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总不好,老中医总结3张好用方
小编导读
对于有些胃肠不太好的人来说,“拉肚子”成为了生活的一大困扰。明明吃东西已经很注意了,但还是会经常大便不成型、肚子不舒服。对于这种慢性泄泻的问题,名医姚五达先生将其分成3种证型,分别总结了好用的方子——
姚先生在治疗泄泻时特别注重对肝、脾、胃的调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中指出:“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可见情志失调亦可引发泄泻。
姚先生在泄泻不同证型中擅将藿香梗、大腹皮、青竹茹、炒白术、怀山药、薏米、茯苓等搭配运用,既抓住了脾主运化和升清的特点,又重视了胃主降、主受纳的特点。脾胃和,则不泻,充分体现出姚先生在治疗泄泻过程中重视调节脾胃升降功能协调的指导思想。
在方药中将盐橘核、台乌药、广陈皮、白檀香、川厚朴等配伍运用,主要发挥肝的疏泄功能在消化病调理中的作用。肝失疏泄日久,则肝气郁滞于内,肝气乘脾,致脾升胃降失常,腹痛肠鸣,发为泄泻,而泻后痛减,故姚先生将疏肝药与健脾药同用于治疗泄泻,注重对情志因素以及肝之疏泄的调节,突显治在泻肝又实脾。
脾胃虚弱
面色㿠白或萎黄,形体消瘦,精神倦怠,久泻不愈,便频粪稀,甚则食入则泻,完谷不化,腹胀肠鸣,食少纳呆,脉缓微无力。治宜和中健脾,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潞党参9g,茯苓块9g,炒白术9g,怀山药9g,大乌枣6枚,炒扁豆9g,建莲肉9g,焦神曲9g,焦谷芽9g,焦稻芽9g,莱菔缨9g,焦薏米30g。丸药用人参健脾丸。
肾阳虚衰
五更腹痛洞泻为其特点,即一般所说的鸡鸣泻。由于久病多肾亏,或房劳过度,肾阳衰微,闭藏失职,每见下肢畏寒,所下粪便色白溏软,日久不愈,脉软弱或迟细。治宜温补下元,收敛肾气。方用补骨脂9g,五味子9g,吴茱萸9g,肉豆蔻9g,巴戟天9g,杜仲炭9g,川续断9g,盐橘核9g,台乌药9g,桑寄生9g,生黄芪9g,枸杞子9g。丸药用四神丸,早晚各服1丸。
肝气郁滞
腹痛肠鸣泄泻,每因情志不畅而发,泻后痛缓。治宜益肝扶脾,方用痛泻要方加减。广陈皮9g,炒白术9g,炒白芍9g,防风3g,醋柴胡9g,香附米9g,大腹皮9g,茯苓块9g,盐橘核9g,台乌药9g。
案例
杨某,女,45岁,住阜外大街11号。1985年11月27日初诊。
素有脾虚胃弱一年之久,便溏,早上每天即便,时有黏液,少腹作痛,时有反胃,舌苔薄白,脉沉数。
治法:健脾养胃。
方药:藿香梗9g,大腹皮9g,茯苓块9g,盐橘核9g,台乌药9g,砂仁米9g,白头翁9g,真秦皮9g,大乌枣6枚,青竹茹12g,怀山药12g。5剂。
二诊:1985年12月4日。连服前药,便溏之症已见好转,尚有黏液,反胃不适,正值经期第二天。脉沉数。再以清和之剂。
方药:炒白术9g,藿香梗9g,茯苓块9g,盐橘核9g,台乌药9g,杜仲炭12g,砂仁米9g,白头翁9g,真秦皮9g,大乌枣6枚,怀山药18g。5剂。
三诊:1985年12月11日。服前药后便已成形,但其右胁下隐痛,日久不愈,脉沉数,舌苔薄白。主以清和之剂。
方药:沉香曲9g,炒白术9g,藿香梗9g,大腹皮6g,茯苓块9g,盐橘核9g,台乌药9g,杜仲炭12g,壳砂仁9g,白头翁9g,真秦皮9g,怀山药18g,大乌枣8枚。5剂。
方药:藿香梗9g,大腹皮6g,茯苓块9g,盐橘核9g,台乌药9g,怀山药18g,大乌枣8枚,杜仲炭12g,扁豆衣9g,砂仁米9g,陈皮炭6g,莱菔缨6g,沉香面3g(分冲)。5剂。
五诊:1985年12月25日。服药后脾湿胃弱日渐好转,尚有余势未尽,脉沉数。主以清扶之剂。
方药:藿香梗9g,大腹皮6g,茯苓块9g,杜仲炭12g,盐橘核9g,台乌药9g,怀山药18g,大乌枣6枚,砂仁米9g,陈皮炭6g,莱菔缨6g,伏龙肝12g,沉香面3g(分冲)。5剂。
六诊:1986年1月2日。药后脾虚胃弱、便下不调日恢复正常,但因日久失常,虽已见好转,其功能犹未全复。脉沉数。主以清扶之剂,配丸药以巩固疗效。
方药:何首乌31g,大腹皮15g,茯苓块31g,盐橘核15g,台乌药15g,怀山药62g,大乌枣31g,川续断15g,扁豆衣31g,壳砂仁15g,陈皮炭15g,莱菔缨15g,杜仲炭31g,藿香梗15g,枸杞子31g,熟地黄31g,炒枣仁15g。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9g,每日1丸,每日2次,白水送下。
七诊:1986年1月8日。因右肩背隐痛不适来诊,此时大便已恢复正常,脉沉数。主治清疏之剂。
方药:桑寄生9g,川羌活2g,茯苓块9g,宣木瓜6g,大乌枣8枚,怀山药18g,砂仁米9g,威灵仙9g,陈皮炭6g,盐橘核9g,台乌药9g,炒枣仁9g,制没药6g,炒白术6g。5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