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屑堆上的草菇谈营养生态属性概念(下)

前些年,我和张金霞老师闲聊,得知她正在主编中国食用菌百科,闲得无聊,于是也不知天高地厚的给张老师写了个差不多一万字的材料,希望有可能纠正一些传统错误,也有一些全新认识的东西,拉拉杂杂就一大堆,当然也包括上述观点。
由于我不是编委会成员,这个材料最终有没有被采纳或者部分采纳不得而知,那就不管了。刘自强的名言也是我的通常做法:但行善事莫问前程。这个材料里面就包括了关于腐生菌三态的内容,不过因为不确定会被采纳,而且既然号称百科,价格也肯定不菲,一般读者未必舍得买来阅读,所以单独来一篇也未尝不可。
互联网的好处之一,是终于可以让普通人有些话语权。我出版《草菇保温棚栽培手册》之前的一段时候,找过几家出版社,人家都店大欺客。后来还是广东科技出版社冯常虎编辑,看了我的稿子后,让我找广东的专业人士给个意见。我后来找到广东农科院的食用菌研究室(没有独立的研究所)前主任何荣开老爷子,老爷子真的认真阅读后,才给了意见,最后得以出版。
有了互联网,特别是自媒体的兴起,对于从事专业工作的人来说,是一个福音。现在,不论名声大小,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些尚未成名或者未获公权力认定的人,将不必担心自己的东西被人冒用还瓜扯不清。如果当年有互联网,牛顿和莱布尼茨关于微积分的官司就不会出现了,也不会至今成为悬案。
从过去以发生位点的表象判断一个菌物的营养生态属性,到从适合营养来源差异的本质来判断,无疑后者是更加符合逻辑和事实的,这应该是理论概念的进步表现。
以广泛培植的金针菇为例,它在自然界多发生在地面和树桩上,历史记载它可以用“构树”的木段埋土培植。而构树木段就是一种比较松软的木材。但研究表明,金针菇几乎没有漆酶。随后的人工培植,从日本以杨木屑(同样是软质木材)为主料,发展到现在以玉米芯为主料,就是一种典型的营养源回归。实际上,如果不是原料难以处理,我们认为,稻草甚至可以是一种很好的金针菇培植原料,其利用率很高,且菇质相当好。
上述三态的典型菇种不多,比如木腐菌,最典型的如果培植种类目前只有香菇,灵芝和木耳,没有香菇那么典型,应该算木腐菌偏一点点草腐菌。平菇类,应该算是主体草腐偏木腐一些,包括杏鲍菇,基本上都不必要使用木屑,当然因为杨木木屑廉价易得,也比较适合。大概只有金针菇和草菇算是典型的草腐菌,而金针菇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木腐菌。双孢菇等常用草料发酵原料生产的菇种,过去认为是草腐菌,实际上应该是土生菌偏草腐。灰树花是木腐菌偏草腐,竹荪和大球盖过去认为是草腐菌,其实他们几乎是介乎木腐菌草腐中间的种类,既可以利用草料,也有强大的木材消化能力。
更加科学的鉴定方法,可能要使用某些酶活力比值。例如,漆酶活性,代表其作为木腐菌的基本属性,必须达到某个值,这个方面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来检验。
符合木腐菌基本属性的菇种,使用草本植物残体原料,会有显著的减产。这是理论结合到生产实践时,所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特征。有些木腐菌使用草本植物残体原料培植,子实体的质地也会偏松软。木腐菌属性越典型,原料要求的新鲜度就越高,发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量。
典型的草腐菌的人工培植产量水平,一定表现为草本植物残体原料最高。草腐菌能够承受较轻的原料发酵而不至于严重影响产量,这个特征使得他们在培植过程中技术可以多元化。为了降低成本在某些条件下使用发酵原料辅助手段,可以适度牺牲产量获得最好效益。
土生菌,虽然理论上是需要高度腐熟的植物残体做营养,但还是偏向草本植物残体原料的发酵产物更好。典型土生菌是完全不能利用未经腐熟的植物体原料的,土生菌类型的菇种,对于发酵程度的要求比较苛刻。发酵不足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各种病害,乃至很难完成栽培。发酵过度,当然同样也会影响产量,但越是土生菌属性典型,要求的发酵程度便会越高,只有发酵产物分子量小到一定程度,才能被利用。但在多糖和蛋白类高分子原料利用上,还是可以允许较大分子量的。
(全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