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国宝:中国第一佳矿的前世今生

201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清晨,天刚蒙蒙亮,开滦国家矿山公园里,活着的国宝——中国第一佳矿的机器已经开始轰鸣,高高的井架台上,机械化轴轮不停旋转,一箱箱油黑的煤炭从地下升起。这座开采已超过百年的煤矿,仍像建立之初那样,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着能源。

中国最早的机械化采煤的煤矿是什么样的?它是在何种情况下诞生的?一座煤矿,又如何折射出中国晚清时期的风云变幻?时光倒流回1876年的秋末冬初,小镇开平(今唐山市开平区)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外来者——他们着装体面、多数操着南方口音,还有高鼻梁的外国人。其中为首的就是唐廷枢。这些外来者有的拿着仪器在地面上不停地做标记,有的则在地图上画来画去。在开平附近方圆50多公里范围内勘测、记录。他们在寻找的不是别的,而是在当时被称为“黑金”的一种重要能源——煤炭。

洋务运动中,轮船招商局、天津机器局等企业的兴办需要大量煤炭,但传统土法生产的煤炭不能满足需求,洋煤价格又持续高企,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只得谋寻通过自办大型机械化矿井的途径来实现能源自给。1874年,李鸿章曾得到清廷允许,筹建直隶磁州煤铁矿,但因当地交通不便、地方势力百般阻挠而很快停办。1876年,他又委派盛宣怀为兴国煤矿矿务督办,总管湖北矿业开发。但盛宣怀仍用土法开采,产量低得可怜——40多座煤窑半年产煤不过20吨,还不如西方国家一口矿井一个星期的产量。而开平一代自古就有许多小煤窑,据史料记载,当地百姓从明朝永乐年间便开始用土法取煤。一心想创办大型煤矿的李鸿章听说后,便把目光落到了这里。”为了不重蹈之前办矿的覆辙,李鸿章经过深思熟虑,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唐廷枢。

唐廷枢是广东香山人,曾在英商怡和洋行任高管10年,后为李鸿章所招纳,成为其洋务运动的得力助手,被后世称为近代中国“实业兴邦第一人”。为了找到开平一带“煤线”, 身负重任的唐廷枢亲自下到小煤窑里,看哪些是浅层煤,哪些是深层煤,走向又如何。他们还钻进当地村民的小煤窑里采煤样,爬到山上选石块作标本,寄到北京的同文馆和英国,给化验师化验。根据化验结果,唐廷枢发现距开平以西20里的乔家屯一带土法开采的煤比别处煤品更高,“可与英国上等之煤相比,其成色与之相仿,采办很有把握”。经过反复比较,他决定把开平矿务局的第一眼井放在乔家屯西南。

1877年10月,李鸿章批准了唐廷枢关于开平矿务局的设局章程。经过资金和设备的紧张筹备,1878年7月24日,开平矿务局正式挂牌成立。因矿址位于唐山南麓,唐廷枢为这座中国近代北方第一座现代化煤矿取名“唐山矿”。1881年,开平矿务局唐山矿正式投产,当年产煤3613吨,其后产量逐年递增,不仅供应北洋水师、各机器局,还远销中国沿海口岸及东南亚,并很快将洋煤完全挤出了天津市场。唐山矿1号井建成后,西方诸国感到十分惊诧,赶来参观的欧美煤矿专家在参观了1号井后称赞道:“唐山矿的煤井在设计、建筑和材料方面可以和英国以及其它地方最好的煤矿媲美。”

“中国第一佳矿”的赞誉,来源于1890年9月20日上海出版的新闻刊物《益闻录》:“唐山向有煤矿一所,井口在街前,井深160余丈,井上设有火轮机器,烟筒用砖垒成,高八、九丈,大小锅炉10余口,均由此一筒出烟,昼夜不停。行人往来、煤斤出入升降甚便。井底有极大吸水机2个,又有入风之机器风筒。……昼夜换班,无时或息。按此井深,大而坚牢,出煤之多,速而省工,诚中国第一佳矿也。”在当时报道开平矿的十几家中外新闻媒体中,《益闻录》首先用“中国第一”字样报道开平矿,可谓鹤立鸡群,眼光独特。

能源澎湃,历史铿锵。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人类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矿业和能源开发利用的历史。巍峨高耸的唐山矿1号井井架上,旋转的天轮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脚步。从1881年开始出煤,唐山矿1号井虽历经138年沧桑和1976年那场世所罕见的唐山大地震,至今仍能年产400多万吨原煤,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此被称为活着的国宝。

【作者】王成,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图片和文字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1861263043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