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讲义第10讲:攻战计(三)

《三十六计》讲义第10讲:攻战计(三)

教学内容:《三十六计》攻战计之抛砖引玉、擒贼擒王。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抛砖引玉”和“擒贼擒王”这两个计策的原典、释义、计名探源及经典实例;探讨这两个计策的实质及在战争和博弈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抛砖引玉”和“擒贼擒王”这两个计策的原典、释义、计名探源及经典实例。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抛砖引玉”就是抛出砖头,引来玉石。“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小利,是诱饵;“玉”指的是作战目的,即大的胜利。“抛砖”是手段,“引玉”是目的。作为谦词,意思就是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

“抛砖引玉”之计用于军事,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击败敌人。此计有三种含义:一是以小引大;二是以小易大;三是以小抵大。吃的是小亏,占的是大便宜。
    【原典】

类以诱之①,击蒙也②。

【注释】

①类以诱之:出示某种类似的东西并去诱惑他。

②击蒙也:语出《易经.蒙卦》。蒙,卦名。击,撞击,打击。

“击蒙”,是山水蒙卦上九爻辞,上九爻动,变为地水师卦,以蒙卦上九爻辞为占,参考师卦。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意思是说:上九,猛击以启发蒙昧;这种方式不利于侵略他人,却有利于抵御他人的侵略。

蒙卦的含义是蒙昧幼稚,上九爻辞又明白提出要打击蒙昧,所以占得此卦,表明敌人的主要弱点是愚蠢幼稚,而我方的取胜之道,也在于利用敌人的愚蠢幼稚。

此卦内卦坎为我,外卦艮为敌;两军对峙,从战阵部位来看,上九爻是敌人的大本营;从艮卦本身看,上九为唯一的阳爻,代表敌人的主力部队;所以上九爻辞的“击蒙”,既可以暗示猛击敌人的老巢基地,又可以暗示猛击敌人的主力部队

【释义】

使用类似的东西去诱惑敌人,趁敌人还不明白的时候,将其击败。正如《易经.蒙卦》中所说的,诱惑敌人,便可打击这种受我诱惑的愚蒙之人了。
    【按语】

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如:楚伐绞,军其南门,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勿捍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利。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徙于山中。楚人坐守其北门,而伏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又如孙膑减灶而诱杀庞涓。
    【解析】
  战争中,迷惑敌人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妙的方法不是用似是而非的方法,而是应用极相类似的方法,以假乱真。比如,用旋旗招展、鼓声震天来引诱敌人,属“疑似”法,往往难以奏效。而用老弱残兵或者遗弃粮食柴草之法诱敌,属“类同”法,这样做,容易迷惑敌人,可以收到效果,因为类同之法更容易造成敌人的错觉,使其判断失误。当然,使用此计,必须充分了解敌方将领的情况,包括他们的军事水平、心理素质、性格特征,这样才能让此计发挥效力。正如《百诫奇略·利战》中所说:“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击之,其军可败。法曰‘利而诱之’。”庞涓就是因为骄矜自用,才中了孙膑减灶撤军之计,死于马陵道的。

【计名探源】

抛砖引玉,出自《传灯录》。唐朝时有一个叫赵嘏的人,他的诗写的很好。曾因为一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得到一个“赵倚楼”的称号。那个时候还有一个叫常建的人,他的诗写的也很好,但是他总认为自己没有赵嘏写的好。

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要到苏州游玩,他十分的高兴。心想,“这是一个向他学习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可是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留下诗句呢?”他想,“赵嘏既然来到苏州,肯定会去灵岩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庙里留下半首诗,他看到以后一定会补全的。”于是他就在墙上题下了半首诗。后来赵嘏真的来到了灵岩寺,在他看见墙上的那半首诗后,便提笔在后面补上了两句。常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诗,换来了赵嘏的精彩的诗。

后来人们说,常建的这个办法是“抛砖引玉”。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先把自己的不是很好的观点或文章介绍给大家,目的是为了引出别人的高论或佳作。是一个表示自谦的说法。

“抛砖引玉”被列为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七计,在战争中常常用到。 砖指小利,是诱敌上当的诱饵;玉是大利,是真实的意图。此计谋指用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之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击败敌人。

【经典案例】

实例一:神武大唐失营州

公元690年,契丹攻占营州。武则天派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麻仁节四员大将西征,想夺回营州,平定契丹。契丹先锋孙万荣熟读兵书,颇有机谋。他想到唐军声势浩大,正面交锋,与己不利。他首先在营州制造缺粮的舆论,并故意让被俘的唐军逃跑,唐军统帅曹仁师见—路上逃回的唐兵面黄肌瘦,并从他们那里得知营州严重缺粮,营州城内契丹将士军心不稳。曹仁师心中大喜,认为契丹不堪一击,攻占营州指日可待。  

唐军先头部队张玄遇和麻仁节部,想夺头功,向营州火速前进,一路上,还见到从营州逃出的契丹老弱士卒,他们自称营州严重缺粮,士兵纷纷逃跑,并表示愿意归降唐军。张、麻二将更加相信营州缺粮、契丹军心不稳了。他们率部日夜兼程,赶到西硖石谷,只见道路狭窄,两边悬崖绝壁。按照用兵之法,这里正是设埋伏的险地。可是,张、麻二人误以为契丹士卒早已饿得不堪一击了,加上夺取头功的心情驱使,下令部队继续前进。  

唐军络绎不绝,进入谷中,艰难行进。黄昏时分,只听—声炮响,绝壁之上,箭如雨下,唐军人马践踏,死伤无数。孙万荣亲自率领人马从四面八方进击唐军。唐军进退不得,前有伏兵,后有骑兵截杀,不战自乱。张、麻二人被契丹军生擒。

孙万荣利用搜出的将印,立即写信报告曹仁师,谎报已经攻克营州,要曹仁师迅速到营州处理契丹头人。曹仁师早就轻视契丹,接信后,深信不疑,马上率部奔往营州。大部队急速前进,准备穿过峡谷,赶往营州。不用说,这支目无敌情的部队重蹈覆辙,在西峡石谷,遭到契丹伏兵围追堵截,全军覆没。

实例二:楚军智取绞城

公元前700年,楚国用“抛砖引玉”的策略,轻取绞城。这一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大军行动迅速。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城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

  楚国大夫屈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

  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
  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国虽小而轻躁,轻躁则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它不上钓。” 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绞侯听探子报告有樵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山,并无兵士跟随。
  绞侯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一连几天,果然收获不小。见有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越来越多。

  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速逮大鱼。第六天,绞国士兵象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吓得没命的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宋军的埋伏圈内。
  只见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绞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伏兵断了归路,死伤无数。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学习札记】

吸引玉石抛砖头,猛击蒙昧利御寇。

类以诱之舍小利,香饵投鱼钓上钩。

常建题诗盼倚楼,楚军薪柴赚绞候,

两军对峙智者胜,行藏攻守演刚柔。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擒贼擒王,本意是指抓贼要抓住贼中的首恶分子。比喻作事要抓住关键,要抓住或惩治主要人物。在军事上,攻打敌军主力,捉住敌人首领,这样就能瓦解敌人的整体力量。敌人一旦失去指挥,就会不战自溃。

擒贼擒王之计主要有三个含义:一是要击中敌方要害;二是要夺其魁首;三是要提纲挈领,也就是要抓住要领。在战术进攻中,擒贼擒王也被称之为“猛虎掏心”,也被称之为“斩首行动”。
    【原典】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①。
    【注释】

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语出《易经.坤卦》。坤卦为纯阴之卦。坤卦上六《象辞》:“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是说即使强龙争斗在田野大地之上,也是走入了困顿的绝境。比喻战斗中擒贼擒王谋略的威力。上六爻动,变为山地剥卦,即以坤卦上六爻爻辞、象辞为占,参考剥卦。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爻辞的“其血玄黄”,是说原野上流着黑黄两种颜色的血,暗示二龙恶斗,两败俱伤,由于阴极反阳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法则,上六阴龙尽管凶险,但毕竟已至上位,无路可退。所以上六象辞说“其道穷也”,意思是阴龙已到了穷途末路之际了。

在真刀真枪的战斗中占得坤之上六,是不太吉祥的。一般说来,阴阳刚柔互相制化是人情物理的自然法则,但其间也有区别。以刚制柔难,以柔化刚易;因为,柔之被制出于无奈,而刚之被化心甘情愿,世间之物大都是阴阳互体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但阴中的含阳量与阳中的含阴量,并不是对等的。

若在战争中占得坤之上六,不可便言凶,因为战争的范畴很广,此时应当用阴柔之道来对付上六,如阴谋诡计、打政治仗、玩外交手腕;上六的内在阴毒已外化为阳刚暴悍,所以只宜以阴毒攻阴毒,耗其阳气。但具体的战斗,真刀战枪,就是纯阳之性了。坤到了上六,暴烈如火,逢阳如杯水车薪,反激火之怒。

坤卦象征敌军如蝗如蚁,密密麻麻。上六爻动,表明上六是坤卦的主体,敌军的首脑。以上六之凶强暴悍,再杀多少蚁蝗之兵也无济于事。唯一的取胜之道,便是消灭上六。所以在战斗中占得坤之上六,除了擒贼擒王,别无他计可施。而擒贼擒王之法,也是只宜阴取,不宜阳攻,亦即只宜暗杀,不宜明杀。

【释义】

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它的首领,就可以瓦解它的整体力量。好比龙出大海到陆地上作战,面临绝境一样。

【按语】

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攻之亏也。舍胜而不摧坚擒王,是纵虎归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图辨旌旗,而当察其阵中之首动。昔张巡与尹子奇战,直冲敌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杀士卒五千余人。迎欲射子奇而不识,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中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

【解析】

战争中,打败敌人,利益是取之不尽的。如果满足于小的胜利而错过了获取大胜的时机,那是士兵的胜利,将军的累赘,主帅的祸害,战功的损失。打了个小的胜仗,而不去摧毁敌军主力,不去摧毁敌军指挥部,捉拿敌军首领,那就好比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古代交战,两军对垒,白刃相交,敌军主帅的位置比较容易判定。但也不能排除这样的情况:敌方失利兵败,敌人主帅会化装隐蔽,让你一时无法认出。案例中:张巡计高一筹,用秸杆当箭,一下子让主帅尹子奇暴露出来,将他射伤。
    【计名探源】

此计名出自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一军之中统帅是灵魂,地位举足轻重,擒得贼首,贼兵自然必败,整体力量瓦解,就像龙离开大海到陆地作战而面临绝境一样。
   擒贼擒王实质是抓主要矛盾。凡事都有许多方面,多方面的作用和重要性必然不同,能抓住关键的方面,其他方面也就迎刃而解。杜甫在他的诗句中,明确而深刻地阐述了他对复杂战争的高见之处。

在军事行动中,擒贼擒王,是以消灭敌方的指挥部,准确打击敌军的最高指挥人员和主力部分为行动手段,以迅速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目的。如果放走了敌方首领,无疑于放虎归山,虽然取得了局部战场的胜利,但敌方的“症结”尚存,他们还会重新集结兵力、卷土而来。

民间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也就是说,要想置对方于死地,就必须打中对方的要害部位,这也是对擒贼擒王最通俗的诠释。当然,在实际战争中,敌我情况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尤其是处于劣势的一方,擒王的目标就显得有些遥远,而如何有效地避免敌军的主力、抓住他的薄弱环节、逐渐地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最终达到歼灭敌军的目的,就显得更重要。

【经典案例】

实例一:张巡智胜尹子奇

唐朝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气焰嚣张,连连大捷,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勇将尹子奇率十万劲旅进攻睢阳。御史中丞张巡驻守睢阳,见敌军来势汹汹,决定据城固守。敌兵二十余次攻城,均被击退。尹子奇见士兵已经疲惫,只得鸣金收兵。晚上,敌兵刚刚准备休息,忽听城头战鼓隆隆,喊声震天,尹子奇急令部队准备与冲出城来的唐军激战。而张巡“只打雷不下雨”,不时擂鼓,象要杀出城来,可是一直紧闭城门,没有出战。尹子奇的部队被折腾了整夜,没有得到休息,将士们疲乏已极,眼睛都睁不开,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这时,城中一声炮响,突然之间,张巡率领守兵冲杀出来.敌兵从梦中惊醒,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张巡一鼓作气,接连斩杀五十余名敌将,五千余名士兵,敌军大乱。张巡急令部队擒拿敌军首领尹子奇,部队一直冲到敌军帅旗之下。张巡从未见过尹子奇,根本不认识,现在他又混在乱军之中,更加难以辨认。张巡心生一计,让士兵用蒿杆削尖作箭,射向敌军。敌军中不少人中箭,他们以为这下完了,没有命了。但是发现,自己中的是蒿杆箭,心中大喜,以为张巡军中已没有箭了。他们争先恐后向尹子奇报告这个好消息。张巡见状,立刻辨认出了敌军首领尹子奇,急令神箭手、部将南霁云向尹子奇放箭。正中尹于奇左眼,这回可是真箭,只见尹子奇鲜血淋漓,抱头鼠窜,仓皇逃命。敌军一片混乱,大败而逃。
   实例二:土木堡也先逞凶

明英宗宠幸太监王振,王振是个奸邪之徒,侍宠专权,朝廷内外,没有人不害怕他。当时北方瓦剌逐渐强大起来,有觊觎中原的野心。王振拒绝了大臣们在瓦剌通往南方的要道上设防的建议,千方百计讨好瓦剌首领也先。

公元1449年,也先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大同,进犯明朝。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命王振为统帅。粮草没有准备充分,五十万大军仓促北上。一路上,又连降大雨,道路泥泞,行军缓慢。也先闻报,满心欢喜,认为这正是捉拿英宗平定中原的大好时机。等明朝大军抵达大同的时候,也先命令大队人马向后撤退。王振认为瓦剌军是害怕明朝的大部队,畏缩而迅,于是下令追击瓦剌军。也先早已料到,已派骑兵精锐分两路从两侧包围明军。明军先锋朱瑛、先晃,遭到瓦剌军伏击,全军覆没。明英宗无可奈何,只得下今班师回京。

明军撤退到土木堡,已是黄昏时分。大臣们建议,部队再前行二十里,到怀来城凭险拒守,以待援军。王振以千辆辎重未到为理由,坚持在土木堡等待,也先深怕明军进驻怀来,拒城固守,所以下令急追不舍。在明军抵达土木堡的第二天,就趁势包围土木堡。土木堡是一高地,缺乏水源。瓦剌军控制当地唯一水深——土木堡两侧的一条小河。明军人马断水两天,军心不稳。也先又施—计,派人送信王振,建议两军议和。王振误以为这正是突围的好时机,他急令部队往怀来城方向突围。这一下正中也先诱敌之计,明军离开土木堡不到四里地,瓦剌军从四面包围。明英宗在乱军中,由几名亲兵保护,几番突围不成,终于被也先生擒。王振在仓皇逃命时,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打死。明军没有了指挥中心,溃不成军,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乜先捉到英宗,如获至宝,竟利用此俘虏向明朝讨便宜,把英宗拥到大同,声言要一万两黄金取赎,钱到即放人。朝廷派员往敌营准备迎驾,献上黄金,乜先约明晨送还英宗,到期,使臣苦等不至,前往探问。始知乜先已于半夜挟英宗跑了,白白被骗万两黄金。
  瓦剌以后屡犯边疆,都挟持英宗同行,使明军有投鼠忌器顾虑。明朝廷大臣以英宗回銮无期,奏请皇太后以国家为重,另立新君,乃下谕立朱祈钰即皇帝位,是为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学习札记】

坤柔元亨终有凶,嫌于无阳其道穷。

快刀斩首击要害,阴谋制敌建奇功。

杜甫出塞赋挽弓,瓦刺得意俘英宗。

龙战于野血玄黄,摧坚夺魁呈英雄。

(0)

相关推荐

  • 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 “棋思妙想”象棋三十六计——擒贼擒王

    三十六计·第三套·攻战计--擒贼擒王 原文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①. [注释] ①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语出<易经.坤>卦.坤,卦名.本卦是同卦相叠(坤下坤上),为纯 ...

  • 《三十六计》原文及译文

    三十六计原文及译文 (主要来源:http://sunzi.5000yan.com/36/) <三十六计>又叫<三十六策>,堪称一部奇书,它既讲兵家韬略,又大讲诡道,三十六之数又 ...

  • 东汉光武帝麾下云台二十八将中,最为勇猛的一位将领——贾复

    贾复,东汉开国元勋之一,云台二十八将排名第三位.他年轻时便非常好学,他的老师也时常赞叹他的才学.可是世人认识的不是贾复的学问,而是他的勇气,他虽然是文人出身,但打仗时却同士兵一起冲锋厮杀,自从跟随光武 ...

  • 仇教授:秒杀的快感

    形计,从形与质的关系来论,它都是在事物的形式上做文章.哪怕是本质的转移,也是以形式为保护功能,其本质依然是不变的.而质计,一定是抛开事物的形式,直接在事物的本质上做文章.也就是说,它们设计的侧重点是不 ...

  • 三国演义中的三十六计(3)攻战计

    所谓攻战计,就是处于进攻态势之计谋.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要领 打草惊蛇,就是抓蛇人不知蛇在哪里时,用竹竿打草,惊动蛇现身,加以捕捉.军事上是指,在不明了敌方虚实时,要善于旁敲侧击,试探并调查清楚敌情 ...

  • 《三十六计》讲义第9讲:攻战计(二)

    <三十六计>讲义第9讲:攻战计(二) 教学内容:<三十六计>攻战计之调虎离山.欲擒故纵.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调虎离山"和"欲擒故纵" ...

  • 《三十六计》讲义第8讲:攻战计(一)

    <三十六计>讲义第8讲:攻战计(一) 教学内容:<三十六计>攻战计之打草惊蛇.借尸还魂.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打草惊蛇"和"借尸还魂" ...

  • 三十六计第十三计:攻战计—打草惊蛇

    三十六计第十三计:攻战计-打草惊蛇 原文 疑为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译文 有怀疑的就要侦察实情,完全掌握了实情再行动.反复侦察,是发现暗藏敌人的因素. 注释 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意为 ...

  • 三十六计第十四计:攻战计—借尸还魂

    三十六计第十四计:攻战计-借尸还魂 原文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译文 有用的不可以利用,怕的是我不能控制它,不能利用的却要去利用,因为我完全可以控制它 ...

  • 三十六计第十五计:攻战计—调虎离山

    三十六计第十五计:攻战计-调虎离山 原文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译文 等待天时对敌方不利时再去围困他,用人假象去诱骗他"往前有危险,就返身离开" ...

  • 三十六计第十六计:攻战计—欲擒故纵

    三十六计第十六计:攻战计-欲擒故纵 原文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译文 逼得敌人无路可走,就会遭到坚决的反扑:让他逃走,就会消灭敌人的气势, ...

  • 三十六计第十七计:攻战计—抛砖引玉

    三十六计第十七计:攻战计-抛砖引玉 原文 类以诱之,击蒙也. 译文 用类似的东西去迷惑敌人,使敌人遭懵上当. 注释 ①类以诱之:出示某种类似的东西并去诱惑他. ②击蒙也:语出<易经·蒙>如 ...

  • 三十六计第十八计:攻战计—擒贼擒王

    三十六计第十八计:攻战计-擒贼擒王 原文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译文 彻底地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他的首领,借以粉碎他的战争机构,这是一场激烈的总决战. 注释 ①龙战于野,其道 ...

  • 【三十六计】攻战计,中华国士谋略,助你科学洞悉人性弱点

    【三十六计】攻战计,中华国士谋略,助你科学洞悉人性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