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上肖像画所用的材料——《瓷上肖像画技法》
绘制瓷上肖像画所用的材料由白胎瓷器、瓷用颜料、调合及稀释用油三部分组成。
白胎瓷器
上过白釉烧制成形的瓷器称为白胎瓷,在瓷厂中属于半成品,尚需艺人用粉彩或新彩加彩,再经红炉烧制之后,方为完成了的瓷器成品。
自从清末以来,文人画家介入绘瓷,把白胎瓷当作画纸,为了方便绘画,瓷器的式样逐渐倾向比较简单和平直的造形,如灯笼瓶、扁壶等等。更有纯为绘画用的白胎瓷板应运而生。
最初的瓷板仿照中国传统绘画的尺寸比例,都是长条形,至今景德镇生产的仍以这种比例的长条瓷板为大宗,主要是用来绘画粉彩山水、花鸟、人物画的。而瓷上肖像画诞生之后,则有了较合比例的长方形瓷板。
画肖像用的瓷板。其制作过程,至今仍全为手工操作。首先是配好瓷土,拌匀泥浆,制成坯胎,充分阴干之后,每二块用瓷条架到一起,放入匣体中,再进窑烧成。现在一般都是用煤窑烧制瓷板。窑内温度要求非常严格,大约需要烧到1300℃左右。
在制瓷工艺中,平面的器皿是较难烧成的,要想达到瓷板平整,釉面光滑洁白,就需要较高的工艺水平。尤其是大规格的瓷板,工艺要求更高,成品率也很低。原来主要是景德镇艺术瓷厂及几家小规模专业瓷厂烧制瓷板,因制作瓷板的技工中有许多是临川人,所以后来在抚州、临川等地也建了几家专门烧制瓷板的小瓷厂。近年来抚州地区的几家小瓷厂,已被临川人黄元清陆续兼并,在临川展坪乡成立了一家临川工
艺瓷厂,产量日益增加,质量也有所提高。
目前,南昌地区和江西各市县以及全国其他地方的瓷上肖像画艺人基本上都是用他们的瓷板,就是景德镇市内也有他们的瓷板市场。
瓷板的规格是以“窑寸”为计算单位。做坯胎时本是以市寸计算的,但在烧制过程中,瓷胎在高温下收缩,所以“窑寸”比市寸略小,大约为3公分多一点1寸。
画肖像的瓷板常用规格如下:
8寸, 约为25×18公分
10寸, 约为31×23公分
12寸, 约为38×25公分
14寸, 约为44×29公分
16寸, 约为50×32公分
18寸, 约为56×37公分
24寸, 约为76×48公分
还有3尺、3尺6寸、4尺8寸或更大的,只有景德镇才能烧制,但很难烧成,用的机会也不多。
目前瓷板仍全为手工制作,所以其长宽尺寸都不十分严格准确。上列尺寸仅为大约的数字。
瓷上肖像还经常画在瓷盘中,其艺术效果别具一格。景德镇生产专供绘画用的瓷盘,分挂盘(盘后底边有三个小孔,以备穿绳悬挂,通常为手工制作)、锅式盘(盘面平浅,背后无孔,都是机制的)两种。规格有直径分别为6寸、8寸、9寸、10寸、12寸等等,大的可以做到二尺多。
肖像也可以画在白胎瓷瓶、瓷罐、茶杯、茶壶上等等,亦别有情趣。
瓷用颜料
绘瓷所用颜料亦称瓷彩。一般由金属氧化物特制而成,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二大类。例如常见的青花瓷即是釉下彩的一种,以氧化钴作原料特制的颜色,在瓷器胎体上直接描绘后,再罩上一层透明釉,在瓷窑中经1300℃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而现代的粉彩和洋彩均为釉上彩,特点是都得画在已烧成的白胎釉面上,且都是只须在红炉中再烧至600—900℃左右的较低温度即可的低温颜料。釉上彩可用铜、铁、锡、锰、钴等多种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制成,颜色极其丰富,其中红色系列的颜色中有许多含有黄金。粉彩的制作是在用珠明料描绘轮廓后,先填一层“玻璃白”,再以所需的色料用乳香油或水调匀,在玻璃白上进行描绘。而洋彩则可直接用笔蘸取色料在瓷釉表面上作画,并可任意调配颜色,故色彩更为丰富。洋彩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是在画完烧过之后,还可以反复罩色,多次回炉烧制,从而使画面色彩更为浑厚且变化
微妙。粉彩就不可以再罩色烧第二次了,否则就会将底下的玻璃白崩掉而不可收拾。瓷上肖像画用的就是洋彩。
景德镇的瓷用化工厂生产的瓷用颜色品种很全,现在所用的所谓“洋彩”也是该厂生产的。肖像画中常用的颜色有:艳黑、光明红(类似朱红)、小豆茶(类似大红)、玛瑙红(类似玫瑰红)、淡黄、老黄、海碧(类似普蓝)、甘青(类似群青)、苦绿、大绿等等。
这些颜色都是粉末状的,使用的时候,需用乳香油调制。最近看到一种该厂生产调合好了的、装在锡管中的瓷用颜色,类似水彩颜色一样,十二种一套放在纸盒中,用起来应该方便多了。
调合剂和稀释剂
洋彩用的调合剂在画肖像时历来习惯于用乳香油,而绘画时使用的稀释剂一般都是用樟脑油,这两种油在景德镇都可以买到。乳香油较粘稠,可很好地调合颜料且干得较慢,而樟脑油则挥发较快,使用起来很爽快。但是也有些画家习惯于用自己调制的油来作画,如杨厚兴先生即自己试制了一种芸香油做调合剂,效果就非常好。
澳大利亚绘瓷画家卡罗琳·斯林格女士则创制了一种独特的配方,即以200毫升石腊油加半汤匙薰衣草油,再加上一汤匙丁香油混合摇匀。据说用这种混合油调制的颜色画成的作品可以保持几天不干,故可反复修改调整。其实,任何一种油,仅仅是一种媒介,只要能使颜色很好地画在瓷器上就达到目的了,油在烧制过程中都要挥发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