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尸人》—死亡赋格:黑暗与死亡的诗
热情又勤奋的读者“浮生若梦”最近都在上海电影节看片,不光看得过瘾,码字兴致也很高,而且近来越写越好了,值得予以鼓励~
第二部SIFF电影,果然给了我做梦也没想到的惊喜。直到现在在宿舍里码着这篇影评,我依然难以忘怀这部充满着死亡与黑色气息的电影给我心灵的巨大震撼。
这部电影最大的叙事主线,就是二战前期捷克的一位普通火葬场员工卡尔是如何被纳粹思想给逐步洗脑,并最终愿意用他的特长来为纳粹党派制定更高效地焚化犹太人尸体的计划。
卡尔便是绝对主角,他身边的一切其他人物在银幕上出现时都围绕着他转,这部影片还出现了大量卡尔对自己或者对他人不断地阐述自己的理念的镜头,更别提镜头经常被卡尔的圆脸给填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来说,这与其说是一部客观记录一个纳粹分子诞生的纪录片,不如说是一部探究卡尔心理发展与变化的“日记本”。
影片由于是捷克名导演乔拉·赫兹执导,那么不可避免地由于捷克和德国两国历史上的一些原因,对纳粹思想的展现和批判异常的彻底。
为了给观众更加真实的感觉,乔拉·赫兹不经意地让主角念出报纸上“德国士兵陈兵于边境”“慕尼黑会议召开”“德国侵占了苏台德区”的新闻,让略有历史知识的观众反应过来当时影片时间是1938年9月,离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打响的时间已经不远。
同样的,印着“快来加入我们的党派”的纳粹宣传单更加强化了时代背景。选择捷克这个国家作为故事的发生地也是很有深意的。捷克和奥地利一样,曾是历史上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地,自脱离后,依然有很多德意志人在那里居住,故希特勒在二战爆发前先行吞并了这两个德意志人聚集地妄图达到“建立大德意志圈”的目的。但是,在捷克的犹太人便受到了强烈的压迫与屠戮,所以捷克这个国家在历史上可以说真的受纳粹影响颇深,由于被德国几乎最先吞并而创伤累累。
知道了历史背景,也就明白影片中历史细节的展示不是空穴来风,也就更能理解与同情捷克这个不幸的弱国所遭受的不幸命运,对影片的理解也会更深入一层。
影片的主要人物便是之前提到的卡尔,表面上他是个虽然不是很光鲜亮丽但至少家庭和睦的普通中年男士,硬要说有什么特别的话就是在火葬场这个常人不寒而栗之地工作,以及对西藏的宗教特别感兴趣了。
影片一开始就是他带着妻子儿子和女儿游玩时的自白:“亲爱的拉克美(他妻子的名字),这个豹笼就是我们初次相遇的地方” “我要为家庭奉献更多,我们是正派完美的家庭”“我总是谈论仁慈的自然,温和的命运,上帝的同情,我们评判其他人,为这些和那些责怪他们,但是我们自己怎么样?”
看上去多么和谐,然而很快镜头里就出现了这一家人扭曲的脸,之所以扭曲是因为他们的脸被映射在了反射镜里,专业的术语应是“超广角镜头”。
(看似和睦的一家人,却扭曲至斯)
片头更是恐怖,人脸不断地被一分为二地撕裂,露出了制片人的名字,还有各种人的肢体叠加的展现,死亡和怪诞的气息就这么开始弥漫,直到末尾达到高潮。
卡尔到底为什么由一个普通人变为纳粹的走狗呢?是他的本性使然。
首先,他是个表里不一、性格多变的人,明明说着令人感动的让家庭和睦的话,脑海中浮现的却是裸女画像,每个月必逛妓院的习惯更是戳穿了他伪善的谎言;
对火葬场他麾下的员工和亲人朋友异常强势,明明答应给一名毒瘾员工吗啡,事后却不断地打幌子,最后烦躁到直接威胁举报,虽然答应给吗啡本身就不对,但他收了别人的好处还做了承诺,“两个错误并不能达到一个正确”,这样强势蛮横的人,在更强势蛮横的纳粹军官面前却很快服软地把手下的犹太员工交了出去,面对纳粹朋友瓦尔特的“诚心劝诫”也毫无招架之力;
再有便是同时迷恋死亡和注重健康了,对发病的人体模型和死亡的宗教观异常感兴趣的他却异常地关心自身健康,打梅毒模型并询问医生尸体的病毒传染性,实在不像一个迷恋死亡的人能干出来的事。
总之,卡尔的表里不一虽说未让他成为恶人,也不是正常人应该有的状态。
卡尔的死亡观也让人不寒而栗,他沉迷于焚化炉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加速人的转世重生。他在末尾杀妻杀子之后也念叨着:“我妻子是不是已经转世了呢?”然而这是对西藏喇嘛教的一知半解,火葬并非西藏的一般处理尸体的方式,天葬才是。
卡尔迷恋于死亡是因为火葬场的工作让他部分的对生者的世界的脆弱性有了清晰的认识。
影片中一句教导新来的火葬场员工德沃夏克先生的台词让我记忆犹新:“可以说,我们所在的是死者的世界,而上面是生者的世界。”这可以理解为对于火葬场的客观描述,但结合卡尔对死亡病态的迷恋来看,也许这就是在点出卡尔的境态–他是一个死亡世界里的活人,是“黑天使”(Angel of Death),是致力于让死亡降临于世人身上的使者。
卡尔对待本片中其他人的态度又如何呢?
对待妻子不必说了,表面上的和谐和私底下无数次的背叛,卡尔同时想必也是算准了妻子绝对不可能忤逆自己;
对于儿子和女儿,在经受了纳粹朋友瓦尔特再三的劝诫之后,卡尔也把屠刀伸向了他们–儿子的情况更为特殊,卡尔原本还打算送他到德意志学校去改造改造,但是由于他的“懒散”以及犹太人血统,卡尔用伪善的“拯救他并帮他转世”的谎言说服自己克服道德上的阻碍并用铁棒致儿子于死地;
女儿则因为不像儿子一样是近视,能看清父亲的一举一动,所以躲避了父亲的残酷追杀;
代理人施特劳斯先生和专属医生都对卡尔有恩,却也因为是犹太人而遭到了他的恩将仇报。对待他人的冷酷无情,使卡尔更加走向了邪恶的纳粹道路。
本片的隐喻(有些甚至是明喻)也数量众多,尤其是配合镜头视角的精心选用以及BGM的烘托,不寒而栗的气息也扑面而来。
最有代表性的几个暗喻是动物,具体来说,本片中一开始动物园中的几个动物都给了面部特写,镜头马上切换到卡尔的脸上,观众立刻联想到了人类身上依然存在动物性这个事实,实际上确实是这样的,无论是猫贪婪地吸食牛奶,还是代表捕食者的豹子的花纹展示,都是动物捕食天性的展现;
然而卡尔随后在火葬场猎杀儿子和女儿,和这些原始的动物没有任何区别,人类的堕落可见一斑;黑衣美女可以做不用理解,也许有人认为是死亡女神,但无法解释影片最后她追逐着卡尔的车;
我倾向于认为这是卡尔作为人的良知,每当卡尔有恶的念头时,黑衣美女便会及时出现,但没有任何效力,黑衣女子连和卡尔说话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出面阻止他的疯狂,最后只得徒劳地试图追上那不可能追上的车子;
卡尔的另一个穿僧侣服装的自己,是他为了给自己的行为正名而拟出来的一个人格,他从西藏的书上得到了启示,便幻想自己能是达赖喇嘛的转世,以此获得克服道德愧疚感的精神力量。
(代表良心的黑衣女子,却对卡尔的堕落无能为力)
除了上述隐喻之外,镜头和BGM也颇为讲究。
除了已提到的超广角镜头,还有一些很是怪异的镜头:妻子被卡尔引诱着上吊时,出现了卡尔脸的仰角镜头,明显是妻子的视角–这意味着妻子明明知道卡尔的真实嘴脸,却依旧被他玩弄以及几乎毫无抵抗地杀害,软弱的性格可见一斑。
当卡尔的另一个僧侣人格出现时,也给了这个僧侣仰角镜头–我想意义可能是展现他的内心纠结。
(仰视着卡尔的另一个自己)
BGM很诡异和契合,犹太集会上的BGM烘托了犹太人的团结,最后猎杀儿子女儿场景的BGM放大了恐惧气氛,中间与纳粹军官的会面时的BGM萎靡而怪异,音调不停地由高转低,卡尔的内心也迅速地从小恶变成了大恶,纳粹的腐败也由此而现。
这个画面出现在了88分钟左右,后面那副画出自于荷兰中世纪怪诞画家Hieronymus Bosch之手。为其最著名的画作《The Garden of Early Delights》。
最后附上德国作家保罗·策兰最负盛名的诗《死亡赋格》,主题也是犹太人二战时间所受的苦难。此诗语言极为怪异,充满了死亡的气息,诗如其名。
死亡赋格
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在傍晚喝它
我们在中午喝它早上喝它我们夜里喝
我们喝它,我们喝它
我们在天空挖一个墓,躺在里面不拥挤
一个男人在房子里玩蛇,他写信
夜幕降临,他写信回德国,你金发的玛格丽特
他写信,他走出房子,群星闪烁
他打口哨唤来他的狗
他打口哨唤来他的犹太人叫他们在地上挖个墓
他命令我们奏舞曲
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在傍晚喝它
我们在早上喝它中午喝它我们夜里喝
我们喝它,我们喝它
一个男人在房子里玩蛇,他写信
夜幕降临,他写信回德国,你金发的玛格丽特
你灰发的舒拉密兹,我们在空中挖一个墓,躺在里面不拥挤
他叫:这边的,挖深点,那边的,你们唱歌,你们伴奏
他抓着腰中的枪,他挥动,他的双眼是蓝的
这边的,挖深点,那边的,曲子继续奏
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在傍晚喝它
我们在中午喝它早上喝它我们夜里喝
我们喝它,我们喝它
一个男人在房子里,你金发的玛格丽特
你灰发的舒拉密兹,他在玩蛇
他叫着让死曲奏的更动听,死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他叫着让琴拉的更黑暗,你们会化了烟升天
你们会在云里有个墓,躺在里面不拥挤
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在傍晚喝它
我们在中午喝它,死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我们夜里喝它,我们早上喝
我们喝它,我们喝它
死是来自德国的大师,眼是蓝的
他用铅弹打你,他打得很准
一个男人在房子里,你金发的玛格丽特
他叫狗咬我们,在天空,他送我们一个墓
他玩蛇,做梦,死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你金发的玛格丽特
你灰发的舒拉密兹
愿世界从此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