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的故事
□李国文
■一个人能射掉天空中九个太阳,留下一个太阳,照亮老百姓的白天,那他怎能为了一己之私,不留下这轮明月,照亮老百姓的夜晚呢?羿是个神话人物,流传下来的故事不多,但他自始至终,心中装有老百姓,给自己画了圆满的句号,真是难能可贵。
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无论开天辟地的盘古,炼石补天的女娲,钻木取火的燧人氏,遍尝百草的神农氏,以及治水的大禹,移山的愚公,等等,都鼓舞着后人为生存而不懈斗争,为社会进步而艰苦努力。其中,有一个名为羿的英雄,却常常被人所忽略。1926年,鲁迅先生由北京南下厦门大学,在那里边教书、边写作,就以羿为主人公,写过一篇短篇小说,题名《奔月》,为其正名,先发表于《莽原》,后收入他的《故事新编》中。
在古代典籍中,有两个羿。一个是尧舜时的,一个是夏商时的。为区别起见,一曰羿,一曰后羿。由于他俩生平相类,遭遇相似,而且,皆以善射名世,诸多史料遂混为一谈。传说中的羿,不但是位神射手,而且,凭这一身绝技,为老百姓作过巨大贡献。
羿之射日除害的传说,见诸《淮南子》:“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羿上射十日,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相传天空中曾经有过十个太阳,那九个,是羿射掉的,这是多大的功劳啊。可是,羿的名声甚至还没有他传说中的妻子嫦娥响亮。新文学以降,羿的文学形象在鲁迅笔下出现过,大众却鲜有提及。
弓箭在“冷兵器时代”乃尖端武器,可以远距离毙敌于死命,羿用弓箭射下过天空里多余的太阳,当然是神话了,但那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为纪念他,世人称之为中国“第一射手”。看来,尧能受到万民的拥戴,不是光靠响亮的口号而得民心的。许诺固然需要,若开的是空头支票,干打雷不下雨,老百姓不但不买账,还会骂娘的。尧懂得这一点,倘不实打实地解决十个太阳焦灼人类的苦痛,那可不行。于是,他把羿找来商量,探讨究竟应该怎么办。
羿是个朴实无华的人,他说,我只善操弓。
尧说,我想,也只有你操弓,才能解万民之忧。
尧了解羿的弓箭本领,煞是了得,要想彻底解决攸关百姓的民生问题,就得做实事。据《山海经》记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羿之善射,名闻天下。《韩非子·说林》中说他执弓练箭时,“越人争为持的”。这个“的”,即箭靶,那么多人敢争着为他担当这个危险的角色,说明羿操弓善射极为准确,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谁都会想,如果不是羿指鼻子不打嘴唇,指眼睛不打眉毛的超能力,谁敢去冒这个险?所以,韩非子假设:“弱子扞弓,慈母入室闭户。”若是一个小孩子举起弓来,要他母亲“持的”,连他的母亲也会吓得逃回家,关紧了门,生怕自己的儿子要她出来持“的”当靶子打。韩非子说:“可必,则越人不疑羿;不可必,则慈母逃弱子。”这就是当下那些没什么本领、装出来有本领;没什么本钱、装出来有本钱的“二把刀”,不招人待见的原因了。
羿射九日,是中国神话中最为壮观的场面。据说,羿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以后,准备挽弓射第十个,也就是现在还挂在人们头顶上的这轮太阳。一摸箭壶,空空如也,原来是老百姓担心没有最后这轮太阳,整天摸黑的日子恐怕也不好过,于是将箭偷偷拿走。这样一来,原定指标十个,只是射掉九个,完成任务百分之九十,而不是百分之百。羿看看尧,尧看看羿,老百姓既然觉得留一个好,民意为天,那就留吧。由此可见,羿也好,尧也好,从善如流,“民心”才是第一位的。
鲁迅先生笔下写到的羿,已经到了他的暮年,这也是所有雄心未已的壮士,无可奈何的必然。不过,羿这个人,不居功,不自傲,不躺在功劳簿上。而是安分守己,老实做事,真是值得后人学习与敬佩。这世界上,有真本事的人不出名,而出名的人不一定有真本事,也确实是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无奈了,这恐怕也是鲁迅先生要为他在文学史上立传的重要原因。
虽然羿的老婆嫦娥,嫌弃他的平庸,未能带给她企求达到的完美生活,一气之下,离他而飞往天上月宫,住在那神话般美丽的“广寒宫”,何其幸福。这让羿很沮丧,也很失落。然而,这位曾经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并未立刻怒发冲冠,拔弓抽箭,对准头顶上的月亮。古人也许不知道,月亮距离地球比太阳近得多,这位射下天空中九个太阳的羿,射下月亮应该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何况,他有三箭连发,同时击中目标物的绝技。然而,他拿起弓来,装三个箭矢的那一刻,踌躇了,犹豫了。鲁迅先生这样写道:“这时却将手微微一动,使箭到时分成三点,有三个伤。月亮只一抖,以为要掉下来了——但却还是安然地悬着,发出和悦的更大的光辉。”
一个人能射掉天空中九个太阳,留下一个太阳,照亮老百姓的白天,那他怎能为了一己之私,不留下这轮明月,照亮老百姓的夜晚呢?羿是个神话人物,流传下来的故事不多,但他自始至终,心中装有老百姓,给自己画了圆满的句号,真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