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的精神世界:无奈与碰撞 2024-06-11 10:00:23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作品,其成书的具体年代尚有待考证,大致创作于乾隆年间,开始民间流传的是手抄本,后来嘉庆年间逐渐出现刻本。全书共五十六回,记载了元朝末年至明万历年间二百四十八年间,读书人群体的社会百态。《儒林外史》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曾被列为“六大名著”之一,仅次于今天家喻户晓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地位,一方面是作者具备了很高的文学功底,在当时就被人形容能写“大好文章”;另一方面,该书运用喜剧嘲讽的手法,对当时仕宦阶级的丑陋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儒林外史》是接地气的,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动人的章句,只是通过朴素的白描,却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一些反差的对比让人忍俊不禁,又发人深省。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自古就看重一个“吃”字,吃不但形成一种文化,也开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了“贫富”、“阶级”的象征。《儒林外史》中有大量关于“吃”的描写,也颇耐人寻味。 仕宦阶层的狂欢——奢华盛宴 女主角是年轻貌美的鲁小姐,是鲁编修的女儿。鲁编修考取进士进入翰林院,达到了文人阶层入仕的“顶点”,虽然自称“穷翰林”,却一点也不见得寒酸,从这场婚礼就可见一斑。宴席 婚礼前由女方出聘礼,但是礼金就达到夸张的纹银五百两,放到今天大概和50万人民币相当。婚礼现场可以用“奢华”来形容,光是灯笼就摆了三四条街。不但排场壮观,还邀请了戏班来唱戏,让宾客可以边吃边看戏。更主要的是菜品的丰盛:鸡鸭鱼肉自不必说,脍燕窝也是随意供应,猪肉心烧麦、鹅油白糖馅蒸饺、索粉八宝攒汤,一听就是米其林级别的精致大餐,立马让人食欲倍增。在古代“当官就是人上人”的氛围里,各种好吃好喝的自然优先供给官僚阶级,他们也将这些珍贵菜品拿出来显摆,成为划分阶层的标尺。 底层人民的无奈——果腹之食 在穷人的世界里,食物唯一的作用,就是填饱肚子。《儒林外史》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名字叫做周进,他到了60岁还是一个童生,为官之前穷困潦倒。由于吃不起荤菜,周进几乎都是吃素,读书人要面子,就给自己扯了个谎,说自己当年曾经许过愿,说如果母亲的病能好,那他情愿一辈子吃斋。当他的谎言被一个秀才当面拆穿时,周进尴尬得就差找个地缝钻进去。五十多岁考中举人的范进,前半生的日子可谓困苦至极。就连他的老丈人、以杀猪为生的胡屠户也看不起他,进而是可怜他。有一次胡屠户带着大肠和酒去范进家看望,就着酒菜连声叹息:亲家母真是可怜,每天只能吃这些小菜;我的女儿更是可怜,自从嫁到你家,连猪油都没能吃上几回!周进和范进虽然穷困过,但都完成了命运的逆转,过上了好日子。这种逆转的概率,就和买彩票差不多,而更多的社会底层,一辈子都没有翻身的机会。他们的职业,诸如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出卖劳动力者等市井小民,过着凄苦的生活,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儒林外史》中的牛老爹就是这样的人。牛老爹为了给孙子牛浦郎办婚礼,卖掉了家里积攒下来的粮食,只换了棉袄、裙子、上盖、裤子四件暖衣,当作“彩礼”送给了女方,女方也只回了镜子、灯台、茶壶、盆桶、枕头非常普通的家什。婚宴仪式也非常简单,喝的是“高果子茶”,吃的是鸡、鱼、肉和笋子、芹菜。这些食物,甚至比不上官宦人家日常的标准。范进中举 吴敬梓的世界——阶级的碰撞 《儒林外史》所要构架的,是一个碰撞的矛盾世界。这个世界是真实的,作者吴敬梓对此有切肤之痛的体会。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科举世家,祖上有探花、榜眼等科举高官,整个家庭也是显赫一时。但从他的父辈开始,就已经堕落了,只是一个小学官;到了吴敬梓一代,更是“烂泥扶不上墙”。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吴敬梓逐渐对四书五经等经史子集产生了厌恶,对八股文风也是异常排斥,导致他在考取秀才后,就止步不前。吴敬梓 吴敬梓21岁那年,父亲因为不精于世故,在官场迎来的最大失败,被罢官归田,不久就抑郁而亡。同族人眼红他的遗产,又欺负他是两代单传,夺走了他的部分家产。经历这样的变故,吴敬梓也性情大变,由激愤变得放荡不羁,常常“千金一掷买醉酣”,成为了有名的败家子,当时邻里都以他作为反面教材来告诫子弟,“乡里传为子弟戒”。很快,父亲留给他的财产被挥霍一空,中晚年贫困交加,只能靠卖文度日。耳濡目染过官场的奢华与险恶,经历过人情社会的冷漠与无奈,吴敬梓用自己狂放的语言,描绘出一个看似搞笑、却充满心酸的世界,始终让人觉得啼笑皆非,又时刻笼罩在一种悲怆的氛围之中。这是属于吴敬梓的真实世界,是对自己经历过的事件的艺术描绘。在这个世界里,“阶级”是永远跨越不过的门槛,也是人性的试金石。吴敬梓雕像 两个阶层的悲剧 所谓“儒林”,就是当时读书人的阶层。在吴敬梓的笔下,这个阶层的人对八股文、科举制度都着魔一样的崇拜,将其作为毕生追求的第一目标。为了达到考取功名的目的,他们不择手段,在外人看来或执着迂腐、或滑稽可笑,都难以撼动他们冲向功名利禄的决心。在考取功名后,原本的“书呆子”又摇身一变,成为官场“老油条”,虚伪腐败、攀附权贵、拉帮结派、弄权害人,尽显官场黑暗。在古代,“读书人”往往都是社会的精英,无论知识学养还是道德素养,都应该是社会的标杆和楷模,他们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对礼义廉耻应当极为敏感。儒家书生 而吴敬梓笔下的这群读书人,却一心只想步入仕途,鲜廉寡耻,无怪乎在外人看来就像跳梁小丑一般令人憎恶。作为读书人的精英阶层尚且堕落如此,整个社会中毒之深可见一斑!那么,另外一个“非儒林”的阶层呢?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他们是整个社会走向堕落沉沦的催化剂和帮手。比如,范进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尚未考中举人之前,对他各种冷嘲热讽、怒骂奚落,说他是“现世宝”、“穷鬼”、“尖嘴猴腮”,“癞虾蟆想食天鹅肉”,而在范进考取功名后,又改口称其是“贤婿”、“文曲星”,立马爱不释手了。正是这样看似漫不经心的表述,彰显出一个“嫌贫爱富”、“空虚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伏尔泰曾经说过,“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吴敬梓用漫长的时间跨度,用一个个不同的人物,最终叠加出一个令人绝望而压抑的社会。颠沛流离的百姓 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是一片雪花,他们共同创造了这个扭曲的价值观;而最终迎来的,是整个社会道德的全面沦丧。所以,阶层的悲剧只是表象,更大的不幸是,你生活在这样社会里,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然而,绝望之中依然有着希望。《儒林外史》中依然有王冕、庄绍光、迟衡山、杜少卿等一群人,他们是吴敬梓理想的化身,在这个污浊的社会里,他们不图虚荣、坚守自我、追求自由,这些,才是“儒林”们真正该有的名士风流。 赞 (0) 相关推荐 方周宁:江南贡院(散落在南京街头的明清文学之三) 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坐落于南京城南的秦淮河北岸,东接桃叶渡,南抵秦淮河,西邻状元镜,北对建康路,为古之"风水宝地". 它的前身是南宋宋孝宗四年所建的"建康府贡院" ... 《儒林外史》之腐儒不腐 在小时后读到范进中举时,觉得范进是那么的迂腐,那么可怜可笑.等人到中年在回过头来看<儒林外史>,这时的范进既不可怜,也不可笑,倒是觉得当年的自己才是可笑的. 古时候的底层人想要改变阶层变得 ...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清代初中期文学之五:吴敬梓 中国清代初中期文学之五: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 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官僚世家,祖辈有不少达官显贵.但是到了他父亲时,家道已经衰落.他父亲只中过拔贡,晚年出任 ... 清朝历史人物——吴敬梓(清代小说家 《儒林外史》的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年54岁.幼即颖异,善记诵.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一生创作了大量的 ... 【中华勤学故事】:07徐光启种棉花,08厉归真学画虎,09吴敬梓嘲傲儒生 这部大型动画系列片以历代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为素材,选取了如<华佗学医>.<诸葛亮喂鸡>.<鲁班学艺>.<李白铁杵磨成针>.<王羲之吃墨>.& ... 出身富贵又有才气的吴敬梓,中晚年怎就落得如此穷困潦倒? "在清朝,讽刺小说反少有 有名而几乎是唯一的作品,就是<儒林外史>." 鲁迅 公元1701年,康熙40年,一代文学大家吴敬梓出生在安徽滁州全椒县探花府. ... 儒林外史 吴敬梓 主要内容--是我国清代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曹雪芹的名句,蒲松龄的名句,吴敬梓的名句,富有哲理,值得收藏 各位诗友们,大家好,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曹雪芹,蒲松龄,吴敬梓诗词里的名句,希望大家喜欢,闲话不多说,直奔主题吧! 一.曹雪芹,清代著名作家,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1.一朝春尽红颜老,花 ... 思维导图102本书©79《儒林外史》——吴敬梓 文炳邀您,阅读前先思考 我觉得看似写科举,更感觉是写对生活的态度.您觉得作者最想表达的是什么意境呢? 本书简介 本书作者吴敬梓,是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出生望族,曾祖和祖父两代人共有六名进士,家族 ... 陈文新:假如吴敬梓来评《红楼梦》,他会怎么说? 今天讲的题目是"假如吴敬梓来评<红楼梦>,他会怎么说?"题目好像有点新奇,其实要谈的内容很平实,就是<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的比较研究. 程十发 ... 全球吴敬梓文学艺术研究会作品精选841期(赵守贵老师专辑7) 昨天 22:10 18 0 本帖最后由 有孚维心 于 2021-6-7 22:11 编辑 诗家简介:翰墨百川,原名赵守贵 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1965年出生 1987年毕业於山西农业大学.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