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再婚究竟有多难?来看看这两个真实案例!
文:冬悦
图:来自网络
近年来,再婚的老人比以往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从接触的人群当中,我发现老年人再婚,还是要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和压力。
首先是子女的反对。家里一下子多了个外人,他们怕这个外人分去了自己的亲情,分去了家中的财产,甚至把自己的亲爹亲妈也蛊惑成自己的仇人。还有一点就是,子女对父亲的再婚比较容易接受,而对母亲的再婚多持反对态度。
说到底,还是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封建思想在作怪。有的子女为阻止父母再婚,竟然以断绝关系来要挟。
其次,是亲戚朋友的阻挠。老年人要再婚,家里上下几代人的亲戚朋友都站出来设置障碍。说什么:儿大女大啦,自己一把年纪啦,就别给孩子添乱啦!你要再婚,将来孩子们都不管你,老了就落苦啦……
还有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什么老不正经,老了老了还花心,瞎折腾啥,丢人现眼!给孩子脸上抹灰……
总之一句话,尽管“关爱老年生活”节目,对老年人再婚的好处,作了多方位的解读,仍然是赞成者少,指责者多。老年人再婚实属不容易!
我的同事兰姐,母亲于1999年因病去世。姐弟三人都各自成家,各有各的工作,各有各的家庭。虽然三人轮着往父亲那里跑,但年近花甲的父亲,好似船长失去了大副,大雁折掉了双翅,整天无所适从,郁郁寡欢。
三个儿女要接父亲去他们家中,父亲一口回绝了。他不愿意离开和母亲一起住惯了的镇上老家,不忍心让母亲的灵魂孤零零地在老屋里游荡。
眼见得父亲一天天地消瘦,姐弟三人心急如焚。于是兰姐给弟、妹商量,决定再给父亲找个老伴。三人达成共识后,就四处托人留意物色合适的人选。
孝心感天地,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还真就给父亲找来了一个称心如意的老伴。
该女人比兰姐的父亲小两岁,长得一脸福相,说话和风细雨。父亲见了十分满意,随后,双方子女见面吃顿饭,一切搞定。
这女人很会持家过日子,老两口商量着,自己年龄还不算大,不能光靠子女养着。在街上摆个小摊,卖些日用百货,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你别说,老两口的生意还真做得像模像样,风生水起。逢集在家门口出摊卖货,背集就赶到别的集市出摊。
一晃十年过去了,老两口不但自食其力,还稍有积蓄。两个人互相照顾,恩爱有加,儿女们对他们也十分孝顺,小日子过得吃穿不愁,有滋有味。
可就在第十二个年头的岁末,女人的儿子、儿媳突然来到了母亲面前,跪求母亲回去。原因是女人的孙子说媳妇遇到了难题,外人非议“这样的人家,逼母改嫁,是不孝之家,谁家的女孩能嫁他家”?
听了儿子、儿媳的话,母亲还能再说什么。为了孙子的婚姻大事,为了孙子的一生幸福。女人默默地收拾好自己的衣物,依依不舍地与相处十几年的老伴告别。
这位老人就这样牺牲了自己的晚年幸福,无可奈何地为儿孙的幸福让路。
我们小区的刘科长,刚刚退休,老婆就得胃癌去世了。刘科长得又高又胖,退休工资五千多,儿女都各自成家,自己有一套两室一厅的住房。
但刘科这人特懒,饭不会做,衣不会洗,连内衣袜子也要别人代洗。出行自行车都不敢骑,更别说电动车了。儿女张罗着想给刘科再找个老伴,好伺候老爸,减轻他们的负担。
几经周折刘科终于找到了一位吴女士。吴女士55岁,是个农村妇女,丈夫几年前因车祸丧命,儿女都是国家工作人员。她虽没有退休工资,但心灵手巧,会理发、缝纫、治疗跌打损伤。吴女士在一所私立学校院里开了一个店,为师生们做多项服务,月收入也有四千元以上。多年孤独寂寞的她,想找个陪自己共度晚年的人。
吴女士嫁过来以后,刘科的工资卡就由女儿掌管,两人的日常开销,都是女儿按月按数发放。吴女士上班的学校距家有四里路,学校有食堂,她也可自己在店里做饭吃。
由于刘科不会做饭,她每天必须早早地起来给刘科预备,中午在店里做好饭,骑电动车给刘科送回来。不管刮风下雨,一年到头,天天如此。晚上回家还要给刘科洗衣服,收拾房间。
暑假里,刘科又得了脑梗,住院一个多月,吴女士忙前忙后精心照料,儿女只是抽空到医院象征性的探视 。
现在,刘科大脑严重失忆,即使是左邻右舍也叫不清名字。除了自己能吃饭入厕外,其他的事都要靠吴女士一个人忙活。且儿女又把工资卡把着,吴女士名义上是刘科找的老伴,实际上连个保姆都不如,因为要保姆按劳取酬。
你说,吴女士这哪里是找了个相互关爱的老伴,简直就是找了个祖宗!坚持下去,实在困难;撤回原地,又怕被人说长道短。不容易啊!
当然,我举得这两个例子也许比较特别,很多老人的夕阳恋也是甜蜜幸福的。前几天“自留地”的网友还介绍了他老爸和岳母的幸福结合呢。希望大家多多关爱孤寡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