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醉乡土』王庄村老艺人王小考的面罗人生
王庄村老艺人王小考的面罗人生
王小考讲述 王树淼整理
王庄村是个张罗村,解放前后,有三分之一的户是张罗的。王小考是一位公认的张罗老艺人,今年90岁,张罗36年。他张罗认真,没有人说使不住的。他为人实在,本村或亲戚朋友白送。多年的张罗生活,炼就了一个健康的身体,现在还能为大家做点小手艺活。
他16岁时在冀中实业公司当通信员。当时看到张罗的人就问这问那,说这行手艺好,可养家糊口。他从此爱上了这个行业,决心练出一把好手艺。
1944年,家中日子更不好过,吃穿发愁,他就开始练习张罗,请有经验的人手把手教,经过多次实践才过了关。
人们说想张罗先准备好罗挑子。一条槐木或榆木长约半间屋的长扁担,为的是颤巍巍省些力气。一头得有个圆形张罗柜子,约半人高,其底层放置罗底(铜的,铁的,马尾的,绢子的,还有头发织成的);中间一层放入张罗工具(张罗刀,割条刀,手拉木钻,铁质小郎头,木质夹板,剪刀,木板小模子等);最上一层,随便放应用之物。挑子另一头也是一个圆状小柜子,放被褥、罗圈(罗圈十个为一套,7个好的,3个破的拉条用),四周竖起固定的四根铁长杆,为的是防止东西丢掉。以上所带东西看出门远近而定,工具不能少,出远门时间长多带货物,一幅挑子就是百八十斤,每天挑着担子东走西串,有时吆喝半天,一个买卖也没有,心里着急、生气,碰上活儿多的一次能张十几个罗。要想张罗,还得学学吆喝,那声音好听悦耳:唉——张马尾(读yǐ)罗吆——张马尾罗来——
人们问他能吃得消吗?他说:“能,身强力壮,年轻出力长力,出点力气不算什么。”于是就出发了,开始张得不快,各种动作细心认真,时间长了就熟练了,看到收入越来越多,就越干越来劲。生产队期间,割资木主义尾巴,停止了一段时间。改革开放后又外出张罗了。
他到过北京、东北、内蒙、赤峰、德州、邢台等地,为了生计,东跑西颠,不怕天气炎热,不畏天寒地冻。只有到远处没有人会张罗的地方才能挣钱。在东北,有一次遇到雷暴大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挑子被淋湿了,自己成了落汤鸡。冬天,遇上了大风雪,身体几乎冻僵,进了店烤烤,吃碗热面条才缓过来。
一只面罗,罗底紧绷才好用。面罗是一种传统的生活用具,有大小之分,小面罗用来筛选面粉,大面罗用来筛选高粱、芝麻、小麦等谷物。以前农村用石磨磨面,面罗的用途比较广泛,家里吃的玉米面、小麦面都是通过面罗一遍遍筛选后食用。把碾碎的粮食放进罗里筛,筛了再碾。如此反复,直到都碾成面为止。如果面粉里长了虫子,可把面粉放进面罗里筛一下,面筛下去,虫子就被分离出来了。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用面罗的人越来越少,只有在农村部分人家还保留着用面罗筛谷物、面粉的习惯。
面罗虽小,但是制作过程可不简单。裁罗圈、钉钉子、张罗底、紧罗底,工序虽然不多,但是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小看。有的罗圈是半成品,采用柳木板,省却了原来木匠活的锯、刨等环节,自己还要加工。判断一只面罗好坏的标准就是罗底的紧绷程度,好的面罗用上2根木条固定好,使用十多年都不会坏。大约1个小时的时间,一只面罗才制作完毕。
在外张罗有两个方面特别注意,一是有的同行故意败坏你的名声,说你张的罗使不住,没使两次就掉了底儿,别让他张了!这时你要立即回答他,那个破罗不是我张的,你们大家看着我张一个怎么样?随手开始张罗,认真完成后,你抱上一个大汉子双脚踏上罗面,纹丝不动,人们会叫好,用实际行动证明给他们看。这时人们纷纷要张罗,买卖来劲了,一气儿能完成很多。二是还要会说行话(盘道),如果遇上坏心人,拿起罗刀问,这是什么?你要及时回答,开山斧。拿起小铇子,就说这是爬山虎。木片模子,这是赶山边。张罗,这叫瞒天儿等。你要随机会应对,如果回答不上来,就会认为你是生手,没有经过师传,是来骗人的。他们会一拥而上踢了摊子,甚至抢夺你的财物,让你滚蛋!王小考说,我从师多年,凡事小心,张罗实在,所以没遇到过砸摊子的事。
他如今90高龄,身子骨硬朗、挺直,散步赶集行动自如,回想起自己的面罗人生,感到很快乐。
他已把手艺传给了儿子。现在年轻人出去张罗不是骑摩托车就是开汽车。出行方式变了,但他希望认真、实在的张罗品行不能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快乐的面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