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炎灵穴与治疮灵穴
消炎灵穴(包括背穴与指穴两种)
1.背穴:为经外奇穴
【主治】疔毒恶疮及全身一切急性炎症。
【取穴】背部阿是穴。病人端坐,患者以中指(男左女右)经过对肩、伸向后背,延脊柱尽力向下伸,则中指尖所到之处,凡是在二公分内的压痛处,或有小红点、黑色毛孔、丘疹、凹陷等变形汗毛孔均属之。
【操作手法】用三棱针直刺一分,使之出血,不留针。或用毫针刺三至七分,平补平泻,每日针一次,不提插,不留针。
【注意】此穴位于第三至第五胸椎间的脊柱之上,属督脉。督脉为人体诸阳之会,与脏腑有密切联系,可条达一身之阳气。因此凡是早期的急性疮毒,用本穴治疗可以很快使症疮消散而痊愈。晚期则效果较差,临床上可与指穴配合施术。
2.指穴
【定位】本穴在大拇指背第一节的中线上,可以均分为三点,即共有三穴。
【功能】消炎止痛,去腐生肌,主治全身一切炎症。
【主治】一切疮疡、恶瘤、刀伤、烫伤,或手术后伤口溃疡出水,久不收口。
【行针指要】以三棱针点刺出黑血。
治疮灵穴
【定位】本穴为经外奇穴,位于肩部背侧,直对上臂伸侧正中线,约在肩峰下二寸处。
【主治】全身各处的疔疮、疖肿、痈肿、臁疮等,包括偏口疮、对口疮、斩头瘟、跨马疽、发背、腰疽、疔毒等症,凡在未化脓前治疗均可痊愈,已化脓者无效。
【操作】采坐位,两臂下垂,肘关节屈肘九十度,掌心向上。则在肩峰下方大约一节中指的长度(即同身寸),大约是在三角肌后缘(相当于臑会穴)。施针前可以手指按压局部,于感到比较酸麻处下针(稍上或稍下都无妨,但一定要有酸麻感),深度为零点五至一寸,一般人以零点七寸为宜。若希望加强疗效,可于本穴上方约一寸处(以中指中节外侧测量,即同身寸)再刺一针,深度同上。
不过疮的种类略有差别,可再细分为:疔疮、疖、痈与疸四种。
1.疔疮
疔疮是发病迅速、危险性较大的疾病。由于发病部位及症状表现不同,还可再细分为颜面、手足、红丝、烂疔与疫疔等五种。
颜面疮生于颜面,初期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子一般。手足疔初期多闷肿无头,麻木作痒,继则红肿疼痛。红丝疔即西医所说的「急性淋巴管炎」,多发于四肢远端,继而沿浅表淋巴管出现一条不规则的红线,迅速从伤口沿手足向近心端曼延,有时会出现腋窝及鼠蹊部淋巴结肿大、疼痛。
烂疔好发于小腿、脚背,疮色稍黑,疮面凹凸如碟,皮肉腐烂迅速。疫疔好发于头面,疮面中心凹陷如脐。
疔疮的火毒炽盛,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如早期失治或治疗不当,颜面疔易疔毒走散,毒入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走黄,危及生命。手足疔则易损筋伤骨,影响功能。疔疮范围很广,包括现代医学「颜面部」的疖、痈、疽、急性淋巴管炎、气性坏疽、皮肤坏疽等。
2.疖
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征是好发于颈后发际、背部和臀部,疖肿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多在三公分左右。
中医学把初起先有黄白色脓头的叫「有头疖」,结肿无头的叫「无头疖」。天也可依据发病原因的不同,分为:暑疖、蝼蛄疖(俗称「鱔烘头」)、多发性疖等。有头疖与现代医学的疖相同,无头疖指的是化脓性汗腺炎,暑疖为红色粟粒疹,多为继发感染所致,好发于夏秋之际。蝼蛄疖即头皮毛囊周围炎,多发性疖则属于疖病。
3.痈
痈是一种发生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其特征是:除少数初起皮色不红之外,多数都会出现局部红肿热痛,且有结块,其范围多在六至十公分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会造成凹陷。
由于发病部位不同而有许多名称:生于颈部的叫颈痈,生于喉结之处的叫锁喉痈,生于脐部的叫脐痈,生于臀部的叫臀痈,生于委中穴的叫委中痈,生于胯腹部的叫胯腹痈,生于手背的叫手发背,生于脚背的叫脚发背。其病名虽多,但性质、症状、治疗方法则基本相同。
中医学的痈不是现代医学所称的痈,绝大多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体表浅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蜂窝性组织炎或卵黄管残留症、脐管闭合不全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等疾病。
4.疽
疽包括两种性质不同的疾患,一种是初起有头,称「有头疽」,即现代医学所指的痈。另一种为初起无头,称「无头疽」,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化
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及肌肉深部脓肿。
有头疽是指发生于皮肤、肌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其特征为:初起皮肤上有粟粒样脓头,灼热、红肿胀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形如莲蓬。脓出后似蜂窝,肿块范围常在十至十二公分以上,大者盈尺。凡皮肤较厚而坚硬之处都可能发生,但好发于颈后、背部,且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
有头疽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发生在脑后的叫「脑疽」,背部的章叫「发背疽」,胸部膻中穴附近的叫「膻中疽」,发生于少腹的叫「少腹疽」。尽管有头疽的名称较多,但其病因、症状、治法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