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我才知道自己买错了保险”,正确的姿势是?
T博士/文
根据2月21日T博士线上讲座整理,有删减
有好几位读者在我们公号的后台留言,“新冠肺炎导致的身故,我的保险赔不赔?”他把保险发过来,我们看了,是一份意外险,不能赔。因为意外险保障的是“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事故导致的伤残或身故,新冠肺炎是疾病导致的身故,不在范畴内的。
最近这几年,关于猝死的新闻也不时地见诸报端,在这里,我也提醒大家注意一下,猝死也在意外险的赔偿范畴外,不过有的意外险是有猝死保障的,但这个是附加上去的。
那这些疾病或者是非疾病导致的身故,该用什么险种来赔付呢?寿险。
狭义的寿险,通俗的讲就是人没了就赔付,好多人都会觉得寿险好晦气,不死不赔,死了才赔,多不好。但寿险其实是最能体现保险大爱,或者是一个人大爱的一个险种。为什么?咱们想,一个人穿越生死,以他生命的终结做一个交付,去继续呵护保护他的亲人,这是不是他的大爱,他的责任的最好的体现呢?
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想一下,你身上承担了多大的经济责任?房贷、车贷还剩下多少?孩子从现在到大学毕业还要花多少钱?父母有没有退休金?父母年龄越来越大,将来求医问药肯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如果发生大病,父母的退休金是不是够用了?家里一年的生活开销咱们需要多少?这些是不是咱们努力工作的动力或者压力之一?如果不幸,我们走的太早了,谁帮我们养孩子?谁帮我们赡养老人父母?谁帮我们来还房贷?
只要家庭经济需要我们这个人来承担,即我们家庭的经济模式是人找钱的,而不是靠钱找钱的,就需要有寿险来担着。寿险就是转移一个人不幸走得太早导致的一个经济损失,这就是它的作用。
它的保额就是我们对家人承担的经济责任的总和。这样万一风险来临的时候才能帮到家人。怎么算?有4个部分:
房贷、车贷,就是家庭债务这方面,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就是孩子的抚养费用,从现在到本科毕业经济独立。第三部分是父母的赡养费,第四部分就是家庭未来10年基础的生活开销。
每个家庭是不一样的情况,这四个部分都不一样,有没有房贷?房贷多少?有没有孩子?是一个还是两个?孩子是上公立的学校还是私立的学校?是不是会出国留学?父母有没有退休金?生活水准是多高,开销是多大?每个家庭都不一样的,咱们自己算。
假设一对夫妻,两个人对家人承担的经济责任加起来是500万。他们俩的收入比例,先生每年20万,太太每年大概14万左右,两人的收入比是3:2的样子,先生收入高意味着他对家里承担的经济责任是更大的,所以这500万的经济责任先生要扛300万,所以他的寿险的保额就是300万,太太背200万的寿险的保额。
我为什么说寿险,因为有读者在后台问到,同时因为在我们为家庭考虑保险规划的时候,往往会忽视这一部分的风险的。
大家想到家庭保障,首先会想到的是重疾险,因为现在通过各种朋友圈、水滴筹、轻松筹这样的平台,一个人发生重疾,他的这种悲惨的境遇是很容易被看见的,但是一个家庭经济支柱离世,背后的这种还活着的人的悲剧是不容易被看见的,但是对于一个经家庭来说,经济支柱的突然离世是最大的一个风险了,没有之一,是最大的风险。
这几年我跟先生的寿险就是加了几次,为什么加了几次?
因为我们家是两个孩子,而孩子真的是碎钞机。抚养孩子的费用,培养孩子的费用,其实是越来越超出我们的预期,那算一下,原来的额度不够的时候,就觉得我要再加一点才踏实。
寿险它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如果咱们仅仅是转移走得太早英年早逝带来的经济损失,建议大家选择定期寿险。如果是以传承财富为主要目标,选择终身寿。
定期寿险的选择要点,主要有三个标准,我先说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定价,便宜的好。为什么?因为寿险是身故或者全残就赔付的,它的保障责任都是一样的,它也是出险频率非常低的,一辈子也就一次对吧?所以价格我会选择便宜的。
第二个标准是免责条款,所谓免责条款就是保险公司不赔的情况。我发两种免责条款给大家直观的看一下。大家可以看一下,图1是三条免责条款,这三条免责条款是保监会规定必须要有的。
图1
那图2是另一家保险公司的,7条的免责条款,增加了4条。那么有一个场景,比如说某一个人喝了点酒,然后酒后驾驶,身故了,如果他选择的寿险只有三条免责条款的,那就是可以赔的,如果他选择的是下面7条免责条款的,保险公司就不赔的。
图2
再比如说如果他的车没有及时去年审,他就属于无合法有效驾驶证驾驶,或者说驾驶无有效行驶证的机动车,万一出事了身故了,前面这个保险公司是赔,后面这个保险公司是不赔的。
选择定期寿险。第三个标准就是要看它的核保,包括财务核保和健康核保。一般来说,定期寿险的财务核保门槛还是比较低的,基本上绝大部分人年收入都会符合。在健康核保方面,要选择核保宽松一点、免体检保额又会高一些的。
有的产品会问你之前生效的以身故为赔付条件的合同,有没有保额达到或超过300万?有的产品不会问到。如果你投的金额超过300万,投保顺序就先投问到的,再投没有问到的。
重复一下定期寿险选择的三个标准:第一个是定价,第二个是免责条款,越少越好。第三个是核保越宽松越好。
如果价格相差不大的话,我会选择宁愿稍微贵一点点,也选择免责条款更少的。
同时提醒一下大家,在投保定期寿险的时候,现在基本上都是在网络上投保的。其实三年前,定期寿险市场上都还挺少的,免体检保额也才70万、80万,很少,现在的选择已经多很多了,而且,大陆的定期寿产品已经超越了香港的。
不过大家在投保的时候一定要留意,“受益人”方面的问题。
如果可以选择指定受益人的话,一定要选择指定,不要选法定。为什么?举个例子,如果我选法定受益人的话,那么我的法定受益人就有我的父母、先生、两个女儿,那么万一出险的话,所有的法定受益人都是要做受益权的公证的。也就是说需要证明我妈是我妈,我爸是我爸,我孩子是我孩子,这个过程就会比较麻烦。为了减少麻烦,咱们就指定受益人。
但有时投保的时候,它是默认为法定的,怎么办呢?很简单,合同生效后,你就关注这家保险公司的官微,直接在官微上更改。或者联系保险公司的客服,说我要改法定的受益人。
刚才说了大家想到保险,首先想到的是重疾险。但关于重疾险,最大的误区就是以为,重疾险是为了让我们在万一发生重疾的时候有钱治病,不是这样子的。
我跟大家介绍一下重疾性的起源,发明重疾险的是南非的一位外科医生巴纳德,他多次讲过一个故事:在1980年代,有个病人,她是一位34岁的女士,她有自己的事业,离过婚还带着两个孩子,我们在她的肺部发现了癌细胞,通过手术切除了癌细胞,手术很成功,病人术后恢复良好,就出院了。
两年以后,病人再一次来到了巴纳德的诊所,医生看到她的状况很不好,从她的眼神当中感受到了死亡的讯息。医生就问她,你为什么来我的诊所?这个时候你应该跟你的孩子在一起,向他们解释,不久以后,他们就会失去妈妈,你不用费事来我的诊所。
这个病人就回答说一声,我刚下班。
大家听出来没有?她还在工作,她还在为孩子赚伙食费、学费,还要付房租、汽油费,她不能停止工作。
两个月以后她去世了。
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她没有这样一个经济压力的话,他可以在手术过后更好的休息,更多的陪伴孩子,给孩子留下妈妈陪伴他们的这样的温馨的回忆。但是她却不得不工作,她要维持家里的现金流。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假设,如果她能休息得好一点,营养也好一些,心态也从容一些,不用那么急于地去工作,不用担心下个月的房租,下个学期的学费,或许她就能康复了,或许就是完全不一样的结局了。
当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时候,其实多半年、多一个月、多一周,对自己和爱的人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大家看到现在癌症的治疗药物,如果能够延长患者数周的生命,(以周来记的)都是被认为有疗效的。
巴纳德医生还提过他治疗过的一个心脏病的男士的事,他说这个人在7年内发病5到6次,我们给他换个心脏。
之前这位病人每次来医院,我们都听不到他有什么抱怨。可是后来每次他来医院都会听到他念叨一件事,就是钱,他患了心脏病,没有办法恢复工作,但是他消费却在增加。
他因此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工作、骄傲、最后尊严。
医生对这样的案例应该是特别有感触的。哪怕只是器官移植,医生在选择受体的时候都会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受体这个疾病的严重程度,受体的年龄…
其实业内都知道,但是不会公开报道,还有就是会考虑受体的经济情况,为什么?大家设想,如果一个受体他的经济状况很好,他接受移植以后,他可以得到充分的休养,那他是有更大概率,能够存活更长的时间。相反,可能会短。
对于供体来说,咱们知道器官是非常紧缺非常宝贵的,如果他花在一个人身上,能够延续的时间更长,是不是比更短更有价值?医生是会有这样的考虑的。
巴纳德医生他就感慨,医生可以在身体上治病救人,但是如果一个病人在财务上死了以后,医生之前的工作会前功尽弃。
所以他在1983年的时候发明了重疾险,这就是重疾险的起源。
通过起源大家也可以看出来,重疾险发明的初衷就是为了弥补因为大病不能继续工作导致的收入补偿的,就是希望这个人有一笔重疾险的赔付,让他可以安心的治疗,安心的休养一段时间,这样他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一个康复。
同时这样一个额度的话,还可以为我们的家庭赢得投资继续增值的一个空间,或者说它是可以保护我们家庭的优质资产,不至于损失的。
我讲一个我朋友经手的理赔案例,有一对北京的夫妻,太太每年的收入是十多万,先生的收入七八十万,在2012年的时候就是典型的中产之家了。他们还有一套自住房,另外买了第二套房子是用来投资的,那时还有一个孩子。
那一年花在孩子身上的钱、房贷、家庭支出全部加起来大概四五十万的样子,先生很不幸,在换了这个工作以后就被诊断为癌症了,幸好他是有重疾险的,重疾险之前投保的保额90万,癌症发现也还算是早是中期,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他就想着工作能不丢就不丢,继续出院以后就继续去上班了。
后来没办法,实在撑不住,那也就只能辞职了,辞职以后家里的现金流一下子就紧张了,所以最后夫妻俩没办法,就决定把第二套房子卖了。这套房子是在北五环附近,卖的时候是2012年初,单价是2万多,这套房子当时卖了400万左右,他们每个月的现金流压力才有所缓解。剩下还有几十万的储蓄,这笔钱夫妻俩就希望能不动用就不动用了,是留着给孩子将来升学留学的钱。
这套房子当时卖的时候是单价2万多,总价400万左右。仅仅过了一年,在2013年的时候,这套房房子单价已经是3万多了,到2018年、2019年的时候,这个房子的总价已经超过1000万了。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当时先生的保额不是90万,而是可以覆盖家庭5年的支出,也就是250万左右,那么即便先生手术过后不上班了,5年内家庭的现金流是没有问题的,就是说给先生5年的时间去治疗、去休养,家里的生活水准是不会下降的。
即便5年以后,他们还是会面临一个卖房的决策,那个时候这个房子已经增值了500多万了,对一个家庭多500万还是少500万,差别当然是非常大的。
咱们在考虑重疾险的时候,要想想万一发生重疾、收入中断了,咱们有哪些办法?每个家庭有哪些办法?比如说储蓄够不够,比如说卖房,是不是有第二套房?然后你想想本来这笔储蓄,本来这个房子或者本来股票投资,我希望是做什么来用的?如果因为一个成员的生病提前把挪用了,是损害了谁的利益?他会怎么想?
所以建议大家在考虑重疾险的时候,保额至少要能够覆盖自己三年的年收入,就让自己至少三年时间不工作,但是工资照样领,或者是能够覆盖到5年的家庭年支出,为自己赢得一个时间。我们去年就有一客户投保了千万保额的重疾险,他就是基于收入补偿去考虑的。
这次疫情也让一个词成为高频词,就是现金流。
最近疫情让很多人在家提前检验了一下退休的生活。退休以后很多人几十年不工作,吃老本,对吧?为了老来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年轻的时候得多攒一些钱,但是同样的钱,形式不一样,它效果完全是不一样的。
分享一下我去年夏天回老家遇到的两个案例。
有一位老人,我们叫他老张,老张是矿山退休的矿长,每个月退休金是五六千,他老伴是没有退休金的,儿子下岗了,后来一直没有再找工作,人比较颓,儿媳妇就跟他离婚了。所以老张的退休金就是他们家最重要的现金流。
老张退休没几年,就老年痴呆了。但是他被照顾得很好,红光满面,像弥勒一样。
还有一位老人家,叫老周,家里拆迁了,他名下分到一套房子。再后来他瘫痪了,最后几年的人生,就在那套房子一楼的一个卫生间度过的,卫生间里浴缸上铺上木板就是他的床,他生活是没有任何质量可言的。
我的一笔钱以房产的形式存在,还是说以一种持续终身的现金流、跟我的生命绑定在一起的形式存在,它带来的效果可能是很不一样的。
我们说中国有句老话叫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个是基于人性说的。子女很孝顺,但常年侍奉躺在病床的老父或者老母,他也会情绪不好的。所以咱们设想一下,如果退休的矿山的矿长,老年痴呆了,但他没有这样一笔持续终身的现金,也没有这样一个还不错的退休工资,那他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呢?
老周除了这个房产,还有一笔跟他的生命绑定在一起的一个现金收入,他多活一年,家里就多一年的收入,多活一个月就多一个月的收入,家人对他的态度,他自己的生活质量的改善会不会有一些帮助?
人性有很多东西是经不起考验的,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一些工具的安排,不必去考验人性,更多的激发人向着更善的一方面的发展,再好不过的了。
朋友也跟我讲几个例子,他说他们小区有一老太太,媳妇把她照顾得很好,不是那媳妇多孝顺,而是因为媳妇自己都说,老太太每个月1万多的退休金,就算她自己出去打工的话,也很难找到每月工资有1万多的工作。
所以我建议大家把资产里的一部分拿出来,把它跟我们的生命绑定在一起。
从保险上来说,有这样功能的工具,一个是年金,活多久领多久;一个是增额终身寿,每多活一年,我的资产就一定会增值的。它们都可以在确定的时间有个确定的钱给了我们。
在这次疫情当中还有个凸显现金流的重要性的,就是一个就医的问题,在国家承担新冠肺炎的医疗费以后,其实就医的费用不成为问题了,但是在承担之前是有一个很悲惨的故事,因为费用的问题,先生选择放弃治疗,最后孕妇不幸离世了。
那该怎么解决就医问题呢?
医疗险,这是大家这几年普遍关注的一个险种。
医疗险它可以转移我们生病导致的医疗开销的问题。同时建议大家尽量选择有直付功能的医疗险。直付是什么呢?直付就是万一生病住院了,医疗费不需要病人或者家属去付给医院,而是由保险公司跟医院直接结算。
这就避免了万一住院导致我们家里大的一个现金流,因为第一个,不一定每个家庭都一下子能拿出这笔钱。第二个,即使我有其他的解决途径,比如说我有一张高额信用卡,可以刷卡应急。但信用卡用了,我还得还,如果我直接用有直付功能的医疗险的话,是可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的。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有一份高端医疗险,那么在武汉,这次疫情最初的阶段找不到床位,那个时候高端医疗险是不是能够帮助他能够能找到床位?
我跟好几个保险公司的高端医疗险负责人探讨过这个问题。
在初期是可以的,为什么在初期是可以的?因为中高端医疗险它除了解决就医的费用问题,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能让我们在万一生病住院的时候,可以有一些好的医疗资源的倾斜,这是中高端医疗险可以做到的,那么在疫情早期的话,只要有传染、隔离传染病的这种条件都是可以接收的,或者说跳出这次疫情的话,其他的疾病都是可以接收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当武汉进入封城、基本上进入“战时”状态的时候,这个时候高端医疗险是起不到这样作用了,因为基本上医院的资源都是国家统一调配。但如果不是这样的情况,如果是其他的疾病,高端医疗险可以解决我们在钱之外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资源配置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结合这次疫情和大家聊一聊,怎么利用保险金融工具为我们家庭保驾护航。
后续我们还会开一系列的保险讲座,如果感兴趣的,可以添加文末助理微信,免费进群学习。
T博士:中山大学博士,连续多年达成全球寿险行业顶尖荣誉MDRT、COT、TOT标准,专注于为新中产之家量身定制保障方案。团队秉持中立、客观、诚信,追求专业精进。我们不代表任何一家保险公司,我们只忠诚于客户利益和职业操守。
相关阅读(可滑动查看):
规划和理念:
◆当你挑保险时,你应该挑什么?
◆没病到一定程度,千万别买保险
◆新出的保险越来越好,我要不要等等再买?
◆填错了受益人,有的保单亏钱,有的保单要命,热映大片里没说的保险潜规则都在这了
◆怎么给孩子买保险?只要3500元,搞定1100万元保障
◆买保险,选消费型还是返还型?
重疾险
◆重疾额外赔付60%,新冠肺炎也能赔!是它把达尔文2号赶下架吗?
◆50万基本保额,最高能赔502万,真有这样的重疾险?如何买到?
◆重疾险性价比之王再生变?又双叒叕杠上了,超级玛丽碰瓷康惠保
年金险
◆延迟上班第N天,现金流告急、企业裁员……不确定时代,怎么自救?
◆干货:买年金险务必搞清这4个利率,顺带扒一下中国人寿年金险的底
◆年金险七大功能超乎想象,你意识到时,可能最好的产品已错过
◆传言纷纷,大家都在抢购的“4.025%年金险”,是否即将成为历史?
◆在人民大会堂开发布会,产品收益率还高达5.3%?!但真相是…
◆连续60年每年单利15.2%的投资机会,稍纵即逝:官方价值1200亿的文件解读
◆从“政府来养老”到“推给政府很可耻 ”,你的养老只能靠自己
医疗险
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没了,我的保单受影响吗——从“安邦”变身“大家”说起
寿险
◆100万保额低至155元/年,华贵大麦2020来抢业绩了~
◆很多人忽视了这种保险,但你一定要买
◆这是一款价格“突破底线”的定期寿险
◆新出的寿险,性价比之王,100万保额只要1300元
意外险
◆这种风险,致死人数比癌症更高,很多人却选择视而不见
◆惊!无锡高架桥垮塌!但这些意外,意外险根本就不赔!
资产保全
◆37岁,银行净存款1500万,到了2019年,他的烦恼却接踵而至
健康告知
理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