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读完一本书后该做些什么?
前两天,在我们的读者群里,家长热烈的讨论孩子应该读什么书,大家都推荐了很多儿童书籍。 我后来想了想,为什么不问问孩子自己的想法呢?孩子的喜好和看问题的角度和大人不同,也许孩子们之间对于喜欢什么书更有共鸣。
所以我们在喜马拉雅上开了一个自己的电台频道,叫“孩子们自己推荐的书”,我们鼓励孩子们思考和分享自己最喜欢哪些书?为什么?哪些部分最精彩?其他孩子会喜欢这本书吗?孩子们用语音录下自己的推荐,然后我们上传到电台上。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形式?而不是常见的孩子把一本书读出来的形式呢? 因为我们相信阅读也有高低之分,爱读书的人有的是书呆子,有的读书求快求多,但吸收很少,而有的人却能在阅读中思考,思辨的对待阅读的内容,吸收他人思想的精华,让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读完书,你是就此掩卷?还是有积极的思考?在欧美的通识教育中,阅读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讨论:通过语言的表述,进一步思考和明确自己的阅读所得,带着开放的心态,在与他人的讨论中,检验、提升自己的观点,思辨的分析书中内容。
我们也想让孩子们去讨论和思考自己的阅读,去go beyond reading。我们选择推荐书的方式,这样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非常容易操作。 在“孩子们推荐的书”频道推出后,有两件小事,又加深了我对于阅读后输出的重要性的认识:
一、关于中国历史的争议
8岁的晨程小朋友推荐了《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在她的语音推荐中,她提到禹传位给儿子启。听众天一小朋友听了,说:错了,应该是禹传位给益,但是启杀了益,取而代之。晨程收到反馈,又去查了书,还参考了另一本书《漫画史记》,发现这段历史有三种说法,没有明确定论。
而9岁的皓钧则给出建议,觉得可以用精炼的语言和例子说明观点。 比如用烽火戏诸侯的例子来说明没有能力的人管理国家会很糟糕。
看,这样的讨论是不是加深了孩子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到底推荐哪本书?
我7岁的女儿在推荐了她最喜欢Matilda (《玛蒂尔达》,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Roald Dahl的作品)之后,对于第二本书应该推荐哪本不太确定。我建议她推荐她刚读过的《Number the Stars》,这是关于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女孩如何勇敢机智的帮助犹太人好朋友逃离的故事。女儿试了试推荐,但在讲故事背景的时候总是磕巴,我和她聊发现她不太明白二次大战和犹太人为什么受迫害,她喜欢这本书只是因为她喜欢书中描写的友情。
她后来决定自己选一本书推荐: 《Owl Diaries 》,这是一本语言简单配彩图的书,其实我觉得这本书比较简单,她应该推荐一本更深刻的书。但她决定好了,自己语音录了推荐。在推荐里,她很清楚的总结了书的内容,并且提炼出这本书的优点,分享了为什么她喜欢这本书:因为里面小猫头鹰能能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 (speak up for yourself),这是她一直比较关注的事情,也在努力做到。
通过这件事,我想我低估了孩子,高估了自己。孩子的阅读并不仅仅是我们能看到的表象:读了什么?多少页?故事情节是什么?就像大人带着自己的价值观和认知去读一本书一样,孩子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去读书,她的角度和思考会和我们大人的不一样。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但不能代替孩子思考,应该信任孩子,给孩子自由去用阅读探索自己,给她机会去表达自己的阅读思考。
亲爱的读者们,你知道你的孩子最喜欢什么书吗?他有过机会用语言去总结自己的阅读思考,分享自己的看法吗?信任他,给他创造机会和别的孩子讨论分享。欢迎你的孩子参与”孩子们自己推荐的书”电台,go beyon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