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周书华/我在月光下种下一地香草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平台
—网络版—
用文字温暖世界
周书华
今夜,与山野为邻,我在皎洁的月色下种了一地香草,心境如刚栽种好的香草一样在夜风中摇曳,饱满,细腻,亦欢喜……
壹
前几日,妻子说她想在其老家山上开垦的那块地里种一些可以做菜用的香料草。在互联网便捷的时代,她通过网购买来了匍匐迷迭香、甜牛至、天竺葵、咖喱草、罗马洋甘菊、迭迭香、薰衣草、薄荷、蔺花香茅、百里香、鼠尾草、柠檬草等香草苗子,看着这些鲜活的小精灵,闻着散发出来的香气,心神安宁。
我心里也惦记着山上的那块土地,于是决定下班以后和妻子去看看,顺便把香草苗栽种下去。下班时间一到,和妻子带着几大箱香草苗,兴冲冲地驱车马不停蹄向城郊山上而去。
不到四十多分钟的车程,便来到城郊玉峰山上一个叫“苞谷垭口”的地方,这里毗邻主城不远,群山环绕,开垦的土地就在其中,仿佛偌大摇篮中的一个婴儿,神秘而新奇。周围的山并不高,山上长满了松柏,苍翠挺拔,茂密无比,空气中的负氧离子特别高,被称之为“城市的肺叶”。
妻子出生的地方为什么叫苞谷垭口,从何时称之?已无从可考。此时,恰遇一年逾七旬的老人,饭后在路边散步,便上前揖拜打探,老人也说不清,道不明。只说听他爷爷的爷爷就住在这里。岳父兄妹3人先后成家搬离此处后,老屋便没人照看了,房子周围落满了一层又一层的树叶,鲜有人拾掇,任叶片就那么静静的躺着、睡着,老屋偏房的半截残墙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轰然倒塌。此刻在断垣残壁间游走,心中浮想联翩,也生出诸多困惑。此地为何称之为“苞谷垭口”?是否与此地山形地势有关。思虑再三,还是靠个人来求证。站在山下远观“苞谷垭口”,整个山形活像一根“玉米”(苞谷)从玉峰山的山脊延伸出来,我想,取名“苞谷垭口”或许还寄托着当地先民们的一个美好愿望,那就是年年打下的玉米像这座山一样高。因为在农耕文明时代,风调雨顺,作物丰收,人们果腹,无饥馑、无灾难,便可以为繁衍生息下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因而,窃以为“谷包谷垭口”名由此而来。
前段时间,趁着天气晴好,我和妻子抽时间来地里把长满的杂草清除干净了,又把土地重新翻了一遍,然后敲碎土坷垃,平整沟渠,利于种植的香草和土地墒情管理。
遥远的地平线上,细碎的残阳藏在田边树林的缝隙里,若隐若现,给村子的边缘平添了几许祥和。远远望去,夕阳下的村落就像一幅印象派的水粉画,在悄无声息中归于淡然与沉寂。
冬日昼短夜长,等我和妻子从公路边的小道走到地里的时候,夜幕笼罩,苍穹低垂,天色已暗了下来。和妻子分好工,她掌灯,我负责栽种香草苗。新农村建设以后,这里的村道边安装上了与城市街道两旁一样的街灯,只不过这些路灯是利用太阳能,环保清洁。一到晚上,黑黢黢的山里也有敞亮的光亮了。
尽管路边有路灯,但光亮度不够。妻子手持手电,蹲下身子,看着我像对待婴儿一样小心翼翼地种着香草苗,先敲碎土块,再平整、目测好间距,然后挖坑、栽苗,最后从山泉中打来井水,浇灌“定根水”,工序有条不紊,妻子说我栽种的方法非常专业,听了妻子的话,心里有点小小的窃喜。看来前几年的建造师专业学习没白学。抬头不经意地看看天空,月亮已从山的另一边升起。哦,今夜有月,月光很美,柔静似水。月亮油油亮亮地呈现出一种柠檬黄,轻松,爽洁,明快,挂在山巅像一个不谙世愁绪的孩子。
月影微漾着路边银杏树落叶的宁静,摇曳在散开着的野菊花朵中。翻开手机日历一看,哦,原来今天是农历的冬月十五,难怪月亮那么圆呢。
难得一见冬月现,萧瑟寒风冬月明。我让妻子关掉手电光,闭上眼睛,再睁眼一看四周,轻柔和缓,飘逸且清丽的月光,潺潺地透过田边的树梢,淡淡地洒落在山里的每一个角落,如一潭井水,在无风的夜晚里,盈盈润润;又如一首宋词,在这寂静的夜里,婉约灵动。在如此的环境,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劳作,栽种香草苗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冬夜的月光没有春天的温柔与清纯,变得成熟而稳健,寒意弥漫在四周;没有夏天的喧闹与嬉笑,显得怡然而宁静;没有秋天的秀逸与洒脱,幽寒且孤傲。清幽的月色,朦胧了远山树与树之间的距离,却又让绵延起伏的远山清晰可辨……
贰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盼望着春天,春天来的时候我就可以播种许多的种子在地里了。土壤经历了一个冬季的休眠后等待着拥抱种子,种子便在这温暖的母亲怀抱中苏醒,希望便随着日子升腾起来。
从小在乡村长大,对土地我有一种深深的眷恋。老家巫山的土地不太肥沃,种出来的粮食也算不上有多高产。年少时,多少个白天黑夜,我和父母在土地上劳作的情形如在昨天。那时,尽管山路险阻,生活清贫,但会让人对未来和生活充满了希望。
山里的孩子,一年四季都在乡村感受风雨,感受阳光,感受丰收的喜悦,感受简单的幸福。作为一个在乡下长大的孩子,我尤其喜欢月光下的村子。为了赶种小春作物,母亲便带着哥哥抹黑下地,由于我个子瘦小,力气小,也帮不上什么忙,母亲一般会让我去本族三爷爷家把他家的老黄牛牵来帮母亲犁地,余下的时间我便站在土地的这头,看着母亲在月光下扶着铧犁,吆喝着老黄牛拉着铧犁缓慢地从土地的那头走向这头,反反复复,不知疲倦。每到开春农忙时节,牛是最辛苦的,终日被赶在地里犁地,破碎土块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赤脚站在田间地头,脚趾头踩在刚翻过的松软的红沙地上,舒服到心里。常常看到人与牛越来越小,小到看不清,又从远方而来,越来越大,大到可以看到牛的眼神,老黄牛有一双大而忧郁的眼睛,有时似乎还会流出眼泪来。
是眼泪,母亲的面庞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远,永远留在了记忆里,留在守护在地头的童年里。而今,随着时光的流逝,老家的土地荒芜越来越多,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都走出了大山,涌向了城市,直至彻底离开了故乡。后来,母亲也走了,从来没有离开过土地的平凡的母亲,一生都很少出远门,永远的守护在自己劳作的土地旁,远离城市的冰冷与浮华的世界。
母亲的离去,让留在我内心深处的那一幕温暖的场景至今依然生动,山里柳绿桃红,万物复苏,牛在前面,母亲在后面平整敲碎土块,牛缓慢地向前走,哥哥扶着犁,紧紧地跟在后面,被晒得红红的脸,却掩饰不了母亲的勤劳与坚毅。
因为,在贫瘠的土地上,洒上农家肥,阳光普照,播下的是一家老小的收获与希望。
如今,母亲躺在那片她曾经劳作过的土地上,永远地睡着了,被大地拥抱着,灵魂也许会得到一些安慰。想起母亲生前时常对我要好好生活的叮嘱,让我再次懂得有一种悲伤叫坚强、有一种爱叫新生。
直到有一天,妻子对我说:我们回山上的老家去开垦荒地种点香草吧!我一口答应。因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挡得住平凡而奢侈的肉身,却挡不住宏博的爱愿,挡不住自内心散发出来的爱与温暖。我想把这样的希望和美好,洒在我挚爱的土地上,我相信它们一定会生根发芽成长。
叁
月光把静谧的村子照得一片斑驳,房子和树都投下暗影。仰望星空,夜空浩瀚无边,深蓝幽邃,是谁不经意间抛下的深蓝色绸缎?而那些眨着眼的调皮星星,纯洁恬美的月儿又是谁为了点缀这夜空而洒下的美景?
不远处的农家屋里飘出了《荷塘月色》的音乐声,是我喜欢的旋律。在这有些寒意的初冬时节,清冷却不乏烟火味的乡村,有着远离繁华的孤傲。和妻子终于把香草苗栽种完了,起身,回头怅望。隔着种植草莓和葡萄的水果基地,刚才在月光里还充满质感的村庄又退回虚渺的意境里去了,那清淡恬静的影子仿佛沉婉忧伤的琴声,飘浮在月色弥漫的乡野,丝丝缕缕溶入我的心田,几许沉醉,几分期冀……
我喜欢《菏塘月色》所散发出的那种宁谧而落寞的情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我时常在想,菏塘也许仍在,月色永远依然,但能够沉静下来欣赏的人会有几个呢?
这首歌词中的意境从时间上来看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而其精华依然被传统的文化因子所晕染,可如今世人忙忙碌碌,追逐名,追逐利,追逐世俗的欢乐。整个社会仿佛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驱使人不停息的奔忙,甚至为了一张空虚寡陋浅薄的纸,逼得你不得不去尽力地争取它。再没有对美的欣赏,再没有对美的追求,尘封的心灵渐渐的锈蚀,失掉它本来的天真......
今夜,我在地里种下了一地香草。这里没有宽大的荷叶,没有袅娜的荷花,更没有微风过处送来的缕缕清香,然而这里却有朱先生笔下的意境:一个人在这清朗的月光下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此时,什么荣辱得失,烦恼忧愁,什么喜怒哀乐,物喜己悲,都轻轻地放在一边,不必去抒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远古感叹,不必去欣赏“花间一壶酒,对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闲情雅趣,不必去品味“长空影动花迎月,深院人归月伴花”的花情月意。此刻,只需闭上眼睛,物我全无。
月,开始慢慢升起,己远离了山巅。
今夜,清冷的莹辉洒满了山里的每个角落,照耀在我种下的每一棵香草上,慰抚着彼此。田边的树林,也开始清晰起来,一棵棵,一株株尽现挺拔的模样。地里刚栽种的香草苗,在清寒的夜风里微微颔首。世间大多的树叶己远离他乡,为了春的吐蕊贡献了芬芳……
玉盘耀眼挂高空,光洒红尘传思念。唯见月圆人事难,尽心竭力顺其然。我们是行走尘世的凡人,眷恋美好事物,如爱惜女子的一捧青丝;采撷红尘诗意,如珍重一阕新词。今夜,我沐浴在月色中,享受这份清冷和安宁带给我的美好。今夜,与山野为邻,我在皎洁的月色下种了一地香草,心境如刚栽种好的香草一样在夜风中摇曳,饱满,细腻,亦欢喜。
月满西楼,人有好梦!
作者简介
周书华,男,1975年12月生于重庆巫山,教过书,当过兵。2001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作品散见《延河》《西部散文选刊》《散文诗世界》《南充文学》《旅游作家》《嘉陵江》《巫山》《《乌江》《东南文艺》《夔州文化》《綦江文艺》《赣西文学》《新文学》《中国散文家》《中国文学》等刊物。其作品被《中国精品文艺作品期刊文献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龙源期刊网》《博看网》收录。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约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0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周一至周五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蓝 岛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