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顽固性“炎性肠病”患者,小侄女“粪便”竟有妙用
炎性肠病又称炎症性肠病(IBD),为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腹泻、腹痛,甚至可有血便。本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连续性炎症,疾病通常先累及直肠,逐渐向全结肠蔓延,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为非连续性全层炎症,最常累及部位为末端回肠、结肠和肛周。
一般炎性肠病患者会表现为反复的腹痛、腹泻、粘液血便,甚至出现各种全身并发症如视物模糊、关节疼痛、皮疹等。本病经治疗可好转,也可自行缓解。但多数患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其中相当部分患者因出现并发症而需要手术治疗。
近日,医院接诊了一名顽固性“炎性肠病”患者,医院提取其小侄女粪便中的细菌,注入患者胃肠道,移植术后,患者病情大为好转。
今年24岁的吴婷(化名),是长沙的一名公务员。2年前开始,她经常无缘无故地腹泻。“发作的时候,每天急厕5次-8次,还会全身发热乏力,人也消瘦了很多。”最终被诊断为“炎性肠病”。
医生觉得如果采取粪菌移植手术,很可能对她有效。在征得吴婷同意后,决定实施这一特殊的手术。经过筛查,最后选定吴婷的小侄女为供者。
移植当天,医生从吴婷的小侄女提供的新鲜粪便中提取出细菌,并注入患者胃肠道。整个治疗过程快速清洁,没有让吴婷感觉到一丝肮脏。
术后7天复查,吴婷血液中的炎性指标均有改善。腹痛减轻、腹泻的次数也减少到每天3次-4次,体重、乏力也有所改善。
据了解,我国早在东晋时期,葛洪《肘后备急方》就记载,用人粪清治疗食物中毒、腹泻、发热并濒临死亡的患者“饮粪汁一升,即活”。李时珍《本草纲目》(1596年出版)中曾记载了二十多种用人粪治病的疗方。
从1958年以来,在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西方国家和地区,已经有数千例粪菌移植病例,有的用于治疗慢性便秘等肠道疾病,也有的用于治疗代谢综合征。目前国内外主要将该技术应用于复发性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感染及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另外该技术在慢性腹泻和便秘、肥胖、肠道食物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治疗中也取得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