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参苏饮医案
参苏饮
一、古方简介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15g,苏叶15g,葛根15g,前胡15g,半夏15g,茯苓15g,陈皮15g,甘草15g,桔梗15g,枳壳15g,木香15g。
【功效】益气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痰饮。
二、临床新用
(一)内科疾病
1.肺源性心脏病
【案例】某男,68岁,1995年9月5日初诊。肺气肿、冠心病史20余年,每年人冬则需住院治疗,此次发病经行X线、心电图等检查后,被某院以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收住院,治疗月余但效不显,遂求助于余。患者自诉:气喘、心慌,稍事活动则气促加剧,伴胸闷,时有心绞痛症状,腹部胀痛,食欲不振。查体:慢性病容,口唇紫绀,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桶状胸,两肺叩诊呈过清音,双肺呼吸音弱,两肺底可闻及湿啰音;心率118次/分,律不齐,心尖可闻及粗糙的收缩期杂音,伴第一心音亢进,肝肿大,压痛(+),双下肢中度水肿。舌质红,舌边有瘀斑,苔灰黑,脉结代。心电图示:ST段压低。中医辨证属肺脾气虚,痰淤互结,治宜益气活血、化痰降气。处方:党参30g,木香、五味子、茯苓各15g,苏叶、枳壳、前胡、法半夏、丹参、焦麦芽、焦神曲、焦山楂、炙甘草各10g,砂仁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二诊:连服10剂中药,诸症明显改善,可下地行走,食欲佳。效不更方,以原方去焦二仙,继服12剂,气喘、心慌、心绞痛等症状大为缓解。1年后随访,除偶尔劳累后气短外,余无异常[张蕾.参苏饮加减治疗肺心病合并冠心病1例.甘肃中医,1999,(3):53]。
【按语】肺心病是肺系疾病发展的严重阶段,合并冠心病后治疗往往棘手。临床主要以短气,气少不足以息为特征的气虚证,以及咳、痰、喘、纳少为特征的肺脾两虚证为表现。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与血瘀互相影响,病初肺气郁滞,脾失健运,津液不归而成疾;病久则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转输,肾虚不能蒸化,导致痰瘀留着益甚,喘咳持续难已,故见心悸、唇紫、肢肿等症。本方重用党参、炙甘草、茯苓补中益气利水,苏叶、前胡宣肺理气,半夏除痰,枳壳“利隔宽肠”(江昂语),五味子滋阴养血安神,丹参活血祛瘀,砂仁、木香行气宽中止痛,焦二仙健脾开胃。诸药合用,使气机得调,标本兼顾,“内外俱和则邪散矣”,故疗效显著。
2.冠心病
【案例】某男,68岁。因劳累而始感心悸、气短,左胸痞闷不舒,偶吐白黏痰少许,然稍息尚可自解。近日来,心悸、心痛时作,动则短气,胸闷胀满,痰多,纳差,舌质暗,苔白腻,脉细略滑。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诊为心悸、心痛,证属气虚痰滞,血瘀络阻,治以益气豁痰,化瘀通络。处方:高丽参6g(另煎兑服)、葛根、川芎各15g,玉竹12g,紫苏梗、陈皮、法半夏、桔梗、菖蒲各10g,枳实6g,瓜蒌、丹参各30g,炙甘草5g,水煎服,日1剂。二诊:3剂服后上症大减,后随症略行增损,共服25剂诸症消失,心电图正常[苏安.参苏饮在老年病中的运用.陕西中医,1991,(7):315]。
【按语】本例为气虚气滞,痰瘀互结所致之心痛,过劳则气耗,气虚易成滞,气滞则痰聚,气虚易瘀血。故其治疗不可偏执一法,而应益气、理滞、化痰、祛瘀并用。以参苏饮去前胡、木香、姜、枣,苏叶易苏梗,枳壳易枳实,益气理滞;加瓜蒌、菖蒲化痰开胸,丹参、川芎祛瘀活血,玉竹辅高丽参使气充津生。方证合拍,故收良效。
3.慢性胆囊炎
【案例】某女,62岁。右胁下不舒多载,3日前因恣食油腻后卧寐纳凉,晨起即感恶寒发热,口苦口黏,恶心欲呕,胁肋胀痛,倦怠乏力,纳呆,溲黄,
经服消炎利胆片、龙胆泻肝丸2日不效。
舌淡边稍红,苔黄微腻,脉弦滑。B超提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证属胆胃不和,
治宜疏表益气,清胆和胃,理气止痛。
方用参苏饮合蒿芩清胆汤化裁,处方:
党参、苏叶、陈皮、法半夏12g,枳壳10g、木香10g、炙甘草3g。
郁金、
黄芩、柴胡、青蒿15丸,金钱草30g,
莱菔子各10g,
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2剂药后恶寒缓,发热退,胁痛减。
守上方苏叶易苏梗,诸药量酌减,
继服22剂获愈,B超复查正常
[苏安.1参苏饮在老年病中的运用.陕西中医,1991,(7):3157.
【按语】胁痛发于老年,多为慢性迁延失治,痰、湿、郁、热内滞,胆胃气亏,权又易为食伤、外感、情志失畅诸因所诱发,若图便径用“消炎利胆”或“龙胆泻肝丸”类苦寒直折,以求速效,非但不达,反有“引邪入室”之嫌。
见是证应结合老年特点,从痰、食、湿、热、滞分化,佐以疏表益气,则邪去正安,胆胃谐和,胁痛自瘳。
4.糖尿病
【案例】某男,58岁。患者形体羸瘦,自诉口渴、多饮、多食2年余,已先后经市、县二级医院诊断为糖尿病,用降糖灵、胰岛素等西药治疗但效不著。现仍口渴,纳多,腹胀,溲频,大便时结时溏,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而干,脉细弱无力。尿糖(++++)。辨证为气阴两虚,湿浊中阻,治以益气养阴,运脾化湿,生津止渴。方用参苏饮化裁,处方:党参、玉竹、玄参、苍术、白术各15g,苏梗、枳壳各6g,黄芪、葛根、山药各30g,陈皮、法半夏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二诊:5剂药尽渴减,纳食如常,腹胀不甚。继守前方,前后共服36剂,诸症去,精神增,尿糖复查(±)。[苏安.参苏饮在老年病中的运用.陕西中医,1991,(7):315]。
【按语】本病属中医消渴,为内科痼疾之一,发于老年者尤为难愈。本病虽多为肺、脾(胃)、肾同病,治以肾为关键,但临证气阴两亏、湿浊中阻者亦不乏见。气虚为脾胃气损,阴亏属脾阴不足,湿浊之邪又易内阻,碍脾滞运,使中州失能,不能浇灌四旁,敷布津液,精微下流,则形瘦、渴饮、多食、多I。以益气养阴,运化中州之治,可使枢机转运,化源充足,上而荣肺,下以济肾,肺、脾、肾三脏精气充盛,则消渴必止。可见,老年患者在调理五脏中,尤应注重培土理脾。
(二)儿科疾病
支气管炎
【案例】某女,3岁零4个月,2001年11月3日初诊。患儿1月前因咳嗽发热,
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
经西药抗炎治疗7日后,体温降至正常,但仍咳不止,继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
遂转人我院门诊。刻诊:咳嗽,以晨起或活动后明显,痰多,伴流黏白涕,乏力不喜活动,纳可,大便质稀,每日2次。舌淡、苔白厚,脉滑。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胸部X线提示双肺纹理增粗,血常规检查正常。
辨证属肺脾气虚夹痰,
治宜益气祛风、理气化痰。
以加减参苏饮加味治疗,处方:
党参9g、紫苏9g、前胡9g、半夏6g,桔梗6g、枳壳6g、陈皮6g、炙甘草6g,
鱼腥草9g,
百部6g、
川芍4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二诊:3日后来诊,诉服药后咳嗽次数及痰量明显减少。
效不更方,继服2剂,终获痊愈。
郝永敏.加减参苏饮治疗小儿气虚咳嗽126例.江苏中医药,2005,25(6):38]。
【按语】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寒暖不能自调,易感外邪。外邪多以风为先导,又先袭肺,肺失宣降而致咳嗽。“肺为娇脏”,加上小儿脾常不足,咳嗽日久不愈,易耗伤肺脾正气,更易复感外来风邪。气虚不能正常输布津液,则易生痰,量多或少。参苏饮出自《局方》,为益气解表祛痰剂,随证加减用之。方中党参为主药,益气固表、健脾化痰;紫苏祛风;黄芩清解热邪;半夏、枳壳、陈皮、桔梗、前胡、百部行气化痰止咳;炙甘草益气润肺止咳,少量川芍取其祛风之功?。
诸药合用,使中气强盛,表固风去,痰化咳止,故收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