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华为愿做数字时代的智能基座

编辑:阿由

设计:紫菜

12月18日-20日,2020中国计算机教育大会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召开。

大会以“新变局·新技术·新机遇”为主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图灵奖获得者John HopCroft、赵沁平院士、张尧学院士、吴建平院士、高文院士、管晓宏院士、王怀民院士、吾守尔·斯拉木院士等多位院士和高校嘉宾分享了自己的精彩观点。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推动教育行业变革创新的同时,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深度改变了教学模式——疫情期间,我们都有深刻的感受。

在新变局下,必然伴生着新机遇。在计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IT产业的发展与中国计算机教育领域的演进,被牢牢地联接在一起。如何决策、怎样行动,已经成为产学研各个方面共同关注的核心命题。

每个人的数字未来

每一位入学的理工科大学生,对于《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或是类似名字的教材,应该都不会陌生。作为入门基础,这本书正式引领我们走入了计算系统的大门。

毫无疑问,计算系统是一个宽泛且复杂的研究领域。半个多世纪以来,计算系统进步巨大,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人类社会的演进影响深刻,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在计算系统的原始创新,不仅关乎“从0到1”的突破,还能够为更为普及的应用场景提供算力和智能支撑,开创一个全新产业领域的同时,也是整个产业链安全稳定的重要前提。

在广义的软硬件区分之外,实际上现有的处理器、操作系统、大数据、云数据库、数据管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均属于计算系统的范畴,而且还有更多的内容仍在不断加入进来。

对于大学来说,一套融汇了当前主流软硬件体系的教学体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系统思维,也会让教育目的与市场需求更加匹配,同时极大地推动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作为受益的一方,企业理应更加积极地加入到计算人才生态链的培养当中,尤其是那些代表公司,他们应该开放自身在前沿技术方面的研发成果,促进高校、企业以及大学生之间的良性共振。

在本次大会上,华为承办了重头的计算系统论坛。计算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又宽泛的研究领域,随着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系统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数据库、数据管理、操作系统、处理器、计算机视觉等都被纳入其中。打造一套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系统思维,并实现对当前主流软硬件体系融会贯通的教学体系,不仅需要充分发挥知名高校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也离不开顶尖企业在前沿技术方面的研发成果。

在本次论坛上,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钟,介绍了该校计算机系小班研讨型教学改革主力课程“计算系统导论”的实验设计特色,并对CMU完整的实验体系实践与应用进行了总结与经验分享。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钟发表演讲

通过对面向计算机系以及软件学院本科生的计算机系统方向几门入门性课程的介绍,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导张悠慧总结了总结了该校针对计算机系统的发展状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地计算机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这个角度而言,计算机教育关乎到我们每个人的数字未来。

产教融合的洪流

继早期的试点工作和政策扶持之后,2019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正式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这是一个再明确不过的信号。

显然,国家已经把产教融合提到了推动教育、人才、产业、经济“四位相融”的战略高度,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国家层面高度认同,并且大力提倡的方向。

与其他一些传统行业不同,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只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从底层的处理器来说,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18个月就会翻一翻,性能也会提升一倍——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摩尔定律。

正因为如此,计算机教育尤其要做到产教融合。否则的话,“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故事就会再次上演。

本次论坛上,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教授,数据库专委会副主任李国良探讨了数据类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路和建议;哈尔滨工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战德臣结合一流课程建设,分析了当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工科课程的建设思路以及课程建设等内容,试图为教学改革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全球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脉络与趋势日益清晰,人们也逐渐意识到物理世界之外的数字世界,将会带来一轮前所未有的科技与产业革命,而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构筑于安全可靠的计算系统基石之上。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认为,数字化的本质就是数据化和数智化,数据是万物互联的桥梁和媒介,是新能源(New Power),数据库则是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计算系统的发展为我国数据库的科研和教学带来了一轮新的发展机遇。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发表演讲

长期以来,华为始终致力于打造数字化的人才培养平台,不断联手各方伙伴,共同探索创新的产教融合模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与成效。

在本次计算系统论坛上,诸多嘉宾共同呼吁更多的ICT企业,像华为这样深入到产教融合的洪流之中,探索创新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推动中国IT产业的做大与做强。

华为云与计算BG高校科研与人才发展部部长曾伟胜发表演讲

打造新计算产业

华为认为,通过接连不断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大力投入,一方面企业可以持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体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和全要素深度融合,推动整个产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

当前,在教育部指导下,华为已经与多所高校建立了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各地高校反响极其踊跃,因此合作的数字仍在不断更新中。

譬如本文撰写的过程中,就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大学等名校,加入到“智能基座”的合作中来,希望与华为共同造就一批能够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技术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副系主任梁晓峣博士,以及华为云主任研究员常建龙,分别对《华为昇腾AI处理器在本科生教学课程中的实践》和《视觉预训练大模型的探索与实践》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讲解。

2020年“智能基座”的落户高校已达到70多所,而未来的目标是2600+。据介绍,智能基座项目主要聚焦在计算机、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和软件工程等领域,围绕22门专业课开展新计算人才的培养,提供与之应对的“教案”。

譬如去年发布的华为《昇腾AI处理器架构与编程》教材,就提供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鲲鹏、昇腾五本教材和教辅资料,热门的MindSpore、ModelArts等内容自然是重头内容,而openEuler、openGauss也必然不会缺席。

在本次论坛上,华为开源运营专家、容器技术、DevOps等领域的技术专家马全一发表了《开源操作系统与高校教学实践的结合》主题演讲,就华为在开源方面的探索以及与高校的合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据悉到明年年底前,华为还将计划发布超过二十门系列化的鲲鹏、昇腾高校专业教材,更进一步引领学生深入了解新计算系统。

通过校企协同、基地建设、课程建设等举措,华为的目标是5年内发展300万高校开发者。以华为云+鲲鹏+昇腾的整体格局,华为希望发展新计算产业,构建高校人才生态,激发产业持续活力。

欲看更多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