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散文五人行|沈俊峰|行走大别山
周末散文五人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行走大别山
文 | 沈俊峰
为了明天能过上好日子,他们不怕流血牺牲;为了大家能过上好日子,他们不惜背井离乡。今天,我们再一次回首,注视一眼他们,检视一眼我们的内心……
无风,太阳火辣辣的,连绵起伏的山峦和一块块田地,铺展了一个绿色盎然的世界。汽车安静地穿行于蜿蜒山路,我心却波涛激荡,一遍遍这样感慨,激动又凝重。
今年6至9月,我先后4次乘高铁从北京至合肥,然后驾驶亲戚的汽车,一头扎进莽莽苍苍的大别山,完成中国作协批准的赴革命老区金寨县深入生活的创作项目。
大别山坐落于鄂豫皖三省交界,东西绵延约380公里,南北宽约175公里,西望武汉,东守合肥、南京,地理位置独特。当年,这里暴发了黄麻、立夏节、六霍三大起义,诞生了红31、32、33师三支红军队伍,有200多万人参军参战,创立了鄂豫皖苏区,孕育了红一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八军和红四方面军。
金寨县3个沉甸甸的“10万”,必将铭记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光辉史册。当年,该县有10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走出了洪学智、皮定均等59位开国将军,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是新中国第二大将军县。
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随即,在淮河中上游地段的大别山霍山、金寨、舒城三县,先后修建了佛子岭、梅山、龙河口、响洪甸、磨子潭五大治淮骨干水库工程,总蓄水量50多亿立方米,其中响洪甸水库蓄水量最大,达27亿立方米。为了修建水库,金寨县淹没了10万亩良田、14万亩经济林和三大经济重镇,并为此移民10万人。
这一段光辉的历史,应该从岁月的深处打捞出来,在历史的土壤中扎根开花。
今夏尤其酷热。烈日当头,站一会儿就会大汗淋漓。我在金寨、霍山、六安裕安区、岳西、英山等地转悠,参观六安革命博物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西镇暴动纪念馆、立夏节起义旧址、豫东南道委道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红二十八军旧址等纪念胜地。我明白,那些几多变化的区域划分对于那段历史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中的许多暴动地点,许多英雄人物,多在六安、霍山、金寨,多是土生土长,那是整个鄂豫皖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背景之框是当时的整个中国。
我在霍山长大,读书、生活、工作,前后20多年。上小学时多次祭扫过革命烈士墓,听到过许多革命故事,在废毁的碉堡附近挖到过子弹壳,数过小镇老街门框上悬挂的一块挨一块“革命烈属”牌匾,后来建起的一座英雄纪念碑就在我家附近的山头上,每天都能看到。我自感已经非常熟悉那段红色历史文化了,但是今年长时间、全身心的采访和体验,却发现自己并非真正地熟悉,过去的认识肤浅于表面。当听到一位党史专家说“霍山地下将军多,金寨地上将军多”时,我感到震惊、难过。这一片红色的土地,可谓是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
历史没有假如。这块土地上众多人的流血、牺牲和奉献,令人感慨、敬仰。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其实很简单,但是在今天再一次设问,却变成了沉甸甸的话题,因为,许多人忘记了初心。
麻埠镇是一个千年古镇,因为修建水库,早已沉入百米深的水下。麻埠镇的移民占了全县移民的半数以上。我走村串户,采访了许多群众。那些七八十岁、甚至90多岁的老人,几乎个个都有精彩的人生故事。那些听老一辈人故事长大的年轻人,说起移民的故事,也能将当年的艰辛还原在我的眼前。他们当年背井离乡所遭受的艰辛困苦,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的近乎无偿的奉献,让人有一种久违的感动。问一个老大娘,当年为什么一说让移民立马就搬迁移民了呢?老大娘说,毛主席让我们移我们就移了。
那天早饭后,继续去农家采访。农家多居鲜花岭街,街建在斜坡上,此时天下大雨,流水无声地奔涌,深能覆脚。从一户人家出来,我只好立在房檐下,等雨变小。山水的特点,涨得快,消得也快。但是,此刻的雨却没有停歇的意思,像憋足了劲,一口气要将酷暑彻底驱赶似的。最终还是等不及,拣水浅处,上了停在街对面的车,两只鞋在欢蹦乱跳中弄得透湿。
街下,就是青山绿水。水被近处的山遮挡着,不宽阔,却深沉,源远流长。转过眼前的山,水变得辽阔起来。从地图上看,那一片盘根错节在山间的蓝色水域,特别显眼。这就是著名的响洪甸水库。
乘快艇飞驰,去寻找、打捞当年的旧时光。水像一面镜子,在狭长的山弯,照绿了自己。到了那一片辽阔水域,大水又照蓝了自己。伸手掬一把,清爽爽的纯净。看着眼前漫山遍野的大水,想象着那巍然屹立的水库大坝,恰如一把钢筋水泥浇铸的巨锁,牢牢锁住了这群山之间的大水,蓄放自如,调节淮河水位,旱涝无惧,就此驯服了曾经泛滥任性的淮河。真是一坝当关,万水莫开啊。耳边便传来当年千军万马修建水库的号子声、马嘶声、汽车的马达声,还有风吹山野的猎猎涛声。
当年参与修建响洪甸水库的甘姓老人,已经94岁了,得知我去采访,早早就在小区附近的凉亭里坐等。他的思维仍然敏捷,话语仍然清晰,让人感叹这养人的明山丽水。
这样身心融入大山阔水的采访,面对面听山民聊天谈心,真像是沙里淘金,那些令人难忘的故事总会在不经意间绽放在记忆的深处。那些留下许多空白的叙述,让我的想象扩充了历史的缝隙,像秋野的玉米棒子,呈现出立体而饱满的可爱。我相信,双脚能丈量出精彩的文字。
如今,曾经多灾多难、贫穷落后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早已换了新颜。这青山包裹的绿水,成了下游人民生活用水的源头,一切讲究环保。这里是名茶六安瓜片的核心产区,镇里有名优茶基地2万亩,茶叶专业合作社130多家,齐山牌六安瓜片曾在中国芜湖(国际)茶博会上获“茶王”称号。当地农民依靠茶和水,绝大多数走上了富裕之路。
这片崇山峻岭,战争年代冲杀过千军万马,现在却装着千水万水。
桂花村有一棵1200多年的桂花树,是亚洲桂花王。这棵树,千年沧桑尽收眼底,遑论百年的风云变幻?去年冬天的一个后半夜,大雪压断了桂花王精壮的一枝,削去了树冠的三分之一,但是那树冠仍然遮云蔽日,蓬勃散开,八九根毛竹竖在地上,支撑着她旁逸斜出的苍老枝干。年年花香,今又花香。
我的故事,将聚在这棵桂花王的身边,彩蝶般翩翩起舞。
(本文首发于2018年11月9日 《文艺报》)
嘉
宾
有
言
12
雨瑞
原名方雨瑞。中国作协会员,系中国第一代小小说代表作家之一。出版小小说集四部,长篇历史小说四部,散文集一部。
大别山的儿子
俊峰他们五位作家搞了个“周末散文五人行”,因为创意奇特,作品精美,在当今文坛上吹起一股清新之风,故而大受欢迎!我读过多篇,觉得像是深山农家乐里做出的一桌色香味美、绿色环保的农家土菜,让你大饱口福!
我与俊峰的文学之缘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可谓源远流长。当年,他好像二十岁还不到,在霍山县的一个位于深山之中的“三线厂”上班。后来,凭着他的才华和胆识,他走出深山,先后在省会合肥和首都北京的著名报刊里任职,不仅培养了许多文学俊秀,他自己也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此次,他按中国作协的安排,回到故乡,翻山越岭,采访了大量的各阶层的人士,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了一系列的真实感人之作。《行走大别山》便是其中之一。
文如其人。俊峰的散文真地就和他的为人一样,清新朴实,流畅温婉,容量大,接地气,不造作,不矫情,读后有一种如沐春风、如饮琼浆的清爽之感。
读过此篇之后,我想,俊峰在外闯荡多年,事业上风生水起,算得上是一位成功人士了。但他对于故乡仍然有着深深的依恋,在骨子里,他仍然是一个大别山的儿子!
沈俊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第29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纪检监察报》原副刊编辑
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第五届中国报人散文奖、全国报纸副刊作品银奖、全国报纸副刊作品编辑一等奖。已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00多万字,作品散见于《新华文摘》《中国作家》《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散文》《美文》《红豆》《散文百家》《安徽文学》《四川文学》《天津文学》《芒种》《阳光》《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多家报刊。作品入选《中国年度散文》《爱国奋斗精神读本》《民生散文选》《语文课外学习》等几十种选本。出版散文集《在城里放羊》《在时光中流浪》,报告文学《生命的红舞鞋》《正义的温暖》等。
阅读别人的故事
突围只在心里
现实
只把手伸给你
伸给你
就代表没有距离
—华静
我的人生信条
活
就要快乐的活
爱
就要纯洁的爱
写
就要发自内心的写
—李培禹
生命虽短
却是一个行走过程
试着把生命
当作一首诗
用微笑来品味
才是享受人生
—剑钧
爱过
奋斗过
享受过
生命无憾
—沈俊峰
当我行走
触到灵魂的颤动
当我回首
听见花落的声音
当我写作
看到命运的恩赐
—冻凤秋
点击下方
延伸阅读
周 末 散 文 有 约
剑钧 | 阳明山的“清”与“静”
冯敏飞 | 嘉宾有言
2019·5·10(星期五)
“嘉宾有言”名录(以文字发布时间为序)
冯秋子 刘秀娟 梁衡 凸凹 穆涛
张凡 杜卫东 史建军 王剑冰 乔叶
张庆和 施亮 王也丹 刘琼 郝朝帅
李林栋 罗雪村 尹世霖 李迪 何向阳
梅洁 古耜 徐忠志 王小朋 彭程
王谨 陈先义 侯军 高洪波 裘山山
徐迅 李硕儒 单占生 沉石 林立公
王彥 刘虔 李静宜 俞胜 马淑琴
梅小璈 陈喜儒 范昕 简以宁 刘齐
陈丹玲 何频 宁新路 王道生 宋长征
任彥芳 颜华 阿紫 陈桥生 纪从周
刘丙钧 阚则思 刘玉琴 胡健 任蒙
吕高排 祝欣 程步涛 戴荣里 雨瑞
鸣谢报刊名录(排名不分先后)
自“周末散文五人行”2018年3月问世以来,承蒙诸多报刊杂志厚爱,对五人行公众平台发表的散文加以刊发或转载,特刊登此名录,以鸣深深谢意。
报纸:
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学习时报、工人日报、文艺报、作家文摘、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检察日报、中国建材报、中国测绘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郊日报、贵州日报、解放日报
期刊:
海内与海外、中国老年、民主、国酒文萃、厦门文学、红豆
每周一书
总有一条小河
在心中流淌
李培禹 著
作家出版社
收录作者近年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北京文学等报刊的优秀散文。这些散文诉说的都是对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的记忆,读后让人感慨不已。
(京东、当当、亚马逊有售)
同步上线 支持媒体
《北京日报·名家夜话》公众平台
《今日头条》媒体平台
《天天快报》媒体平台
《腾讯新闻》媒体平台…
制作 剑钧
周末散文五人行信箱
zmswwr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