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散文五人行|冻凤秋|绣球花的夏天
周末散文五人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绣球花的夏天
文 | 冻凤秋
一
那个西班牙男子,从三楼下来,站在我们刚刚布置好的房间门口,微笑着打招呼,一脸欣赏的样子,大大方方地对我说:You are beautiful!我也好心情地回答:Thank you!
那一瞬间,忽然想起三毛的荷西。
只是,这里并非西班牙,也非撒哈拉。这里是日本,镰仓。
他是二房东,我们是刚刚搬进来的旅行者。
小小的院落,陡斜的楼梯。二楼两个小小的房间,里面是榻榻米大通铺,外间是客厅,厨房。转个身都觉得局促,但设施样样齐全,用起来又格外顺手。
吃了几天的寿司料理等,父亲的中国胃早已承受不住。他迫不及待地煮粥,炒菜。跑累了的孩子们坐着玩手机。我和姐姐忙着收拾行李。
那时的情景很像一个日常的家庭生活状态,像是上演了无数次的场景。我们是在这里生活很久了吗?我一时恍惚。想起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电影。
电影《晚春》的故事就发生在镰仓。镜头是那样隽永、悠长,那些日常的情景竟然生出永恒的感觉。女儿依恋着父亲,在父亲身边如欢快流淌的小溪,自由自在。她无法想象去改变这样的生活。当同学好友相继结婚生子甚至离婚,她却依然故我。她担心什么呢,她惧怕什么呢,她固执地坚守着眼前的生活状态,拒绝可能的幸福。也许任何一个男子都比不上父亲对自己的纵容、关爱与呵护。
后来,在父亲谎称自己要续弦时,女儿才同意相亲。终于出嫁,笑靥如花,然后泪眼朦胧。父亲则独自回到空寂的住处,拿起一个苹果,慢慢地削。平静,不动声色,内里,却是汹涌澎湃。
谁不是这样呢,谁不曾这样呢?那年46岁的小津对人生、人性的理解是这样透彻。
“透彻”一词是导演侯孝贤对《晚春》的评价。那些简单的画面,那些节制到极致的台词,那些葱绿的山峦,寂静的寺庙,鳞次栉比的房舍,线缆纵横的车站,空旷悠远的海滩,如此空灵,干净,澄澈。
二战后的镰仓,历经沧桑归于平静。这样的时候,当人们都在捕捉社会的变化时,当艺术家们努力展现社会的严峻现实时,小津关注的依然是这些日常的情景。人情的浓淡冷暖,心与心的远近亲疏,这些东西都没有变,也不会改变。
电影最后一个画面是镰仓的海,波浪翻涌。
二
那天,我们走过长长的参天古木掩映下的幽静的石径,到镰仓文学馆。西洋风格的两层楼建筑,据说前身为元侯爵前田利嗣的别墅,后由前田家出面捐赠给镰仓市政府,以文学馆的名义于1985年开馆。当日参观者很少,我们慢慢地观展。在一楼,竟然看到作家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雪国》,夏目漱石的《门》等作品的手稿原件,还有一些曾经用过的物品等。
那时,才知道川端康成1935年就搬到了镰仓,到1972年去世,最主要的作品,都在镰仓完成。他甚至于1945年在镰仓开了一家出租书店“镰仓文库”,并发展为出版机构。直到五年后倒闭。
镰仓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我承认,我迷恋这座海滨小城。长长的湘南海岸线,还未到镰仓,透过车窗一路看碧蓝的大海,湛蓝的天空,大朵大朵洁白的云,像极了宫崎骏动画片中的场景。那一刻,我想到,很多时候,也许不需要我们有多么强的想象力,大自然带来的奇迹超过一切想象。我们需要的只是静下心来阅读,观察,参悟,如此而已。这里的海并不绚烂、夺目,那种蓝仿佛掺了一点白色,一点银色,一点亮光,明明那么近,却给你很辽远的感觉,把你的心也带走了,带到很远的天际。
你沿着街道走,看一个个小小的院落,两层楼的民居,那么干净明亮,经过主人精心的设计和打磨,再经过岁月之手的抚摸,呈现出美妙舒适的光泽。
那一间间小小的店铺,超市,人来人往都是安安静静的。走着走着,你就停住了脚步。前面是红灯,通行栏杆横在面前,听见叮叮的车声,是有名的“江之岛电铁”,这样的电车曾出现在青春动漫《灌篮高手》里,出现在后来凭《小偷家族》获戛纳金棕榈大奖的导演是枝裕和执导的《海街日记》里,那么浪漫,那么清新。电车的到来和离去总与等待、幻想、期许有关,总与青春、爱情有关。
寺庙是这座城迷人的原因之一吧。在长谷寺,小小的院落,静谧,精致。沿着两边长满青苔的石阶走上去,身旁布满了绣球花,蓝色的,紫色的,白色的,那么丰盈饱满。你简直不想走了,就想好好看看它们。在观音堂内,看到高9.18米镀金木制的十一面观音雕像。我们许了愿,买了两张卡片,孩子们写上自己的愿望,然后挂在樱花树上,任它们在风里摇曳。在外面开阔的见晴台上,倚着,可以看到海。就是这么既曲径通幽,又豁然开朗的感觉。
后来想想,若能再到圆觉寺看看该多好。
川端康成《千纸鹤》的开头便是:菊治踏入镰仓圆觉寺院内,对于是否去参加茶会还在踌躇不决。时间已经晚了。
那一场茶会,菊治看到那位稻村小姐,手拿一个粉红色皱绸小包,上面绘有洁白的千只鹤,他觉得美极了。但最终还是陷入另一段不伦之恋。
美与丑的界限在哪里呢?情感与理智的边界在哪里呢?
三
去之前并不知道镰仓是日本很多文人墨客心中的圣地,后来才知道有一种“镰仓文士”的说法。
镰仓本是12世纪末源赖朝创建镰仓幕府并开始武士政权的地方。以后成为日本中世纪初期的政治中心,不少神社和寺院都建于那时。这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城在繁华与落寞之间起起伏伏。到近代,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横须贺线贯通,镰仓和东京之间通行便利,文艺青年们到这个有着久远历史的古城,寻访探幽。到大正、昭和初年,很多知名作家相继移居到镰仓,或参禅,或创作,或进行文学交流,形成了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团体——镰仓文士。这座古代武家之都转身之间,成为“文艺之都”。
我想象着如果去到圆觉寺,也许会看到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参禅的身影。留英归来的夏目漱石陷入失恋,忧郁症长达两年之久,几乎无法工作,睡不着觉。经人推荐进了镰仓圆觉寺,在那儿坐禅治好了忧郁症。他把在圆觉寺参禅的感受写进《门》和《梦十夜》两部作品。那些句子那么动人,比如“我拣来陨落的星星碎片,轻轻地放到泥土上。星星碎片是圆滑的。或许在长时间从天空坠落过程中,磨掉了棱角才变得光滑吧,我想。抱起它放到泥土上的时候,我的前胸和双手也稍稍暖和了一些”;比如“他们未能得到神的保佑,也没有遇到佛,于是相依为命成为他们的信仰。”关于爱情,关于梦想,关于人生,他有那么瑰丽的文采,奇妙的构想和深邃的哲思。
而芥川龙之介,这一位只活了35岁就自杀的小说家,却写下《罗生门》《鼻子》等经典作品。他自26岁结婚后就定居在镰仓大町十字街并成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社友,那一年里,他写下了《蜘蛛之丝》等多部小说。这位被誉为“鬼才”的作家曾到中国游历,到上海、苏杭、南京、芜湖,也到过郑州、洛阳,写下长长的《中国游记》一文。他说:在梦里,一切罪恶都从眼底消失得一干二净。但只有人的悲伤——人的巨大的悲伤,如同充满天空的月光,依然孤寂而严酷地存在。最近在读鲁迅先生翻译的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集《绝笔》,隔着时间的长河看去,仍感受到他的犀利、怀疑和悲观。
四
但始终,最爱镰仓的还是川端康成和小津安二郎。
小津晚年一直与母亲在镰仓度过,死后葬在圆觉寺。墓碑上只有一个字:无。
什么都会改变,什么也都不曾改变,最终都归于——无。
川端康成也是如此,他坦然地告别人世,不留任何遗嘱。对他而言,“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读川端康成的文字,觉得里面浸润着海风和花香。他说:美在于发现,在机缘。他说,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要活下去!”
2016年那个绣球花开的夏天,曾经看到的美,曾经感受到的美,至今还在记忆中存在着。
嘉
宾
有
言
12
侯军:
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散文作家,深圳市新闻学会副会长,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
记游类散文正随着国人经常性地出游而变得日益兴盛。但据我所见,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者居多。像冻凤秋这样有情有景有人物有故事的记游散文,真是难得一见。
这篇文章是写日本镰仓的。我相信一百个作者会写出一百个镰仓,而冻凤秋笔下的镰仓是娴静的优雅的舒缓的,因为她写的是一个文学的镰仓。随着作者舒缓精致的笔调,一众日本文学艺术界的重量级人物缓缓地走来,小津安二郎、夏目簌石、芥川龙之介、是枝裕和、川端康成……由此,作者向读者铺开了一条缀满文学艺术之花的甬路,带着你一路款款而行,娓娓道来,有电影中的电车,有小说中的寺院,有某个明星踏浪的海滩,也有作家回忆录中的难忘记忆……
记游散文写到这个份上,已经为镰仓赋予了温度和呼吸,读者随之感悟到这座城市的性格——一座靠武士兴起的小城,却因了文学的滋养而成为一座文学之城。读着冻凤秋的文字,我甚至有了一种冲动:一定要去镰仓去感受一下浓郁的文学艺术的熏风。我相信,很多读过这篇散文的读者都会像我一样,萌生这样的向往。真的很喜欢这种有温度有呼吸的记游散文,喜欢冻凤秋的《绣球花的夏天》。
“嘉宾有言”名录(以文字发布时间为序)
冯秋子 刘秀娟 梁衡 凸凹 穆涛 张凡
杜卫东 史建军 王剑冰 乔叶 张庆和 施亮
王也丹 刘琼 郝朝帅 李林栋 罗雪村 尹世霖
李迪 何向阳 梅洁 古耜 徐忠志 王小朋
彭程 王谨 陈先义 侯军
冻 凤秋
编辑,记者,写作者
曾用笔名晴雪、风儿
作品以散文、诗歌、文艺评论、中短篇小说为主,出版有随笔集《风吹书香》等。
阅读别人的故事
突围只在心里
现实
只把手伸给你
伸给你
就代表没有距离
—华静
我的人生信条
活
就要快乐的活
爱
就要纯洁的爱
写
就要发自内心的写
—李培禹
生命虽短
却是一个行走过程
试着把生命
当作一首诗
用微笑来品味
才是享受人生
—剑钧
爱过、
奋斗过、
享受过,
生命无憾
—沈俊峰
当我行走
触到灵魂的颤动
当我回首
听见花落的声音
当我写作
看到命运的恩赐
—冻凤秋
点击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