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成功!下一个目标是哪?我们的先人早在千年前就已经选好
北京时间12月17日1时59分,满载着中国探月梦想的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工作人员顺利找到返回器并检查无恙后,下一步将对月球土壤样本进行深入研究,这是中国航空航天发展之路上的又一里程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逐梦者们多年前的梦想正在一一实现。不过,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成功探月也只是起点,为中国进一步探索太空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可预见的未来内,中国的最大目标或将是地球的姊妹星——火星。
2020年7月23日,国产'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升空,当前距离地球超过1亿公里,飞行里程已达3.6亿公里,预计将在明年2月抵达火星。
多方资料与证据表明,38亿年前的火星同地球一样,不仅是水的世界,还是孕育生命的温床。但3亿年后,该星球内核冷却,产生全球性磁场的'发电机'关闭,大气被太阳风吹散。失去磁场和大气保护后,火星暴露在宇宙射线和太阳风之中,海洋逐渐干涸,地表也慢慢冻结,形成了如今满目疮痍的模样。
就是这样的一颗距离地球颇为遥远的星球,中国古代学者们早在公元前1045年便以观测到它,给它取名为'荧惑'。在其后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人始终未曾放弃观测和探索火星的目标。
说起人类为什么要探索火星,就不得不先将其与地球进行对比:火星的直径是地球的二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十分之一。在火星上虽然也有春夏秋冬,但时长却是地球的两倍,其一年相当于地球上的23个月。简单来说,你在地球上18岁,到了火星可能才9岁。火星的大气比地球稀薄100倍,主要由96%的二氧化碳和4%的氮、氩、氧和水蒸气组成。火星最高温度30度,最低温度零下140度,平均温度为零下63度,而地球的平均温度则为14度。
乍一看,两颗星球的差异不小,但在太阳系的四颗类地行星中,火星却已经是与地球环境最接近的了。我们知道,地球经过数亿年的演变,生命诞生的记录早已被地质活动抹去,生命的起源始终是一块空白。但由于火星缺乏板块构造,地表状态几乎未曾大变,这就给了我们重新探寻行星演化与生命起源的机会,科研价值无可估量。
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人类的火星探测已经历了四个阶段,累计发射40多台探测器,但成功率还不到50%,由此可见探索火星的道路是何等崎岖艰难。直至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成功率才有了些微的提升,中国的'天问一号'便是代表之一。
按照计划,'天问一号'将完成对火星的地下冰层分布、地形地貌、内部构造、气象和环境的探测,并为2030年前后的火星采样返回计划铺路。如若一切顺利,中国将为人类的火星探测史书写新的篇章。可以说,中国不会止步于探月,也不会仅满足于探索火星,我们将对无垠的宇宙发起'大航海'。中国古代诗人屈原在几千年前的那句,'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定将在未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