要,水滑苔怎么解决呢?就想到这个加茯苓、白术的方子。但是该不该去桂枝,确实纠结了一会,后来还是给去了,试验性地给了两剂药,居然好了。
这种病人用桂枝厚朴杏子汤行吗?我想应该不行,舌苔是脾气蒸腾水谷之气上承的表现。正所谓“地气上为云”,这舌苔就好比是脾气载着水谷之气上承的这片“云”,云多云少一定程度上反映脾气的升清能力,或者说是蒸腾能力,也可反映胃气的降浊能力。舌苔厚腻,水滑,一个相浊,一个相对清。厚腻的浊苔提示胃中的水谷精气清浊不分,一股脑地被脾气蒸腾上来了,应该是胃气的降浊能力相对弱了,治疗应该帮助胃气的降浊能力。
那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验案中的浊腻苔,厚朴的降浊能力不用多说,杏仁又是怎么回事呢?《神农本草经》中杏仁“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临床上常用来肃降肺气,止咳平喘。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中,也是帮助肺气肃降的。《黄帝内经》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气升清,上归于肺,因为浊邪也被升上来了,导致“清者不清”,“清浊”同归于肺,超过肺本来的肃降“浊物”的功能,因此发生咳逆。杏仁帮助肺气的肃降达到降浊的目的,厚朴从源头胃做起,帮助胃气的肃降,脾气升清功能兼夹的浊邪减少,进一步减轻肺气肃降的负担,所以咳逆就治好了。
回到原来那个“云”的问题,相对较清的水滑苔是怎么回事呢?
没有浊腻的兼夹物,胃气的降浊能力应该不弱、是脾气的升清能力太过了吗?如果是,脾气气升清较强,胃气降浊相对较弱,应该也会出现浊苔,但是这位患者没有浊腻的滑苔。那么只剩下一种可能,就是胃中的水谷精气本身的问题。
这个水谷精气会有什么问题呢?
《黄帝内经》说:“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流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由此可见,饮食入胃中的水谷精气,不是全归于脾气升清一路,还有路从肝而散去,浊气归于心了。如果说肝气散精的能力强,浊气早早归于心了,脾气升清上来的就只剩下一些水津,因而见到本案中的水滑苔。
脾气升清上来的水津,上归于肺,超过了肺气本来“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能力,水津壅滞于上,因此出现明显的头痛,肺气虽然不降,但因肺中水津无太多的浊邪,咳嗽并不明显。
案中桂枝汤证是存在,为什么去桂枝呢?
是因为肝气散精太过,桂枝辛散,可以增强肝气的散津功能,所以暂时去掉。加茯苓是为了增强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能力。
加白术呢?
《神农本草经》言白术“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现代认为白术的作用是“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安胎”,似乎都不能很好地解释加白术的缘由。勉强可以认为是燥湿的作用,如果说是补脾,脾气散津上升的能力增强,水津岂不更多。
我认为加白术的目的是留住被肝散去过多的“精”,减少归心的浊气,这样一来“脾为胃行其津液”中的津液就不光是清清的“津”了,中上二焦的精气可以得到更好的补充,脾气也得到了补充。缪希雍在《神农本草经疏》提到“术燥肾而闭气,肝肾有动气者勿服”,很显然可以理解为下焦肝肾精血不足,肝风鼓动,使用白术会进一步减少肝气散精的作用。#中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