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中药——白蒺藜

【别名】
蒺藜子、刺蒺藜、蒺藜、蒺骨子、硬蒺藜、屈人、止行、休羽、升推。
【出处】

《神农本草经》

【性味】

辛、苦,微温,有小毒。

《本经》:"味苦,温。"

《别录》:"辛,微寒(一作’温’),无毒。"

《药性论》:"味甘,有小毒。"

【性味】

入肝、肺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肾三经。"

《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

【药用】

本品为蒺藜科植物刺蒺藜的果实。

【炮制】

蒺藜除去杂质。

炒蒺藜取净蒺藜,炒至微黄色,碾去刺即可。

盐蒺藜取去刺蒺藜,用盐水拌匀,闷透,用小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干。

【功效】

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本经》:"主恶血,破瘫结积聚,喉痹,乳难。"

《别录》:"主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癀,可作摩粉。"

《药性论》:"治诸风疬疡,破宿血,疗吐脓,主难产,去躁热。"

《日华子本草》:"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并堕胎。"

《本草图经》:"主痔漏,阴汗,及妇人发乳,带下。"

《纲目》:"治风秘及蛔虫心腹痛。"

《会约医镜》:"泻肺气而散肝风,除目赤翳膜,肺痈,乳岩,湿疮。"

《本草再新》:"镇肝风,泻肝火,益气化痰,散湿破血,消痈疽,散疮毒。"

《南京民间药草》:"治红白痢疾。"

《江苏植药志》:"治胁痛,疗诸疡,去风活血。"

《本经》专破恶血积聚,治喉痹乳难,以苦能泄,温能宣,辛能润也,此言刺蒺藜之功用耳。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以其入肾益精气也,此则专指沙苑蒺藜而言。其治痰消痈肿,搜肾脏风气,又须刺者为破敌之先锋。

【用量与用法】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或捣汁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捣烂敷或熬膏搽。

【附方】

1、蒺藜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蒺藜四两(带刺炒,磨为末),胡麻仁二两(泡汤去衣,捣如泥),葳蕤三两,金银花一两(炒磨为末)。四味炼蜜为丸。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方龙潭家秘》)
2、蒺藜治眼疾,翳障不明:蒺藜四两(带刺炒),葳蕤三两(炒)。共为散。每早服食后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3、蒺藜治尿疮:熟捣蒺藜叶,以水和涂,燥复易之。(《千金方》)

4、蒺藜治胸痹,膈中胀闷不通或作痛:蒺藜一斤,带刺炒,磨为细末。每早、午、晚各服四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5、蒺藜治痈肿:蒺黎蔓(净洗)三寸截之,取得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纳铜器中,煮取一升,纳小器中,煎如稠糖,取涂疮肿上。(《千金翼方》)
6、蒺藜治通身浮肿:杜蒺藜日日煎汤洗之。(《圣惠方》)
7、蒺藜治鼻塞多年,不闻香臭,水出不止:蒺藜苗二握。以水一大盏,煮取半盏,仰卧,充满口含饭,以汁一合,灌入鼻中,不通再灌之,大嚏。(《圣惠方》灌鼻蒺藜汁)
8、蒺藜治奔豚疝瘕:蒺藜十两(带刺炒),小茴香三两(炒),乳香、没药各五钱(瓦上焙出汗)。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9、蒺藜行经:当归、杜蒺藜各等分。上为末,米饮汤调服,食前。(《儒门事亲》当归散)
10、蒺藜治急引腰脊痛:捣蒺藜子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外台》)
11、蒺藜治乳胀不行,或乳岩作块肿痛:蒺藜二、三斤,带刺炒,为末。每早、午、晚,不拘时,白汤作糊调服。(《方龙潭家秘》)
12、蒺藜治气肿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黄,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肿大小,勿开孔贴之。干易之。(《千金方》蒺藜散)

(0)

相关推荐

  • 收敛止血药的简单归纳

    白 及 <神农本草经> 兰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块茎. 气微,味苦,嚼之有黏性.以切面色白.角质样者为佳. 生用. [药性]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应 ...

  • 中药白蒺藜——善治肝郁阳痿白蒺藜,又名刺...

    中药白蒺藜--善治肝郁阳痿 白蒺藜,又名刺蒺藜,性微温,味苦辛,入肝经.功能平肝疏肝,祛风明目.至于用以治阳痿,始见<慎斋遗书·阳痿门>.其曰:"阳痿,少年贫贱人犯之,多属于郁. ...

  • 三秦中药——椿白皮

    [别名] 香椿皮(<经验方>),春颠皮(<分类草药性>). [考证] 椿,<新修本草>始著录,谓:"椿.樗(臭椿)二树,形相似,樗木疏,椿木实." ...

  • 三秦中药——地笋

    [别名] 地瓜儿.地瓜(<救荒本草>),地笋子.地蚕子(<草木便方>),地藕(<分类草药性>),水三七.野三七.旱藕(<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出处] ...

  • 三秦中药——木贼

    [别名] 木贼草(<木草经疏>),锉草(<盛京通志>),节节草(<植物名实图考>),节骨草(<东北药植志>),擦草.无心草(<山西中药志>) ...

  • 三秦中药——柳枝

    [别名] 杨柳条(<摘元方>),柳条(<芷园臆草>).垂柳.杨柳.清明柳.水柳.青丝柳. [出处] <本草拾遗> <纲目>: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 ...

  • 三秦中药——鸢尾

    [别名] 乌园(<别录>),乌鸢(<纲目>),扁竹(<植物名实图考>),蓝蝴蝶(<广州植物志>),亦利麻(<广西中兽医药植>),扇把草(&l ...

  • 三秦中药——鼠妇

    [别名] 伊威(<诗经>),蟠.鼠负(<尔雅>),负蟠.蛜蜮(<本经>),委黍(<说文>),负蠜(<广雅>),蜲黍(<别录>), ...

  • 三秦中药——蒲黄

    [别名] 蒲厘花粉(陶弘景),蒲花(<江苏植药志>),蒲棒花粉(<新疆药材>),蒲草黄(<药材学>).香蒲.水蜡烛.蒲草. [出处] <本经> 1.陶弘 ...

  • 三秦中药——泽漆

    [别名] 猫眼草.五凤草.灯台草.倒毒伞.烂肠草.绿叶绿花草.桼茎(<广雅>),猫儿眼睛草.五凤灵枝(<履巉岩本草>),五凤草.绿叶绿花草(<纲目>),凉伞草(&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