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湖
请大家凭栏向南俯瞰,山下这片浩瀚深远的水域便是昆明湖,它的面积有215.5公顷,约占颐和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粼粼的湖水,蜿蜒的堤式,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伴波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光,在山下的任何一角度,你都难以窥得昆明湖的全貌,大家现在所在的佛香阁基台。可以说是观赏昆明湖的最佳方位,站在这20米高的楼台上极目远眺,湖上美景可尽收眼底,并可体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意感受。
昆明湖最早见于记载的名称为翁山泊,至今已有3500年的历史,湖泊在初具规模之时,就多次被古代引水工程利用。元朝的水利专家郭守敬开凿通惠河时,将翁山泊初步改造为一座可以蓄泄的水库,纳入了京西水系;辽金时期,这里成为北京西北著名的自然风景区,当时人们将之与杭州西湖媲美,也称为西湖;明末清初,北京西北部地区利用水量剧增,西湖已经满足不了供应,乾隆皇帝看中了这块有山有水的宝地,便以兴修水利和为其母祝寿为名,疏浚扩展西湖并修建了这座大型的皇家园林。乾隆皇帝借当年汉武帝开凿昆明池训练水军的旧事,将改造后的西湖命名为昆明湖,这就是昆明湖的由来。
昆明湖是清代各皇家园林中最大的水面,造景设计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它的前湖濒临于前山,东部最宽处有1100余米,南北长1930米,北宽南窄,由北向南越来越窄的水面可以给人的视觉造成一种假象,给人一种辽阔深远的视觉效果,显得湖面的纵深比实际的更大一些,湖中堆筑的大岛南湖岛、和小岛知春亭、凤凰墩,又使得湖面不至于过分空疏;前湖形状呈寿桃形,与呈蝙蝠形的万寿山组合出了“又福庆寿”的吉祥寓意,正符合乾隆为其母作寿的意图;位于湖中央而略偏近东堤的为葱绿荫所覆盖的大岛就是南湖岛,岛上的主要建筑是龙王庙和涵虚堂,涵虚堂为当年慈喜和光绪观看水师操练的地方,这座建筑和佛香阁水相望,构成主宾呼应的对景关系;将南湖岛和东堤连接起来的是气势如宏的十七孔桥,此桥是仿芦沟桥而建,桥宽8米,长150米,是中国园林桥梁之最,尤其是桥柱上雕刻又544个形态各异的大小狮子,比芦沟桥的狮子还多;十七孔桥的东端点缀的那座八角形亭子叫“廊如亭”,俗称“八方亭”,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体量最大的亭;南湖岛、十七孔桥的组合犹如半边屏障,将前湖划分为南北两个既分隔又通透的水域,加强了湖面的层次感,湖南面的那个小岛叫凤凰墩,是仿江南的黄埠墩而建,清漪园时代,岛上的凤凰楼顶设有一只张着翅膀的金凤,可以随风而转,起着风标的作用,而与南湖岛上龙王庙相应,有“龙凤呈祥”的寓意。据说,道光皇帝当政时,因后宫所生公主多与皇子,认为是阴气压倒了阳气,便下令拆除了岛上的凤凰楼。
请大家放眼西看,这一条点缀着各式亭桥的蜿蜒长堤叫西堤,是仿杭州苏堤所修建,六座亭桥的名字自南向北分别是: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和界湖桥,大多仿自扬州的亭桥形式,中间的玉带桥似是一座汉白玉高拱石桥,通体曲线流畅、造型优美,最负胜名;在柳桥与练桥之间的阁楼建筑是仿岳阳楼而建的景明楼,当年的乾隆皇帝几次在他的御制诗中表示,当年他登临此楼,便会想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西堤堤岸几乎与水面相齐,两侧交错种植着柳树和桃树,每岛春天,踏步西堤,之见桃红柳绿、清波拍岸,会令人有一种在江南的感觉。
西堤之外的两片水域既是前湖的陪衬,又是相对独立的两处水景,分别以藻鉴堂和治镜阁为湖心岛。外湖南部的叫藻鉴堂,它是整个昆明湖中最大的岛屿,面积有2.61公顷,岛上的建筑物主要集中在南半部,是正房五间两层楼,为乾隆皇帝游湖时舍舟登岸与词臣们品茶、观赏湖景的地方;位于外湖北面水域中心的治镜阁面积共有0.6公顷,岛上原有一组形制很特殊的圆形城堡建筑群,据史书记载,城堡共有内外两重城门,各设四门,内城之上建二城楼阁,登临楼阁之上,可以隔水四面环眺丰富优美的景观,可惜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昆明湖的景观设计,体现了丰厚的文化内涵。秦汉时期的帝王为了乞求长生不老而在湖中造大池、筑三岛以象征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此后,“一池三山”便成为历代皇家园林造景的一种主要模式,一直延续到清代,昆明湖中的三座岛屿的设置便是这种神仙境界的典型象征,也是这一古老造园传统在当今的经典事例了;而且,南湖岛、治镜阁、凤凰墩上原有建筑分别取意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和无锡的黄埠墩,加上仿苏堤而建的西堤和取意岳阳楼的景明楼,又可以使人联想到长江、太湖和洞庭湖,而了解这些名胜的文化历史的人必然进一步联想到《黄鹤楼诗》、《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千古绝唱的文学作品。
当年的乾隆皇帝对昆明湖的景色极为赞赏,曾写下“燕山何处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的诗句,相信这种设计立意纵贯古今、选景取才遍及天下的园林艺术杰作,可以给您带来广阔的审美空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