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拒赔,我站保险公司
◎本文作者 | 无羽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T博士教你买保险(ID:DrTbaoxian)
转载联系 微信ID:DrTbaoxian02
一直以来,中国人就对保险带有很大的偏见,认为保险只有2大赔,这也不赔,那也不赔。只要保险拒赔了,那就是保险公司的错。
这种固有的想法,在近期的一些拒赔案例里,更是展现到了极致。
2019年董某为母亲买了好医保,今年2月份母亲查出了宫颈癌,找保险公司理赔不料却被拒赔了。
原来保险公司调查发现,董某的母亲在买保险前就患有脑梗死,属于带病投保。
《保险法》规定,没有如实告知的疾病,原本保险公司就拒保或者加费承保,可以拒赔,并解除合同。
董某不服,声称是病历写错了,当时母亲只是做了中医理疗,没有得脑梗死,他还拿到了医院出具的新证明,这下保险公司决定赔偿了,不过同时要求终止合同。
董某还是不满意,他既想拿到赔付,又想不终止合同,于是就把事情曝光到了当地媒体。
反正在中国,只要闹一闹就能拿到赔偿了。
果不其然,不少人为董某打抱不平,还没了解清楚真相,就对保险一顿痛斥。有条评论“中国保险有两个不赔,这也不赔那也不赔。”,点赞3.1w。
以往保险公司迫于舆论压力,会通过通融赔付来息事宁人,不过没想到的是,这一次媒体也不管用了,保险公司没有草草了事,而是继续调查,终于事情有了大逆转。
原来董某的母亲当初并没有做过什么中医理疗,就是确诊了脑梗死,但董某为了拿到赔偿,找医生开了假证明,是董某骗保了。
真相大白后,医院对主治医生和盖公章的工作人员都做了严厉的惩罚,扣除了他们的绩效工资,还对主治医生停岗三个月,保险公司则是采取了拒赔以及解除合同的决定。
不是说保险公司骗人吗,怎么这次反而是消费者骗保了?
去年,有媒体发表了一条标题为“捡回一条命,求‘开腹理赔’”的新闻,把华夏保险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几个月前,吴某得了急性重症胰腺炎,住院花了十几万,找保险公司赔偿被拒赔了。
吴某以为是因为他没有开腹,采取了更先进的治疗方式被拒赔,太没人性了。
实际情况是什么呢?吴某做的手术压根就不是切除胰腺,而是切除胆囊,不在他购买的那份重疾险的保障范围内,保险公司拒赔合情合理。
但为了拿到保险公司的赔偿,吴某想方设法。先是找医院开假证明,医院不给开,后来干脆跑到保险公司门口大哭大闹道:
“你真理赔不了,我就是死也要死在你们华夏门口。”
这副理直气壮的模样,是不是像极了当年琼瑶剧里依萍对书桓的无理取闹?
大家要搞清楚,保险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有特定的保障责任,不在保障范围内,就可以不赔。
赔不赔,不是保险公司说了算,而是看条款。
要是无论在不在保障范围内,保险他都赔,保险公司就是再有钱,也会被搞破产。
视频在网上发布后,有一些人就炸毛了,对保险口诛笔伐。
“中国除掉车险,其他保险都是骗人的。”
“我宁肯没钱看病,也不买保险!”
“除了国家强制的保险外,请不要买任何保险,坑太多,没病都会气死。”
我承认,理赔难有销售误导的原因,买的时候销售人员没讲清楚,但这种情况,说白了哪个行业都有,你敢保证银行就没有吗?
前段时间暴跌的“原油宝”,一款风险极高的投资品,就被中国银行包装成了人畜无害的无风险产品。
更多时候,是大家对保险没有一个清醒的认知。
我大概能理解这种现象,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生活节奏快的时代,很多人已经放弃了辩证思考的能力,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总是全盘接受,很轻易就被一些激进的观点撩拨到情绪。
在这些人眼里,只要保险公司拒赔了,天然就是保险公司的错,消费者一点错都没有。
有30家保险公司公布了2019年的赔付率,赔付率是指获得赔付件数占申请理赔件数的比率,97%以上。
也就是说,平均每100件申请理赔的案件,有97件获得了赔偿。
超过一半的公司赔付率是99%以上。
我们还可以从表格里看到,保险公司每年赔付的金额也不少,都是几亿、几十亿,一些名气大的保险公司,一年甚至赔付几百亿。
保险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这也不赔,那也不赔,相反,保险让中国很多家庭避免雪上加霜。
有位太太,给先生买了90万保额的重疾险,后来先生确诊了癌症,90万全部赔下来了,太太非常感动。当时扣除掉医保报销的部分,还剩70多万,准备给孩子将来留学用。在先生因为重疾中断工作的情况下,假如没有这90万的赔偿,她孩子的教育规划就完全不一样了。
去年,有13名中国游客在摩洛哥遇难,其中5人重伤,但是当地的医疗资源有限,是保险公司将这5名游客平安地运送回国。
由于回国的路线复杂,转运次数多,对伤者不利,保险公司减少了转运次数,主动承担超额的部分,后来航班延误了,保险公司的总裁亲自打电话给航空公司确认航班,5名患者终于被成功地接送回国,期间保险公司为他们垫付了医疗费。
这是理赔过的部分用户评价:
长期以来,保险行业在中国就不受待见。
同样是金融界的三大支柱,银行是老大哥,证券炙手可热,保险却一直备受争议,投资受限,形象又差。
改革开放初期,整个中国的经济很落后,决定恢复保险业,就不是因为它的保障作用,而是希望它帮助政府减少财政支出。
如果企业和社队发生意外了,政府可以不用补贴太多,部分由保险公司分担赔偿。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保险在中国的地位比银行矮一级。
当时很多地方的保险公司相当于中国人民银行的“处级企业单位”,连“局级”都达不到。
又由于国人的保险意识十分落后,连保险是什么都不知道,知道了又觉得晦气,保险是出事了才赔,所以发展异常艰巨。
保险行业在恢复后的10多年里,整个资产规模都不如四大国有银行的一个支行多。
后来友邦引进了寿险代理人制度,才让保险行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不过即便如此,保险仍然没能阻止自己每况愈下的形象。
原来卖保险的有很多都是知识分子,因为当时保险行业还很新,有个教授就说,那会他培训时,台下坐的都是博士生、硕士生。
保险市场开放后,涌进了大量急功近利的人,经常发生销售误导,残酷的代理人制度又驱逐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整个行业给人的印象越来越差。
1995年,监管出台了《保险法》,其中第104条:
“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营方式。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
这一条规定,生生遏制了保险的发展。
要知道,从1995年到2006年,正好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无论是股市还是楼市,都一片欣欣向荣,如果保险有机会参与到其中的投资,步子还可以迈得更大。
但事实证明,一个社会的高度发展离不开保险。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大量的订单涌入,为国内的企业提供了很多机会,还吸引了很多国外的投资,之后中国的年均GDP以10%的增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烈火烹油,繁花似锦。
但伴随而来的,还有整个社会风险的增加。此时只靠政府的一己之力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已经非常困难。
比如工作压力的加大,和新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多新的疾病,像“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等,这些疾病的花费都非常高。
然而中国有13亿的人口,政府想要负担所有人的全部医疗费用,几乎不可能,商业保险中的健康险就能起到补充的作用。
中国人预期寿命的增加,扩大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但早些年的一胎化政策,将导致未来的养老保险入不敷出,年金保险就可以扩充大家的养老保障。
再比如工业化进程和科技的发展,增加了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一些设施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巨大的财务损失。
2015年天津塘沽的海瑞公司仓库发生了危险品爆炸,估计造成了67亿元的损失,保险公司理赔了100多亿,为政府分担了绝大部分的风险。
与此同时,金融已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但金融体系的整个链条很长,一旦某个环节出错,就可能全部崩盘。
银行存款保险,保证我们在银行破产的情况下,一定可以拿回50万元以下的存款。这一设计让消费者放心地把钱存到银行里,避免经济危机时发生大量的挤兑。
在中国,保险早就超出了保障的作用,它更是一个社会的“稳定器”,同样也是经济的“助推器”。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消费和投资,其中投资大多需要长期的资金,但是我们最主要的机构银行,大多筹集的是短期资金,不利于金融的有效配置。
而我们交给保险公司的保费,往往一交就是二三十年,保险公司就可以拿着这笔长期资金支持投资活动,让投资更有效的进行,让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2006年,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十条”)。
在“国十条”中,保险一改以前不明不白的形象,这一次政府肯定了保险的地位。
政府认为“保险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让保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而且还要“将保险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全民风险和保险意识。”
2014年,政府又出台了“新国十条”,保险的地位又得到了提升,这一次,政府将从多方面助力推进保险的现代化,让保险成为政府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助手”。
在“新国十条”里,政府还提出了一个具体的目标。
到了2020年,保险深度(保费的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5%,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达到3500元/人。让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希望大家都能客观地看待保险,发生拒赔事件的时候,不要先跟风抹黑保险。
毕竟,作为一种金融工具,保险的作用是经过中外国家数百年验证的。
中国对于保险公司的监管,放在全球都是非常严格的,稳字当头。国家比我们更希望看到保险行业发展得越来越好,让所有人的生活都得到保障,而且拥有良好的体验。
重疾险产品五花八门,价格差异也比较大,那么,怎样才能挑到高性价比的重疾险呢?我们总结了几个技巧,将在本周四晚和大家分享。
扫描海报二维码,添加小助理微信报名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