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图索骥 | 黄元御的气——笔耕不辍
以下文章来源于简蠹 ,作者一行爹
简蠹 人无百年不死之人,所留在天地间可以增山岳之气、表五行之灵者,只此文章耳。——傅山
简蠹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试图从中医经典探寻线索,在古籍中挖掘古人的思维宝藏,在临床加以验证,以写就好玩的中医文章。
黄元御无疑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在进入医学的领域后,著书十一本。先看一看他的著作及其成书时间:
1749年 45岁 二月作《四圣心源》大略,初春草《四圣悬枢》
1750年 46岁 春草《伤寒说意》
1751年 47岁 六月成《伤寒说意》、《四圣悬枢》
1752年 48岁 十月成《四圣心源》,十月作《四圣悬枢》序
1753年 49岁 二月作《长沙药解》,五月删定《伤寒》七月笔削《金匮》,八月修改《四圣悬枢》成于九月十七,润色《心源》并做序
1754年 50岁 正月删定《伤寒说意》,五月成《素灵微蕴》,六月作《玉楸药解》八月成
1755年 51岁 二月作《素问悬解》十一月成
1756年 52岁 二月作《道德悬解》,二月二十五日作《灵枢悬解》,成于五月二日,五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作《难经悬解》,六月作《周易悬象》
1757年 53岁 (《玉楸子堂稿》佚,成书时间不详,当属晚年著作)
1758年 54岁 九月卒
我们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元御这个“妙悟歧黄”悟的是个啥?
升降心法 一统江湖
如果对《灵》、《素》与《伤寒》有一些了解,我们会发现一些特点:《灵》、《素》是从中医的角度去构建人的生理,治疗多从针刺的角度;而《伤寒》构建的是三阴三阳的辨证体系,是从方剂的角度去治疗的。《灵》、《素》与《伤寒》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尤其在三阴三阳方面。
许多医家都尝试去解释其中的联系。因此众说纷纭。
因此在笔者的角度,窃以为需要分清理论与决策之不同。理论不厌其精,不厌其繁,因此历朝历代的医家都在对中医的理论进行解读和补充。非常有意思的是,在《素问》里是存在多种理论叠加的,最简单的例子:
我们可以在《素问》里看到一年有四分法、五分法和六分法三种不同的分法,对应了不同的理论体系,这可能是不同的时期或是不同的医学流派概念不同使然,后代医家往往会用自己的学识去解释这些不同的地方;而决策不同,一定是在患者众多的临床症状中用最简洁的方法给出决策方案,而决策的方案又是依据医生的中医的基础理论运用、对药物的理解和自身方药库的建立,所以贵在求简。我们用一张图表来表示:
虽然都是基于中医经典里的基本理论,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思维核心就是如何能将理论转化为临床的决策,可以说每一个医生都不尽相同:
一是源于对于中医理论理解的不同;
二则是自身对方药的理解也不同;
三是所治疗病种积累的经验也不同,而不一样的思维核心会随着师承,运用这个核心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形成一个流派。
因此我们所看到的流派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火神派和温病就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虽然都源于经典)和用药习惯。
而元御的思维核心,一言以蔽之——一气升降!
设想一下,这是一个好玩的场面:
元御升降之说横空出世,就如同忽然得到一本秘籍,可以统一各派武学,就像少林寺一样,从而使得江湖达到一个相对和谐的局面。
一气御之 升降为纲
阴阳、四象、五行、六气,这都是不同的理论体系所形成的思维模式,最直接结果就是分类,而中医学最早期并无这些模型的分类。比如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包括《神农本草经》都是直接对病症进行治疗。随着医学认识的不断加深与拓展,繁琐的学说开始引入分类的概念去概括,从而可以方面传播与传承。
因此,脏腑开始分阴阳,五脏也开始与五行相对应……而分类多了也会为后世的人学习带来不便。
因此,对应五分法的就是五行。
类似这样的还有不少,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从表里论述的阴阳“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和从脏腑分阴阳角度的腑为阳,脏为阴有不一样。
源头都已经如此混乱,无怪于元御发出“彼(历代医家)方且涉泽迷津,披榛罔路,何以引我于康庄也”的感慨。
从述者的角度,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元御不从训诂的角度去考证岐黄仲景,而是退从一个大的框架去思考,去囊括这些不同,使之合一,正如《外揣》篇所说的“浑束为一”。
“一”的这个大统就是元御统一中医江湖的武器,有个类似的实物——风水罗盘,这个就是把不同代表时空的式盘统一,统一在一个大圆里,这个圆,宋朝的陈抟把它称之为“太极”。
阴阳五行 浑束为一
有了核心,就要看这个核心能不能解释中医的几个基本概念,且看元御如何运用一气升降的心法来诠释中医之理:
说到“一”,我们就得引入道家的观念:道生一,一生二……
所谓的“道”是一个超验的存在,是万物的本体,不能用人们的经验去认识,有了这样的“道”,所产生的“一”的概念,就是从“无”到了“有”,这个“一”代表了整体。“一”生了“二”,就是整体里产生了对立的元素,传统的文化用“阴”、“阳”来表达。
阴阳可以指代的东西很多,在医学里,如果要和五行相匹配,那么阴阳会用来特别指代水火。其实不单中医学,在古代这种朴素哲学的发展,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也自然产生了融合:
比如我们最常听到的“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简而言之,就是阴阳两仪的叠加,产生了“4”,用“四象”去描述“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在“四象”的基础上,再添加阴阳两仪,就成了“8”(用数学很容易理解,就是2的1、2、3次方,64卦就是2的6次方),就用八卦来表示,如图:
其中的坎、离,对应了五行的水、火。
有意思的是,在易学的理论中,坎、离分别是先天乾、坤二卦所生,为中男、中女。故而坎虽为水属阴而内含先天真阳,离虽为火属阳而内含先天真阴。(划重点:记住这个点,以后的理论推演很多都依据这个基础)
先小结一下:阴阳对应水火,立于南北两极。
“祖气”,就是“元气”,就是我们刚刚说的“一”,阴阳之间的“中气”是黄元御最核心最重要的学术观点。重视中气也很肯能源于元御当年被庸医误治,败伤了脾胃,在他自己学习医学之后,发现了中气之重要,并尤其强调。
书接此处,元御之说就都是从建立在中气之上开始。
从元御的气化学说开始,气分清浊,清者上升,浊者下沉就有了阴阳。这个阴阳之中,有斡旋的枢纽,称作“中气”。
中气左旋升而化火,方升其半曰木;右旋降而为水,方降其半曰金。
至此,这个一气升降的理论已经囊括阴阳五行,并且把几个基本点涵盖了:
升降分了阴阳,阴阳对应水火而涵盖了互根的概念;中气斡旋,五行攸分,木、火、金、水对应了四象;五行之性有了生克。
至此,一气升降所诠释的阴阳五行已完成。
其实读不同医家的书很有意思,但笔者会佩服李敖先生的“读书防中书毒”之论。一方面,我们读书要学习得读进去;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陷得太死,不然就会被书带着走了。所以我们既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书的作者也是人,没有绝对的正确,读书要讲究思辨,医学更重在临床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