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大家梅国强谈如何用活柴胡温胆汤

柴胡温胆汤在临床上能够用于哪些方面,运用规律如何。这里一共讲了六个问题。

1.枢机不利,痰热上扰清窍

我刚才讲到,痰热或湿热之邪随气机的升降,无处不到,所以向上可以干扰清阳、干扰清窍,为什么说它向上干扰清窍呢,在中医学有关湿热、痰热的篇章里面都有论及,我这里结合伤寒论再加以剖析。手足少阳经脉皆上头,皆与耳、目等清窍有关,若枢机不利,胆火上炎,或者有湿热熏蒸于上,则头、目、耳这样一些清虚之地就无从清虚了。清虚之地一定要清虚啊!有的病人讲头脑不清醒,为什么会不清醒,当然有一部分病人不清醒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但有的病人就是这个原因。清虚之地为痰热上扰,为胆火上炎,不能清虚,所以发生一些症状。况且手少阳三焦为水火气机游行出入之所,故少阳火郁,以致三焦水火运行失常,因为少阳三焦运行失常,水火气机也就运行失常,或者三焦为湿热所阻,则胆火郁积而发,手少阳三焦不利,水火气机不能正常的运行。那么胆火如何呢?胆火为相火,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翻开朱丹溪的《格致余论》,里面专门有一篇叫做相火论,说相火寄生于肝肾二部,游行于胆、膀胱与三焦之间。现在三焦为湿热所阻,那么胆火能不能正常的舒展调达?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胆火就郁积而发,或者二者相互为病,同时有先后之分,有的是先有三焦湿热,而使胆火上扰;有的是先胆火内郁,而使三焦不利,产生湿热;有的是两者同时出现,或者二者互相为病以致湿热上蒸,热为湿阻,即此类病证之由来。这一类清窍不利的证候,是源于手足少阳功能失调,以至于清虚之地无从清虚所出现的证候,我这里举个例子,在处置方法上,这一类的方法也是很好的方法。

病案一

颜某,男,57岁,暴聋、耳鸣40天,经西医五官科检查诊断为右耳感音神经性耳聋,左耳虽然不是耳聋,但是听力也下降,受到一点影响,头部CT显示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右侧肢体活动较差,口黏而苦,舌质红,苔薄白滑腻。

耳聋,一般暴聋多属于实证,突然耳聋的,短时间里面耳聋的,多半是实证,但也有少数可能也是虚证,那么渐进性的耳聋有虚有实。此例起病突然,CT扫描结果是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大家不要以为CT扫描是西医的专利,这是现代科技的产品,西医可以用,中医也可以用,中医讲望闻问切,无奈何过去没有CT,医生的视力绝对达不到颅内,用CT扫描之后,可以把它当作望诊的延伸,望诊望不到,借助仪器来看到,可以当作是望诊的延伸。CT说明基底节区有瘀血,脑梗塞不是有瘀血吗?此实在其中,是实证,这一点足以证明有实邪存在。这个实邪是什么?瘀血。瘀血通过什么看到的?就是CT。当然从宏观望诊当中有些瘀血在外观上是很难被发现的。脉弦,舌苔薄白滑腻,质红,乃少阳风火兼挟痰热上扰之象,就是说既有少阳风火上扰,又有痰热随着少阳风火上扰,亦为实邪之佐证。起病何以突发呢?分析这个病情,考察他七年之前曾经患过一次脑梗塞,虽已临床治愈,当时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可以继续工作,也就没有再治疗,这是病后失调,病症一好就马上参加工作,疏于调养,况且到现在年近花甲,花甲之年,相火易动,这个在一部分病人当中,确是事实。朱丹溪讲:“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这个病人呢,是火动,并非阴液不足。相火易动,三焦不和,痰湿内生,以致风火兼痰热上逆,血络受损,清窍壅滞,故为暴聋,清窍不利了,所以发生突然的耳聋,而右侧肢体活动较差,少阳和肝经都行于人身之侧,他一半的肢体活动较差,我只是针对这部分病人而言,不是说所有的半身活动较差都与少阳有关,如果要是这样讲法,那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就没有办法解释了。为什么叫补阳还五,为什么不叫还六?他说人身的气血十成,你阻完了五成,所以就半身瘫痪,把这五成恢复了,病就好了,所以叫做补阳还五。那是另外一类病型,也是半身瘫痪,但就不能当作少阳的问题看待,各有不同。大家看看在经脉的走向上,《灵枢?经脉篇》讲胆足少阳之脉有一条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而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而且还特别提到他的病症,“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少阳所至为喉痹,耳聋,那就说明病人耳聋,与少阳经脉有关,与痰热上阻,损伤络脉以致瘀血有关。

那么这样分析病机就出来了,以上均可说明手足少阳与耳有生理联系,而病症之中均有耳聋之论述,综合其病机为:枢机不利,三焦失和,胆火挟痰热上犯清空,血络瘀滞,故治以和解枢机。少阳胆火上炎,枢机不利,所以要和解枢机,清热化痰,活血通络,这个处方就是柴胡温胆汤加胆南星、石菖蒲、远志、郁金、磁石、全蝎、蜈蚣、土鳖。用蝎子、蜈蚣无非是既能驱风又能通络,还有一定的活血作用,那么配上了土鳖以后活血的作用就显著增加。加减法很简单,如果脘腹胀的,加枳实、厚朴。共服药3周,3周后除右耳偶尔轻度耳鸣以外,听力都已恢复,余症消失。当然这个病人不是太重的,腔隙性脑梗也有很重的,如果是很重的病人,你说三周把他治好,那就是乱吹。这个病人比较轻的,虽然比较轻,但病症明显,痛苦还是很多的,治疗的效果是很好的。如果是重病,想3周内达到这个效果是不可能的。

刚才讲到这个病人的舌质红,苔薄白滑腻,这是痰热或者湿热内阻一个明显的象征,在四诊当中,舌质舌苔的变化常常是比较稳定的,它最能反映脾胃以及内部所产生的湿热,反映胃气的强弱,有无湿热的阻碍,对这一点观察舌质舌苔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舌质舌苔的研究,我想大概到了清朝叶天士这个时代,已经达到一个里程碑,尽管现在我们还在研究,但是超过叶天士的很少,有时候我们临床用方,可能在某种条件下,就根据叶天士所讲的某一种舌质舌苔,就用某一个方,就能达到非常理想的效果。如一病人急性泌尿系感染,当时住院治疗。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发热恶寒,头痛,体温39℃左右,脉当然是数,而舌质舌苔,舌周边是红的,中心苔黄,略干。就根据这个舌质舌苔,当时我就放胆的用了一个凉膈散。下焦的病什么要用凉膈散?叶天士讲:四边舌红,中心或黄或白者,属于膈间热盛,急用凉膈散,清其无形之热。它不能用滋腻的药,这个病人发高烧就是用凉膈降散下来的,泌感的症状也随之缓解。再如另一个病人,头痛如破,恶寒,他是出差到云南的大山区里面,在那里就病了,送回到武汉,头痛的很厉害,低热,恶寒,舌苔白如积粉,在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说舌苔白如积粉,舌质四边是红的,这是湿热蕴伏膜原,我就根据这个舌质舌苔用了达原饮,这个病人的头痛用了好多的方子都没治好,就是用这个达原饮把他的头痛治好了。这是题外,我们说回来,无非为了说明舌质舌苔,特别是在外感病当中,内伤杂病也同样重要。而现在有些中医院、有些同志不大注意,把中医病历翻开,既没有舌质舌象的记载,又没有脉象的记载,这是不合理的,这个重要的东西是不可以丢的。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炙甘草6g,胆南星10g,石菖蒲10g,远志10g,郁金10g,磁石10g,全蝎10g,蜈蚣2条,土鳖10g

病案二

王某,女,66岁,眩晕一月,行走时肢体震颤,耳有闭塞感,听力下降,眼睑困顿,饮食一般,二便尚可,舌苔白而略厚,脉弦缓。这个病人的症状很简单,最大的痛苦就是走路的时候不行,一边走一边震颤,因为震颤所以不敢走路,没有人扶持的情况下,他怕跌跤,60多岁的人了,所以不敢走路了。拿着碗吃饭不能持久,抖,拿筷子刚开始几下可以,后来就不行了,抖的厉害,菜都抖掉了。这个病虽然不算重病,但是也很令人恼火,因为不能活动啊,不是不能走,而是心里的一种恐惧感,身体震颤,怕跌跤以后加重病情。

现在我们就根据这样一个病情,讨论有关的眩晕的问题。关于眩晕一证,一般有三大学说,三大学说里面《内经》占了两个,一是从虚论,这里选择了一段比较有代表性的,“髓海有余,则轻劲有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脑为髓海嘛,故后世医家多从虚证立论,说“无虚不作眩”,这应该起始起于《内经》,一直到今天,从虚立论还是临床有效之法。如果真正是因为虚损,补虚当然是最好的方法。当然补虚方法也很多,是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五脏六腑是哪一脏腑有虚,补法都不同,这是一大类。另外一个是从风立论的,这个就少一些,主要表现在《至真要大论》里面的病机十九条,其中讲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到了金元时期,刘河间对这一条大为提倡,认为眩晕之类的病证都是火热上炎引起的,不仅是大力提倡发展了这一学说,而且创制了一些有效的方药。同样也是在金元时期,朱丹溪另辟奚径,独创新说,自己创立了一个学说,认为由于痰或痰火上扰可以引起眩晕,痰火上扰清窍,以致眩晕不宁,所以有人就把这个学说称为“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直到今天对于眩晕这一类的病,只要掌握这三方面,应该说思过其半矣。到了明代的张景岳,他是一个忠经派,是注解《内经》的一个名家,他除了著有《景岳全书》以外,还著了一本《类经》,将《内经》进行分类,他对于因风、因痰这两个派都有微词,就是批评的意见很多,特别是批评李东垣,说《内经》上没提过因痰而眩的,《内经》只有因虚而眩,因风而眩,况且因风而眩的很少,被刘河间夸大了,对于刘河间的夸大他也批评。我个人认为,在学说的发展道路上,常常是一波几折,况且有些问题在当时不一定是很清楚,后人可能更加清楚。这三种学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缺一不可,在目前的中医临床上这三者都是有用的,都是有效的,都是好方法,不要互相抵触,可以并存不悖,这更加符合临床的需要。

由此可见,此例眩晕、耳鸣当属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失和,风痰上扰,兼瘀血阻滞,像这一类的病证中,完全没有瘀血的很少。但是要说有瘀血,又很难拿出瘀血的证据,是哪个地方有瘀斑?还是有青筋暴露?或是其他什么瘀血的象征?这个在宏观上不太容易看出来。今天上午查房的时候就有同事提出来,你说有瘀,这个瘀在什么地方?我认为“病久入络”,病程过久,这个病邪就影响血液和脉络,影响的结果就是形成瘀血。如果说这个瘀血从宏观上就可以被你发现,那么叶天士何必有病久入络这个结论呢?看都看出来了,有瘀血就是有瘀血,久也是有瘀血,不久也还是有瘀血。那是因为叶天士从临床上体会到了,病久的人从四诊上很难发现他有瘀血的象征,而用了活血化淤的药,确实提高了疗效,所以他得出了病久入络的结论。我说这个病人有瘀血,主要就是根据这个思想。

上面那些症状不多,也没有什么瘀血象征,就是根据他病久,络脉不通,所以就采用了这个柴胡温胆汤的方法,开了7剂。服3剂之后,眩晕好转,她很高兴,说眩晕好多了,只是耳鸣有反复,有时候轻了,有时候重了,特别讲到睡觉的时候,如果睡着了她就不晕了,起床下来活动一下以后也不晕了,就是刚刚要睡下去的时候头晕,那一阵儿晕,早上要起来,从床上起来穿衣服的时候,她就很晕。在二诊的时候,我就考虑到刚刚起床、刚刚卧下去,或者刚刚坐下去,由坐位刚刚起来,在这个时候头晕,就有点象《伤寒论》第67条讲的苓桂术甘汤“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起则头眩是表明体位有改变,最简单的就是说,由坐位站起来头晕,那么起床算不算起?由站立位去睡觉,那么睡下来就晕,我认为这都属于起则头眩的范畴。前面的痰热有所缓解,热轻之后,可能湿邪或者水饮还存在,所以我就给她换方了,不再继续用柴胡温胆汤,而是用的柴胡苓桂术甘汤,所以复用经方便是新法啊﹗小柴胡汤合苓桂术甘汤这两个方子合并,就完全是新方,其实与温胆汤合用也是新方法。改用这个方法收效还是比较好,吃药不到一个月,症状基本消失。

处方一: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陈皮10g,茯苓30g,竹茹10g,枳实15g,僵蚕10g,蝉衣10g,胆南星10g,莱菔子10g,钩藤30g,全蝎10g,金刚藤30g

处方二: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太子参10g,茯苓30g,桂枝10g,焦术10g,炙甘草6g,全蝎10g,蜈蚣2条,莱菔子10g,钩藤30g,土鳖10g

2.枢机不利,痰热上犯心窍

《灵枢?经脉篇》讲三焦手少阳之脉,“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这就说明手少阳三焦的经脉直接络于心包,网络在心包上,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下膈,历络三焦”,手厥阴心包和手少阳三焦经是互为网络,而且为表里关系。另外在《灵枢?经别篇》讲“足少阳之正……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这条经脉一直达到心,足少阳的别脉不仅是上肝,而且贯心以挟咽,可见手足少阳之脉与心或心包有密切的联系。若少阳枢机不利,不论是手少阳,还是足少阳,胆火上炎也好,或三焦湿热或痰热上犯,扰乱心窍,而有心或心包的病情,如心神不安等,自在情理之中,临床上也可以得到证明。

病案三

张某,女,22岁,精神失常5年,久治不愈,以至形体高度肥胖,她不是一贯肥胖,而是得了精神病以后慢慢的胖起来,高度肥胖。来诊的时候已经患病5年,此时症状主要是精神沉寂,或少言寡语,或者独坐,呓语呢喃,一个人在那里叽里呱拉不知讲什么,总在讲,或哭笑无常,妄言、妄听、妄想,饮食倍增,若有所动则行为怪异,演员都不一定能演出她那种动作来,有时语言清楚,有时候语言错乱,但毕竟是清楚的时候少,词不达意。脉沉缓,舌苔白薄。一直在西医精神科看病,用药不详,大概用的也就是比较强烈的抗忧郁的这一类药,但病情始终如故,5年来西药未断,她这个病情呢,原来是狂躁,现在虽然不狂躁了,但5年来病情没有缓解。

上述病情显见是风木疏泻失常,胆气不主决断。把前面的症状拿来看,风木是疏泄失常,不用再一个个的解释。胆本来是主决断的,现在胆气为什么不主决断呢,就是因为痰热阻闭的关系。久病而形体肥胖,多食少动,则痰热内生,挟木火之气,上犯心窍,扰乱心神。这一点应该是很明确的,她长得很胖,食量很大,吃的很多,又很少动,所以体型越来越胖。这个病机呢,我作了如上的分析,于是就用了柴胡温胆汤,不过这个加减的药里面有胆南星、白芥子、莱菔子、大黄。为什么呢?因为她大便干结,有时候一周都不解大便。开始用大黄量是8g,在武汉那个地方多数人对大黄的耐受性不强,用8g很多病人就会拉肚子,一天就好几次。但她用8g简直一点作用都没有,逐渐加到15g,才有一天一次大便,成形的。郁金、土鳖,显然是为了活血,道理就是5年的病情,就是根据这一点,病久入络,络脉有瘀血;茯苓、陈皮,若痰多苔厚的,她苔有时薄有时厚,苔厚的时候就加竹茹、枳实;若大便已经通调了,就去掉大黄加桃仁;如果胃痛,就加玄胡、川楝。

断续治疗三月余,共服药64剂,病情逐步好转,思维慢慢清晰,幻觉等症状消失,语言表达恰当,能够和她的母亲交流感受,偶尔还有心烦。以后这个舌苔变薄了,原有的症状逐渐改善了,到了这个程度,还继续用柴胡温胆汤?你说她痰在何方呢?除了她长的胖以外就没有别的解释了。所以后来我就换成了柴胡加龙牡汤。大家知道按照《伤寒论》的记载,这张方最主要的症状就是“胸满烦惊”,胸闷、心烦、惊悸不安,容易受惊吓。显然这个病人符合柴胡加龙牡汤,当然在里面还加了一些化痰与通心窍的药,如石菖蒲、远志等。用这个方子也断续治疗了三个多月,病情尚属稳定,治疗期间,虽仍服西药,但加上中药以后,精神失常的症状明显缓解,这个效果是很明显的。这个病人还是在服西药,我不能说这个效果单纯是中药的效果。不过大家想想在5年当中,西药除了把她的狂躁治好以外,那些精神失常的症状,5年未变啊,不能说你用了西药,这个中药用得就不算数。像现在这种情况,她每天都在用西药,5年病情未变,加上了中药以后呢,病情能够显著缓解。另外我要说明的是,这种病很难痊愈,而且容易反复,我不能夺天功为己有,不是说这个病人我有多大的功劳,只是为了说明这么一种治疗方法,对某一类病情有效,只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这种病人很容易受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果哪一天受到强烈的刺激,很有可能再发。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太子参10g,煅龙骨15g,煅牡蛎15g,胆南星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生大黄8~15g,郁金10g,土鳖10g,茯苓30g,陈皮10g

病案四

李某,女,13岁,月经已经来潮,心情抑郁,性格内向,失眠逾半年,月经延期而至,都是30多天,甚至40天一次月经,半年来一共行经只有四次,每逢经期则心情抑郁,失眠等症状显著加重,或者本来已经缓解,来了月经之后又发,要么就是因月经而复发,要么就是因月经来而加重,有时彻夜不眠,双眼掣跳,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纳差,脉缓,舌苔白厚腻。

这个孩子现读初中,本来在小学阶段还未行月经,成绩是非常优秀的一个孩子,当升上初中,来月经之后,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成绩直线下降。孩子自己也着急,越着急就越睡不着,父母就比她更加着急。那么患者自月经初潮以后就心情抑郁,性格内向,每逢经期就发病或加重,显然是与肝胆气郁,枢机不利有关;而记忆力减退,失眠,注意力不能集中,饮食较差,舌苔白厚腻,这个苔白厚腻就提供了一个体内有痰热或者湿热的信号,当属痰热内聚,上蒙心窍,扰乱心神。故以和解枢机,清热化痰为法。治疗以后见效还是比较快的,因为她病在初发,刚月经初潮以后的少女往往因此而在精神上有一定的改变,有的人最多心烦一下,自己心理调节就可以解决,而这个孩子呢,自己心理调节解决不了。那么当然这不是一个器质性疾病,可是正在学习期间的孩子,出现这样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的问题,如果不得到及时的治疗,这个孩子初中阶段那就大成问题了。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陈皮10g,茯苓30g,竹茹10g,枳实15g,胆南星10g,莱菔子10g,天竺黄10g,黄连6g,泽泻10g,煅牡蛎15g,建曲10g

有医生提出疑问:这个舌苔和少阳,这些症状怎么辨别?特别提出来第二个病例,肢体震颤的那个,舌苔白厚。这个我在文字上有所疏漏,今天上午查房的时候就有医生问到,这个病人痰是有的,湿也有,但怎么看出热来呢?一般看舌不光是看舌苔,还要配合舌质,只是我这里写漏了,如果说是痰热,舌质必然是鲜红,所谓鲜红就是比正常人的舌还要红一些;要么就是深红色,绛,所谓绛色,深红色谓之绛,这个是写漏了,痰湿痰热,有时候在讲课的时候头头是道,其实在临床上观察湿和热,往往是露出某种苗窍,我们就决定它是痰湿或者是痰热。如果舌质不偏红,我是不会把他当作痰热看待的,这点和大家申明一下。关于说这个病与少阳有关无关,那就是从经脉,从主症,从少阳的部位,从少阳的生理联系上看,有哪些症状与少阳有关,只要有那么一两个或者二三个症状与少阳有关的,那么这个方子里面就有可能出现柴胡、黄芩,而半夏呢,在温胆汤里面也有,是两个方子共有的。在所有的病例当中,要想找出来与足少阳或手少阳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那首先要看足少阳胆经所主的部位,它是行于人身之侧,其次还有足少阳的主症,从这几方面来看。另外呢,所谓湿热阻滞,湿热在三焦之内,引起三焦的阻碍,三焦也是少阳啊,不要以为三焦就不是少阳,手少阳三焦的性质还是属火,固然它是水火气机都运行其间,但是它的属性是少阳,属火,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中见就是为表里的。所以风木,如果从足少阳胆来讲,就是甲木,属于阳木,风木最容易从火化,从火化可以只影响一经,就是足少阳胆经,也可以影响与它同气相求的手少阳三焦经,有时候手少阳三焦经出现了湿热或痰热阻滞,也会影响到足少阳胆经,那么这样才有用柴胡的道理。柴胡、黄芩这两味药,如果把半夏算在一起,柴胡、黄芩、半夏这3味药才具备小柴胡汤的基本框架。

3.枢机不利,湿热下注

凡肝胆气郁,均可导致枢机不利,而枢机不利之临床表现,纷繁复杂,如妇科疾患多有此现象,又不可与内科杂病等同看待。为什么说不能与内科杂病等同看待呢?因为有些湿热的病证或者说湿热下注,毕竟是妇科独有之病,男科不可能有。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与内科的辨证在总的原理上是相通的,但在具体的辨析上它又有不同,同中有不同,不同中又有相同。三焦湿热或者痰热,有弥漫三焦者的,三焦不分轻重,上中下三焦都为湿热所弥漫,这是一种情况;有侧重在某一焦的,例如上焦,痰热在上焦,以咳喘为主,那就是上焦的病变了;还有中焦痞满;湿热下注,那当然主要就是在下焦。湿热下注不是男子没有,男子有湿热下注,但他表现的是男科疾患,或者是其它的内科疾患,不是妇科疾患,我这里讲的是妇科。这里讲湿热下注呢,是以下焦的湿热为主,此等情形,其治法与前述之法,同中有异,大法相同,总而言之,要清化湿热,或者清化痰热,其侧重在化解下焦的湿热,加强分利。

病案五

徐某,女,44岁,经期咽痛半年,每逢经期就咽喉痛,近来经期小便灼热,妇科检查的结果是外阴红肿破溃,阴道感染。用西药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转投中医。症状还有尿频尿急,腰胀,乳房胀痛,经后头昏,胃痛反酸,欲呕,脉弦缓,舌苔淡黄略厚。

那么这个病人从舌苔来看,尽管是略微厚一点,但是黄苔,那说明她有湿热,这种舌苔已经提示了这个象征。那么这个病人与少阳有什么联系?与肝胆之间有什么联系?很显然的,一个就是会阴部位,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过少腹,直接循行于这个地方,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为表里,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乳房胀痛,足少阳胆经沿着乳房的外上方,一直到腋下,到乳房的下方,绕了一圈,腋下有一个穴位叫做“腋渊”,属于足少阳胆经的,说明乳房某些问题可以从肝经来分析,在很多情况下也与足少阳胆经有关,这个病人为什么用小柴胡汤呢?她明显的是乳房胀痛,是足少阳胆经在这个地方打了个圈,从外上方一直到外下方打了个圈,下部是“日月”这个穴位,为胆经之募穴。这个病人为什么用柴胡啊?为什么要疏肝疏胆啊?她本来这个部位上就有联系,从这一点来看呢,单纯用化解湿热的方子好不好?当然可以了,在内科或在妇科,可能用四妙了,或者是龙胆泻肝汤了。请大家注意,龙胆泻肝汤是否专治下焦湿热?有疏利肝胆的药没有?有吧?为什么有?就是因为这个部位与肝胆有关系,龙胆泻肝汤不是专门的清热化湿,清热燥湿的,它照样有疏利肝胆的成分在里面,这个与部位有关啊。综观此证,肝胆气郁,枢机不利是显而易见的,乳房胀痛,经后头昏,会阴破溃红肿,阴道还有感染,那当然有枢机不利,通过这些证候可以得到证明。那么湿热之邪虽涉及到中焦和下焦,例如胃脘,她也有某些症状,但是以下焦的症状为重。病者的胃痛也不是太重,中焦虽然受到影响,但在次要地位,尚可容后再治,现在她急于要治好的是妇科病,所以我们分析她这个病情,还是以下焦湿热为主,那么主要的就是清解下焦的湿热。

为什么用小柴胡汤?刚才讲了,有几个症状与肝胆气郁有关,所以我们就用。况且柴胡、黄芩、半夏,这3味药,它是个小柴胡汤,说它能够疏利少阳,可以理解,如果稍微加减变化之后,这个方子何尝不是疏肝之方啊,所以我们使用的就是柴胡温胆汤。为了加强燥湿的作用,加了苍术,正因为加了苍术,所以又合了一个平胃散,平胃散不是有苍术、厚朴、陈皮吗,多一味药就多了一个方子。这一个处方就有3组处方组成,主要的就是小柴胡汤、温胆汤、平胃散,后面的加减方就不再提了。7剂之后,外阴红肿减轻,破溃已愈,无尿频尿急,但小便有灼热感,胃痛反酸,脉弦缓,舌苔淡黄略厚。于是原方黄连加至10g,加吴萸、广木香,这样又多了几味药,就又多了一个方啊。加了吴萸,前面有黄连,不正是左金丸吗?所以我开方就喜欢这样,从这一个方子里面拿掉一部分为我所用,从那个方子里面拿掉一部分来为我所用,我可能从几个方子里面拿掉几个相关的组成部分,为我这个病情的需要所用,我认为这样组成的方剂规则性比较强,确有一定的好处,比照搬一个方要好,至少是比较灵活。除了有这样一个改变,就是因为她下焦的湿热已经得到明显的缓解,但是又未根除,所以继续使用原方,而现在下焦的问题解决得差不多,那么中焦的问题也要兼顾啊,她不是反酸,胃痛吗?所以加了吴萸、广木香之类的。

再就是用了外用药,就是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汤里面是有黄连的,黄连比较贵,用量小了不起作用,用量大了整个处方就很贵。在武汉,30g的黄连有很多患者是承受不了的。可是我改变这个方法,不用黄连,而用30g的大黄,大黄是比较便宜的。殊不知,在外用方中大黄比黄连好,它清热燥湿,收敛疮口的作用比黄连好的多。另外就加了蛇床子、明矾,还有苦参。这个大黄不是加的,是用大黄来代替黄连。现在来看,只要感染性的带下增多,不管他是哪一种感染,细菌感染、霉菌感染、滴虫感染,这个方子都是有效之方。用这个方子煎汤坐浴,每天两次,一次煎的水要半脸盆,人完全坐到药水里面,泡半个小时,中午用一次,晚上再加水煎一次,再泡半个小时,我认为大概比用栓剂啊,比用洁尔阴之类的效果好。

到了三诊的时候,有关妇科及泌尿系统症状均已消失,惟存胃痛反酸,这个时候只剩下中焦的问题了。所以中下二焦的病证,随着治疗的进程,有时候重点在下焦,下焦的问题解决了之后就剩下一个中焦的问题,所以就用了一个小陷胸汤。小陷胸汤在《伤寒论》里面讲的很简单,说“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按就痛,不按就不痛,实际上如果是轻证,就是按之则痛,如果是重证,那不按他也痛。所以小陷胸汤治疗痰热中阻的胃病,多种胃炎啊,包括溃疡,是一个很好用的一个方子,你爱加什么药就加什么药,因为小陷胸汤只有三味药。如果湿热中阻呢,就用小陷胸加枳实汤,那也只有4味药,反酸的用吴萸,多了一个左金丸在里面,要治热痛加用金铃子散,这几个方加到一起无非10味药出头。所以我提出来介绍一下,用这个方子治疗湿热或痰热中阻引起的胃痛,效果还是不错的。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苍术10g,厚朴15g,陈皮10g,茯苓10g,炙甘草6g,射干10g,夏枯草30g,黄连10g,凤尾草30g,萆薢30g,砂仁10g,乌贼骨15g

坐浴方:生大黄30g,苦参30g,白头翁30g,黄柏15g,蛇床子20g,明矾15g,秦皮15g

4.枢机不利,兼湿热阻滞胆腑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论少阳腑证》,在这篇文章当中,讲大柴胡汤证就是少阳腑证,就是少阳胆腑本身的疾患。因为提到这个问题,就必须把相关的问题说清楚,因为《伤寒论》决不可能包括全部中医学,它只是建立了六经辨证的原理和框架理论,它可以广泛的运用于临床各科,但是并不能包治百病,说《伤寒论》什么内容都有是不可能的。在讲《伤寒论》经证、腑证的时候,太阳有经证腑证是公认的,阳明有经证腑证是公认的,唯独少阳证的经证腑证争论不休,而且也很少有人争论。所以根据这个问题我写了这篇文章,只是具体针对《伤寒论》的一部分内容写的,说大柴胡汤证就是少阳腑证,热结少阳腑证是什么证?热结胆腑之证,实热之邪结聚于胆腑,使胆腑不通,大柴胡汤就是少阳腑证,那是根据《伤寒论》的具体情况写的,只是仅就少阳一经之病,而说明少阳腑证即热结胆腑的证候。然则胆腑的病变甚多,绝非《伤寒论》所能尽其意,它不可能把胆腑的病变都写完,这也不符合事实。《伤寒论》成书到现在差不多1800年了,我们要求它把所有的胆腑症状都写进去,那就离开了时代背景,苛求古人。但它的理论框架,作为其它的胆腑病变还可以用,只是说它不可能包罗万象。

后来在临床实践当中,继续钻研张仲景这门学问,又发表了一篇文章,就叫作《手足少阳同病》。这篇文章从分析柴胡桂枝干姜汤这张方子入手,因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少阳郁结不解,枢机不利,胆火上炎,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兼证,就是兼水饮内停,所以用干姜、桂枝之类的温化水饮。不要以为一个病都是同性质的病结合在一起,少阳胆火内郁是问题的一方面,兼有水饮是问题的另一方面,一个是要清降胆火,一个要温化水饮。这个水饮由何而来呢?足少阳胆经不利,因同气相求,影响到三焦,使三焦气机不通畅,所以发生水饮内停,那么《伤寒论》的柴胡桂枝干姜汤应当是最早见到的手足少阳同病,只是在我之前没人提出来这就是手足少阳同病,我在这篇文章里面就确立了这个手足少阳同病的观点。

这里我写的手足少阳同病不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而是属于另一类病情,刚才讲了柴胡桂枝干姜汤所兼的是水饮,而我所讲的手足少阳同病,足少阳胆经的病没变,手少阳三焦的病是湿热,而不是水饮,是手少阳三焦的湿热与足少阳胆经的胆火相互为病。这一类病证,如果是重的,以蒿芩清胆汤为主方,如果是轻的,以柴胡温胆汤为主方。那么前面已经讲过了,蒿芩清胆汤与温胆汤或者是黄连温胆汤,这是一方二法,或者叫做一方三法,把柴胡蒿芩汤叫做一法,把柴胡温胆汤叫一法。蒿芩清胆汤证、温胆汤证、黄连温胆汤证,如果与少阳同病的,都加上小柴胡,那么就是一方三法了,针对三种不同的病情。温胆汤和黄连温胆汤、蒿芩清胆汤只是有轻重之别,在本质上没有太多的区别。以上二方,并非专指何病,而是专指证候,换言之,疾病可以不同,而欲定以上二证,究竟应该用柴胡蒿芩汤呢还是应该用柴胡温胆汤呢,必须与二证之病机相合,病机相合的就可以用,所以我在《拓展伤寒方运用》里边有很重要的一条:依据病机,不拘证候。实际上我这篇文章,用柴胡温胆汤主要就是病机相符,证候各不相同,前面讲的眩晕,耳鸣,忧郁,妇科的湿热下注,以及后面所举的这些病证都不相同。病不相同,而用方基本相同,那就是异病同治了。为什么可以异病同治呢?因为它在这些病证之中,出现了一个相同的病机,正因为病机相同,所以用在不同的疾病当中,才会发挥效果。这就是中医与西医在辨证思维上的最大区别。现在有不少人提出来辨病论治,这个问题我不想多分析,中医要是说辨病论治就真没有办法开方,比如咳嗽就是一个病,要用什么方?你们再分几个类型,寒热虚实,风寒,什么痰热,等等,分型分的再多,在临床上还是不够用的,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何况还加上很多的外感病,那就五花八门了。所以说一个方子依据病机相同来使用,这个使用的几率上是很高的。比根据主症来用,使用的几率还要高。因为不同的病,他的主症不相同,就如刚才讲的一个妇科病与眩晕,你说他主症怎么找相同?找不到,就是因为它病机相同,所以我就用了。

本节所言枢机不利,湿热阻滞胆腑,是指少阳枢机不利,胆火郁而不发,更兼三焦湿热内阻,横逆不解,而侵犯胆腑之证。其辨证要点如下:第一是对于这一类的胆腑病变,胆腑这个地方有疼痛,或者压痛,甚至于波及整个右胁,对于胆腑中医的记载和西医解剖学的记载,位置、大小基本相同,就在剑突的右下方。第二是多无发热恶寒,这是指柴胡温胆汤而言,实际上这一类的病人也有高热恶寒的,那可能属于柴胡蒿芩汤范畴,因为它病情来得重,有发热,或者它就是属于大柴胡汤证,而不是我今天所讲的柴胡温胆汤证,柴胡温胆汤证多不发热。第三是厌油恶心。第四是舌质红,我这里写的比较细致,舌质红,舌苔白厚,或者黄厚,或者是薄黄,还要加一点,舌质红,舌苔薄白,照样可以是湿热内阻。可能大家要问,有什么根据呢?根据是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讲“白苔绛底者,湿遏热伏也”。底就是舌质,上面是白苔,舌质是绛色,深红色。我在临床观察,如果舌质鲜红,比正常的舌质还红,也属这一类。因为叶天士在讲舌质舌苔的时候很多地方厚薄润燥交代非常清楚,唯独这个地方只说白苔,不说它的厚薄,但是舌质讲得清楚,绛,我认为还包括鲜红,我说这个鲜红的舌质,包括绛的舌质,即使是薄白苔,照样是湿热内阻,薄白苔舌质鲜红、舌质绛,这一点把它当作湿热看待。这在临床上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因为舌苔是薄白的,舌质红不红就没有注意。这篇文章因为赶时间写出来的,有的地方舌质红就漏写了。如果他舌质不红,是正常舌质,或者偏淡,我不会加上黄连之类的药。治法宜和解枢机,清热化湿,疏导郁结,以加减柴胡温胆汤为主方。

病案六

陈某,男,42岁,五天前突发剑突下方绞痛,伴冷汗出,急诊住院治疗。诊断为胆囊炎,西医经用抗菌素及解痉药治疗,用了阿托品、654-2等药物,治疗四天,绞痛稍有缓解,不是痛的要命了,但是病人还是在痛,疼痛始终未愈。虽然不是绞痛,不是痛到出汗,但是痛得睡不着觉。加上这个病人费用不足住院有困难,只好出院去找花钱少的地方。那么我接诊的时候,这个病人剑突右下方疼痛,压痛明显,腹壁张力较高,较强,大便干结,日行一次,虽然干结,但是每天都有,不是干结不解。干结能解与干结不解,这当中有差别。不论他能解与不能解,这个腹胀与否,又有差别。若腹胀硬痛,而大便不解,那可能涉及到与阳明或者与胆腑热盛有关。这里虽然大便干结,每天都还能解,就是解的困难一点。恶心厌油,脉缓,舌苔黄厚腻,舌质红。舌质很淡而舌苔黄厚的情况很少见,不是说没有,很少见。

据证分析当属枢机不利。我刚才讲了,剑突的右下方就是胆腑的位置,中医记载说胆在肝之短叶间,现在的解剖位置就是在剑突的右下方,它记载了大小、长度、宽度,里面能够装精汁多少合,折算下来和解剖学上的胆基本一致,这在《灵枢》里面可以找到。这个地方本来就是胆腑的位置,发生疼痛,压痛。为什么用小柴胡啊?因为本来就是胆腑的病,为什么不能用小柴胡呢?有时候不一定要证据很多,这一个证据足矣,至于说其它的证据还是可以分析出一些来,这里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再讲了。所用的处方就是柴胡温胆汤么,不过加了郁金、玄胡、炒川楝,实际上金铃子散的组成部分。还有生蒲黄,五灵脂,又是一个失笑散。我要声明的是失笑散用在汤剂里面不如散剂,如果用散剂吞服效果更好。无奈何我们那个门诊部没有加工成散剂,开失笑散没有,开这两味药就有,就是入汤剂有点可惜,效果明显不如散剂。因为它湿热之邪阻滞较重,疼痛,所以用了藿香、佩兰、滑石。为什么用滑石啊?这也是根据叶天士的理论,不过我没有用芦根配用,加上芦根更好,只是方子就更大,我不喜欢一个方子药开很多。叶天士讲“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合,势必孤矣”,“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我这里用滑石,因为还要导湿下行,只是我没有用芦根,如果用上芦根也是很好的。另外《金匮要略》有一个方子叫做蒲灰散,现在方子中有蒲黄、滑石,基本具备蒲灰散的组成,既能够活血,又能够利水。所以,我用方常常就是从这个方子拆一个零件,那个方子拆一个零件,然后组装起来,我的方子都是这么组装出来的。我体会到这样组装方子很灵活。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陈皮10g,茯苓30g,枳实15g,郁金10g,玄胡20g,炒川楝10g,生蒲黄10g,五灵脂10g,藿香10g,佩兰10g,滑石15g,金刚藤30g,生姜10g

病案七

夏某,有慢性胆囊炎史多年,来诊时剑突右下方疼痛,口干口涩,纳差,大便日行一次,脉缓,舌苔白而略厚,舌质红。我的病历上面写舌质红,就表明比正常人还红,鲜红。这个病人用温胆汤可不可以?当然是可以的,用温胆汤就抓住了他的主流,应该是有效的,但是柴胡温胆汤更好,为什么?刚才说了,剑突右下方就是胆腑嘛,胆腑疼痛为什么不加小柴胡呢?加小柴胡是更好的。有时候用小柴胡的道理只在一个症状,就是剑突右下方疼痛,加上与不加效果就不一样。而且他不是短时间了,多年如此,则枢机何以正常运转?更兼纳差,舌苔白厚,则湿热阻滞显而易见。既然有少阳胆腑受到病邪的侵袭,又有湿热内伏,那当然就是用柴胡温胆汤。加减法:疼痛重的加姜黄、金刚藤,服药一共两周,诸症基本消失,然此病反复多年,若不作较长治疗,则难免复发。后因患者无力继续治疗,未再诊。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陈皮10g,茯苓30g,竹茹10g,枳实15g,黄连10g,广木香10g,砂仁10g,藿香10g,佩兰10g,炒川楝10g,玄胡15g

5.胰腺古无名,治从少阳探归属

我在04年所讲的《加减小柴胡汤临证思辨录》里面有这样一个内容,那个标题的名字叫做“胰腺古无名,治从少阳探归属”。中医文献里面没有胰腺这个名字,既然连名字都没有,害了病怎么治疗?我们说根据辨证论治的原理,根据经脉脏腑相通的关系,是可以找到治疗归属的。对于胰腺,中医不是说完全没有记载,例如《难经》里面有些相关记载,后世医家,包括近代张锡纯对于胰腺都有一些讨论,但是他们写的那些内容,与胰腺相似,而相似不能相等,要说它肯定就是胰腺,是不敢肯定的,所以我姑且不谈。那怎么样探归属呢?从胰腺炎的发病,经脉联系,并结合西医学之通道说加以分析。那么搞中医要不要参考一点西医?病人来了,化验单是要看的,西医的诊断是要看的,我看是为我所用,但该怎么用中药去治疗,我不是根据那些西医的诊断、化验单。我参考这些是考虑能不能用在我的中医思维上,如果能用上去,我就用。

胰腺炎发病多半是很急的,特别是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也是很厉害的,来势很凶。只有单纯慢性胰腺炎的病人,那才疼痛不重也不轻,老在病病痨痨的状态。从经脉上怎么联系呢,西医说这类病人发病急,来势凶猛,中医也是这样看,这两点相同。要从经脉上来,从少阳探归属,足少阳胆经支脉中有一条从缺盆下胸中,从体内走,不在体表。与刚才说绕乳房的外上方到外下方所那支不同,这是另外一支。这支从缺盆进入胸腔,下胸中,贯膈,属胆络肝,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经脉循行。那么可想而知,从右边下去的这一条,属胆络肝,是直线的,直接有联系;左边的这一条呢,如果说它也是直线下来,我们就不知这条经脉是什么。因为经脉必然根源于脏腑,要与脏腑发生联系,才知道它是什么经。左边胆经直线下来,也不络肝也不属胆,就无从给它命名。如果说左边呢,从原理来推断,它必然循行向右,才能够与胆腑和肝发生联系,然后又循行向左,再下行,所以足少阳胆经在心下,剑突下的部位是成一个交叉状态。那么这一个循行向左向右这样一个来回的过程,这条路线恰好与胰腺的部位是相通的。我们即使不讲与胰腺的部位相通,既然是在心下出现证候,又与胆腑相关,再加上有很多类似于少阳的症状,那就不得不从这方面加以探索,因为那是一篇专篇文章,今天不可能详尽的讲,我只能讲到这里为止。同时还要提示,这个心下的部位叫做胃脘,胃脘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广泛的三角区,顶点就是剑突,然后沿着肋缘,到肋缘的边界,一条连线,在这样一个三角区里面都叫做胃脘,都叫做心下。胆腑在剑突的右下方,从经脉和病证的联系,我们可以从少阳探归属。

另外西医对于胰腺炎,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学说,其中有一种学说就是通道说。因为胆管与胰腺管共同开口在十二指肠的壶腹部,大约有70%的人胰腺开口和胆管是共同开口的,交会了以后从一个管道出去。所以当胆腑,胆有病变的人,特别是胆石症,胆囊炎患者,经过大量饮酒,吃肉,胆汁大量的分泌,而胆道水肿,充血,包括胰腺水肿,充血,那么引起胆道不通,胰腺管也不通,那不通的结果是反流。而胰腺里面所含的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它是呈酶原状态存在的,暂时不发挥作用,到了十二指肠的碱性环境就被激活了,激活成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这个胰蛋白酶可以溶解蛋白,胰脂肪酶可以消化脂肪。这一反流就造成胰腺自身消化,所以西医诊断的胰腺炎至少有70%的人同时有胆囊炎存在。这样一个通道学说,跟我刚才讲的这个经脉的循行,好像是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我就提出来这样一个从少阳探归属的观点。有湿热的才属于我这篇文章的内容,像我在小柴胡汤那篇文章当中是没有湿热,就是小柴胡汤加另外的药,不是加化湿的药。这个治以和解枢机,清化湿热,以利三焦,疏通胆腑,这样来治疗胰腺炎。那么我们治疗胰腺炎,实际上不止两法,小柴胡汤加味加减是一法,柴胡温胆汤又是一法,可能还有别的方法,以后再说。

病案八

涂某,男,65岁,三个多月前因患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而住院治疗,当时症状消失,可是消失后又复发,没有彻底治愈。近两个月来因间断上腹疼痛,再次住院治疗,诊断为慢性胰腺炎,胆囊炎还存在。就诊时左上腹疼痛,牵引背部疼痛,饮食尚可,因餐后痛重而自行控制饮食,吃了饭以后疼痛就加重,特别是菜里面油放多一点,疼痛就会明显加重,大便正常,舌红苔黄厚腻。

他这个病急性的时候,西医可以控制这种急性症状,把病人从危险的边缘拉回来,可是到了慢性胰腺炎的阶段,或者说这个胰腺炎虽然是急性的,但是不重,那就可以用中医治疗,中等以下的,用中医没问题,而且这一类中医治疗的效果显然就比西医的好。如果非常严重的,那个还是要中西医结合为好。那么这个病人证属枢机不利,三焦湿热阻滞,处方如下:柴胡、黄芩、法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苍术、黄连、藿香、佩兰、土贝母、土牛膝、土茯苓,本来我是四味带土字的药同用的,还有一味土大黄。土大黄是什么?很多药的别名叫土大黄,实际上土大黄的真品,就是羊蹄的根。羊蹄这个药在一般的中药学书里面没有,《中药大词典》里面有,羊蹄根,就是正品土大黄,能够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我为什么没有用呢?这个病人大便通调,当然土大黄是不拉肚子的啊,20到30g都不拉肚子,羊蹄根不会引起腹泻。因为我们那个门诊部啊,就在这段时间进了一批土大黄,不是羊蹄根,病人吃了拉肚子,不知道是什么药,所以我才没有用的。因为他大便通调,所以大黄也没有用。土大黄是可用,因为它不引起腹泻。总的来讲,这四味带土字的药有清热解毒,燥湿消肿、散结软坚之功效。如果在治疗过程当中腹胀的,加莱菔子,金刚藤;如果大便秘结,我喜欢加虎杖,而不用大黄,六腑以通为顺。这个病人呢,经过病情的反复折腾,已经三个月时间了,体质相当虚弱,尽管大便秘结,但他不是不解,固然虎杖清热解毒、燥湿、退黄、利胆,它还有一个功效就是通便,虎杖通便不会引起腹痛,也不会引起腹泻,一般用20到30g,老年患者可以用15g。现在的病人给他通便,通得腹痛他也是很不高兴的。当然当用大黄的还得用大黄,只是说在大黄用与不用两可之间,只是为了通便,用虎杖比较稳妥,不会引起腹痛,也不会腹泻。虎杖不是攻阳明腑实啊,攻阳明腑实就谈不上虎杖,那必须是大黄。只是为了通便呢,虎杖比较好,它有大黄之功而无大黄之过,大黄什么过啊?就是引起腹痛腹泻。

这个病人历时两个月,服药28剂,自觉症状已不明显。再复查B超显示胰腺周围的渗出液明显吸收,基本上炎性改变不明显了,这说明对于胰腺炎的治疗效果还是相当满意的,当然就是到这个程度,我还不敢说他是痊愈,只能说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胆囊结石,这个结石大一点,我是不敢说可以吃药让结石化小,或吃药打下来,因为有些胆结石,吃药一年两年它就是不化小,甚至还长大一点,临床医生就是实事求是,他胆囊里面的结石,如果直径超过了1个厘米,就很难下来,用什么药打?它是一个石头,要通过一个肉质的管子,这个管子的直径大概也就是只有不到一个厘米,个子大,体型壮,高大的人,可能粗一点,可能1个厘米,这样超过1个厘米结石的也很难下来。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陈皮10g,茯苓30g,竹茹10g,枳实25g,苍术10g,黄连9g,藿香10g,佩兰10g,土贝母10g,土牛膝15g,土茯苓30g

6.枢机不利,痰热阻于胸膈

少阳经脉循胸胁,少阳病的主症有胸胁苦满,这个“满”字是对的,但是要知道它的含义是闷。因为古文字满与胸闷的闷是通假字,这个满也通闷。但是有些地方是要读满,例如腹满就不能读腹闷。胸胁苦满,这个满字就可以读闷,它的意义也是闷。胸胁苦闷,或者胸闷胁痛,而舌苔白厚,黄厚等,则是兼痰热之征象。此证固然属小柴胡汤证的范畴,但以柴胡温胆汤更加适宜。少阳的经脉过于胸胁,出现胸胁苦闷,或者胸闷胁痛,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少阳经脉郁结不利。当然引起胸胁痛也绝不仅是少阳,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

病案九

邓某,女,41岁,五天前胸骨左缘疼痛,平时劳累后心前区隐痛,胸闷,睡眠差,心烦,心情紧张,甚至恐惧,忧郁,烦躁,饮食减少,二便正常,脉弦,舌苔薄白。

那么这个病人有柴胡汤的症状没有?少阳主胸胁,不要以为少阳都是两胁疼痛,《伤寒论》有一条“胸闷胁痛者,小柴胡汤主之”。这里胸闷胁痛是一个互文见义,不是说胸就是闷,胁就是痛,而是指胸与胁又闷又痛。不要以为只有两边痛才是少阳,少阳主胸胁呀。这个病人还与少阳有什么关系?心烦,少阳不是心烦喜呕吗?胆火内郁,上扰心神,一旦心烦,那接连而来的,可能就引起失眠,尤其是精神紧张,甚至于恐惧感。这个既与少阳火郁有关,又与痰热内阻有关。在这篇文章的开头,讲到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的主治范围也有这些精神上的症状,忧郁烦躁。所以那一个病情为什么既用小柴胡又用温胆汤?这个病人单用温胆汤可不可以?也是可以的,不过呢,从我个人的想法,就是既然有了小柴胡汤的某些病情,“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里还不止一个症状,所以就可以用小柴胡了,所以用小柴胡结合温胆汤。

诸症之中,少阳枢机不利之症不难辨别,刚才已经指出来了,而湿热或者痰热阻滞,何以别之?舌苔白厚,即湿热或者痰热的外象,而患者心情紧张、恐惧、忧虑,正与前述温胆汤所主治的精神症状相符,例如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夜梦不祥。不祥之梦,多是恶梦,非常吓人的,有时自己吓醒了,这叫做夜梦不祥,或异象眩惑。有的异象眩惑就是说他行为怪异,这是一种,再有一种就是幻觉幻听之类的。那么这个病人有明显的精神症状,所以他与温胆汤所主的范畴有相符的地方,因此自然的就小柴胡汤和温胆汤结合起来了。

这个方子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枣仁、柏子仁无非是在疏解少阳、清热化痰之中,加上安心宁神的药。若失眠较重的,加合欢花,茯苓加到60g,我现在的处方里面有用茯苓的,有用茯神的,只是在少数情况下用茯神。有些老病人知道茯神是安神的,茯苓只能利水,你开茯苓他不高兴,那就开茯神吧。实际上古人茯苓、茯神是不分的,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茯苓、茯神有什么差别?茯苓是菌类植物,它寄生于腐烂的松树根上,如果这个寄生在松树根的外面,扒下来一整个那就是茯苓,如果里面包括了腐败的根就是茯神,这个腐败的根包进去是不是有特殊疗效,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古人说于茯苓的功效是补脾、淡渗利水,还可以宁心安神。这里茯苓就是宁心安神用的,而且用60g问题不大,茯苓在饥荒之年可以充饥的,这个药毫无毒性。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陈皮10g,茯苓30g,竹茹10g,枳实15g,胆南星10g,藿香10g,佩兰10g,枣仁10g,柏子仁10g,当归10g,川芎10g

在这里就提出了一个疑问,此例枢机不利,湿热或者痰热阻滞胸膈,并有胸痛等,这不是湿热痰热有胸痛么,可是在湿热痰热而引起胸痛,包括冠心病心绞痛之类的,我常用的方子是柴胡陷胸汤,这也是曾在广州讲过的,具体是第几次经方班我记不清楚了。讲过柴胡陷胸汤也治疗冠心病胸痛,以及肺部的某些感染疾患的胸痛,那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子。那么这个病人为什么没有柴胡陷胸汤,而用柴胡温胆汤呢?区别就在一点,用柴胡陷胸汤的固然可以胸痛,其余的症状也可能出现,但是柴胡陷胸汤一般来说没有精神症状。换言之,有精神症状的,我绝不用柴胡陷胸汤。有精神症状的恰恰与柴胡温胆汤相符,而这个病人有明显的精神症状,所以我这样用。所以同样一个胸痛,从病机来说,少阳枢机不利相同,还有湿热痰热相同,但是还有不相同的,有精神症状和没有精神症状不同,所以用药也不同。实际上柴胡温胆汤,再加黄连、全瓜蒌,那就是三个方了,小柴胡汤、温胆汤、小陷胸,几个方子加在一起。

本来还有一个问题,今天时间快到了,简要的说一下,对于脸上长痘痘,如果有明显的湿热征象,用柴胡温胆汤作为基本方,再加上绿萼梅、玫瑰花、月季花、冬瓜子之类的药物,效果很好。这就是枢机不利,湿热内蕴,外应毫毛。三焦膀胱者,腠里毫毛其应啊!不要以为就只有肺外合毫毛,《灵枢?本脏》“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他外应毫毛。所以它内有湿热内伏的时候,就可能在皮肤上出现问题。

(0)

相关推荐

  • 曾庆明医案—糖尿病案13(少阳胆与少阳三焦湿热蕴结兼瘀血不化、伴阳明腑实)(大小柴胡汤案)

    一.病案简介: 张某,男,40岁.运动少,熬夜多,压力大,中度脂肪肝2年,超重(身高1.69m,体重75kg)三年,糖耐量异常4年.无高血压病史. 一诊:2013年6月27日 一年来空腹血糖(FBG) ...

  • 大、小柴胡加减汤

    (一)和解发表类方证治鉴别 此类衍化方常以小柴胡汤加辛散解表药为主组方.一以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一以透解太阳表邪,既可两解太少,又使少阳之邪自内达表透出太阳而解,自无内陷之虞.用治太阳少阳同病,既见往来 ...

  • 经方大家梅国强谈如何用活柴胡温胆汤?(精华帖)

    柴胡温胆汤在临床上能够用于哪些方面,运用规律如何.这里一共讲了六个问题. 1.枢机不利,痰热上扰清窍 我刚才讲到,痰热或湿热之邪随气机的升降,无处不到,所以向上可以干扰清阳.干扰清窍,为什么说它向上干 ...

  • 梅国强:加减柴胡温胆汤临证思辨录

    小柴胡证见于<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 ...

  • 梅国强---细说从小柴胡汤到温胆汤

    今天要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加减柴胡温胆汤临证思辨录".顾名思义,这个方子既有小柴胡汤的成分,又有温胆汤的成分,是两张方合为一张方,这样合并以后在临床上大有妙用,所以今天不揣冒昧向大 ...

  • 梅国强教授:经方治疗冠心病临证撮要(全)

    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导读:本文介绍湖北中医药大学梅国强教授应用经方加减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梅教授对仲景学术理解透彻,运用灵活,希望文章能够有益于各位同道们的临床. 冠心病属 ...

  • 【梅国强:经方治冠心病临证撮要(全)】精

    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范畴.<灵枢·五邪>曰:"邪在心,则病心痛",首次提出" ...

  • 【梅国强:经方治中老年黄褐斑】

    黄褐斑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色素障碍性皮肤病,患者以中年妇女居多,多发于两颧.两颊.鼻周.额头和眼周. 西医学认为,本病多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尤其是和女性的雌性激素水平异常有关,因此月经不调.服用避孕药. ...

  • 梅国强教授《经方为主治疗冠心病临证撮要》

    梅国强教授1939年出生,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专业委员会顾问.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中医药学会仲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 【梅国强:4个经方-治中老年黄褐斑】

    黄褐斑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色素障碍性皮肤病,患者以中年妇女居多,多发于两颧.两颊.鼻周.额头和眼周.西医学认为,本病多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尤其是和女性的雌性激素水平异常有关,因此月经不调.服用避孕药.肝 ...

  • 国医大师梅国强治疗脾胃病40年经验

    导读:本文旨在介绍梅国强教授运用柴胡类方治疗脾胃病经验,以期指导临床,准确辨证,区别运用柴胡温胆汤.柴胡陷胸汤和柴胡桂枝汤. 国医大师梅国强运用柴胡类方治疗脾胃病经验 梅国强教授执教行医四十多年,熟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