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鉴赏——蓝瑛的《山水图》
蓝瑛,字田叔,号蜨叟,晚号石头陀、东郭老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长期活跃于杭州、嘉兴、南京、扬州、绍兴等地。对于蓝瑛习画的始源,文献记载甚少。但从“摹唐宋元诸家,笔笔入古,而于子久究心尤力”(《明画录》)、“书写八分,画从黄子久入门而惺悟焉。自晋唐两宋,无不精妙,临仿元人诸家,悉可乱真”(《图绘宝鉴续纂》)等语中可以看出,蓝瑛的山水画创作深受黄公望等元代画家绘画风格的影响。而在花鸟画方面,他继承了“吴门画派”的传统,作品显得清丽、柔和。对于绘画创作而言,他经历了早、中期临摹古人“务求其似”,晚年“雄奇苍老”、自成一派的发展之路。后人将蓝瑛开创的绘画流派称为“武林派”。
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的蓝瑛《山水图》(见上图)为绢本设色,纵179.5厘米、横94.5厘米。画家在画面右上方自题:“法赵仲穆,画于西溪之凝紫山堂。石头陀蓝瑛。”钤“蓝瑛之印”白文方印、“田叔”朱文方印。从题识可知,此作乃画家摹古人之法意创作而成的。赵仲穆,原名赵雍,元代画家,为赵孟頫次子,善画山水。又由“石头陀蓝瑛”的款署可知,此画作于画家晚年时期。较蓝瑛之前的作品而言,此作减弱了画面空间的构布,更加注重对画面气势的营造。山体从画面左侧向右侧延伸开来。近景处的老松依山体走势自左向右生长。画家着重刻画树木的枝干,以浓墨、淡墨虚实相间地勾勒出枝干的边缘,使树木彰显出屈曲、苍老之态。画面中,山石的轮廓线短小、破碎,但在整体上呈现出连贯之势。在描绘山石时,画家以破笔点苔、侧锋皴擦。值得注意的是,画家没有对山石进行过多的皴擦处理,而是用淡墨、赭色对其渲染,展现出远近、深浅的对比效果。画面近景处,有一渔翁临水坐于船中。河岸旁山石堆叠,老松斜势而立,桃花、杏花随风飘零、落英缤纷,一执杖老翁漫步于溪流上的小桥之上。随着画家的笔墨铺展开来,几座被群山环绕的房舍、楼阁显现而出。山涧处,飞瀑直流而下,树木依次生长。画家又在远景处用简约、淡雅的色彩描绘出朦胧的远山,为作品增添了深远的意境。整幅作品色彩清丽。画家以红、绿、粉、白等色描绘树叶,以青色与赭色薄染山峰,在丰富了画面色彩感的同时,也使作品的统一性得到了提升。
蓝瑛的早期作品风格秀丽,以细笔、设色为主要表现手段。这一时期,他多以摹古、学古为主,其中对黄公望的作品“究心尤力”,故而多以中锋用笔,皴法也以长披麻皴、解索皴为主,山石多呈“润泽浑圆”的造型,构图也多参考黄公望以及王蒙作品的画面布局。50岁之后,蓝瑛的画风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这一时期,他开始将古代各家之所长化为己用,形成了借古而不似古的自我风格,创作出的作品更具特色。这些创作特点都可以在此幅《山水图》中找到踪迹。在运笔方面,蓝瑛由中锋向侧锋转变,笔法十分娴熟,线条和皴法也趋向于短、碎、敏捷。画面中,山体结构出现繁复堆叠的趋向,形成“落笔纵横,墨汁淋漓,山石巍峨,树木奇古,练瀑如飞,溪泉若响”的苍劲雄奇之风。此作中,无论是构图、运笔,还是对树木、山石的勾点,都开始趋于统一。巍峨的山体居于画面一侧,并以棱角分明的几何体组成,多以侧锋皴擦,以破笔点苔。画面中没有蓝瑛在早期作品中所刻意保留的空间感,而是融入一股迫人的气势,之前的仿古、摹古之痕也已难寻踪迹。画家在营造苍茫雄奇、高古豪迈的意境的同时,把古人画作中的精髓转变为自己作品的典型样式。
蓝瑛在晚年时期所形成的独特画风使其拥有了大批追随者。清代徐沁在《明画录》中写道:“传其(蓝瑛)法者甚多,陈璇、王奂、冯湜、顾星、洪都皆其选也。”由此可见,蓝瑛在画坛中的影响十分深远。
——摘自《中国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