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宝扬威异国的一战,藏着一条神秘的财富通道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在金庸小说《鹿鼎记》中,全书灵魂人物韦小宝一路升级打怪,干下了无数轰轰烈烈的大事。这其中,助力苏菲亚公主夺权的一战无疑是韦小宝扬威异国的得意之作。
根据《鹿鼎记》的描写,当时韦小宝先是巧妙控制了火枪队,带着大部队替公主夺回了政权,又抄多尔衮的作业,弄出个大小沙皇的主意,让公主做了摄政王,自己带着沙俄的使者,风风光光回到北京,为中俄友谊做出重要贡献。
书中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打动了无数读者,但令人不解的是,莫斯科与北京相距千里,可在莫斯科折腾完的韦小宝,按书上的说法是“不一日就来到北京”,在没有飞机的古代社会,韦小宝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草原丝路
按《鹿鼎记》的历史背景来看,若是韦小宝真想在清朝年间达到“不一日”便从莫斯科到北京神奇效果,那他走的应该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财富通道:草原丝绸之路。
比起坐落在行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来说,这条以蒙古草原为媒介的草原丝路,虽然名气不及前者响亮,却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在汉唐宋元几个朝代里,草原丝绸之路不但是中国陆路对外的重要贸易渠道,还与沙俄间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
早在16世纪时,沙俄军队便越过乌拉尔山,沿着额尔齐斯河,一步步逼近草原上的蒙古汗国。然而,彼时蒙古汗国实力不俗,阻挡了沙俄军队东进的脚步,沙俄只得在征服西伯利亚汗国后,被迫停留在蒙古汗国以西,遥望着富饶而美好的远东地区。
东方广袤的土地上,蒙古与远东地区的貂皮让俄国商人垂涎三尺,而沙俄的火枪与火炮也让蒙古人心痒难搔。于是,双方一合计,决定开展草原贸易互通有无,草原丝路就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据史料记载,蒙古国对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贸易十分重视,不但专门派使团到访莫斯科,还开出了一张购物清单,其中包括银盘、珍珠、火枪、快刀等诸多俄罗斯特产。
可惜,沙俄只想获取蒙古的貂皮,根本不打算卖火枪给蒙古。蒙古使团无奈之下,只好设法夹带私运,谁知作案经验不足,回国途中被西伯利亚堡垒前哨从身上搜出九支火枪,偷运计划遂宣告失败。
两国在贸易领域斗智斗勇的一幕,昭示着沙俄不但早就知道草原丝绸之路,还曾利用草原丝路与蒙古数度交手,这草原丝路对沙俄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历史的风云转瞬到了清代。满清定鼎中原后,对这条陆上贸易的草原丝路同样十分重视。从康熙至雍正两代人,不但在内蒙古草原设置驿站,还在外蒙古设立驿路,等于在草原丝绸之路上,搭起了直通沙皇俄国的高速公路。
不过,有些让人遗憾的是,由于北京到俄罗斯相距千里,清政府举几代人之力,直到雍正五年才在恰克图设卡经营。也就是说,如果韦小宝在莫斯科折腾完,想如小说里那样“不一日回到北京”,起码要等到雍正年间去了。
韦小宝们虽然无缘享受这条高速公路,但这丝毫不影响大清对草原丝路的无比重视与极力维护,以致后世许多人忍不住千万次地问:大清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来维护这条通道呢?
二、财富通道
其实,清王朝重视草原丝绸之路的最根本原因,是在于草原丝路对于大清来说,不仅仅是一条高速通道,更是清王朝的财富大动脉。
大清闭关锁国,看不懂蔚蓝海洋的经济价值,但对草原丝绸之路上的经济账,他们可是真门清。
就拿《尼布楚条约》后大清在草原丝绸之路的最大贸易伙伴沙俄来说,中国的货物对于当时的沙俄,样样都是刚需。
比如大清盛产的茶叶,就是俄国人时刻离不开的宝贝,以致沙俄国内还曾掀起过一场“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饮茶热潮。
狂热浪潮加持下,沙俄农民或布里亚特人出售货物时,都优先选择茶砖交易而不是钱,因为他们相信,茶砖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轻易变现。
这份对茶叶发自肺腑的热爱,反映在贸易中,就是大清通过草原丝绸之路销往沙俄的茶叶数量年年攀升。据不完全统计,道光十年,清王朝销往荷兰、俄国的茶叶为560440磅,而到了道光十二年,这一数字则快速增长到6461000磅。
庞大的茶叶销量彰显了草原丝路的重要价值,而来自古老东方的棉布,也在1775年至1781年短短几年时间里,以每年106万卢布以上的销售额,推动着草原贸易走向新的巅峰。
大清因此赚得盆满钵满,而作为购买方的沙俄也当起了中间商赚差价,转手将中国货物倒腾到荷兰等西欧国家,狠狠发了笔横财。
可以说,一条草原丝路,将世界两个大国的商业版图紧紧拼在了一起,也为中俄两国,打通了一条双赢的财富通道。
不过,草原丝绸之路虽然为大清带来了数不清的财富,但也让清廷担足了心事。谁让作为贸易伙伴的沙俄,总是带着对中国北方的扩张野心,时刻惦记着借助草原丝绸之路搞事情呢。
一开始,沙俄还只是在和平贸易的框架下干点夹带私货的小动作,但渐渐沙俄的野心越来越大,竟然借着草原贸易的机会来刺探大清的情报。
好在清王朝拥有草原丝绸之路这个大杀器,一见沙俄试图侵犯中国主权,清王朝立刻动用草原丝路进行贸易制裁,让沙俄吃足了苦头。
想来沙俄不会忘记,18世纪上半叶,他们妄图侵犯中国西北与漠北,谁知偷鸡不成蚀把米,被激怒的清政府当即宣布禁止俄商在蒙古地区贸易,杜绝俄商来京贸易,以致整个中俄贸易,几乎完全陷入停滞。
为了保住中国市场的巨大利润,沙俄急忙派使团来华谈判,请求清政府解除制裁,扩大两国贸易规模。
一番软磨硬泡,最终说动清政府在与沙俄签订了《布连斯基条约》与《恰克图条约》,详细规定了俄商队人数、频次及在两国边界设立互市等内容后,重新向沙俄打开了贸易的大门。
岂料沙俄一见贸易重启,竟然好了伤疤忘了疼,跑去干预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气得清政府再度祭出停市的大招,而且还一连停了三次,以此警告俄国收降纳叛,妄图分裂中国的行为。
彼时,中国是俄重要的商品输出国,清政府一句停市,瞬间让俄国不但各种生活日用品供应短缺,还令俄国的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
无奈之下,俄国只得再次做小伏低向清政府求和,哭着喊着要痛改前非。小小一条草原丝路,就这么成了帮助清王朝挫败分裂分子的图谋,奠定并维护对新疆等国土主权的大功臣。
不过,贸易制裁有用,除了草原丝路自身的魅力外,还仰仗于当时清王朝强大的国力。待到晚清年间,特别是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陷入落后挨打的泥坑,从产业到军事实力,都被人家甩在身后,再“黄金”的贸易通道也是没有,反而给侵略者提供了便利!多少的兴衰,就在这教训中。
参考资料:张杰《17~19世纪清朝与沙俄商贸关系探究》、王大方《论草原丝绸之路》、韦满昌《清代草原丝绸之路及商品交换形式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