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冯志亮解析丁氏原始图腾与历史迁移
丁
丁姓是中国第四十八位姓氏,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当今丁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3%,总人口大约有576万。
得姓始祖丁公伋(汲),姜姓,姜太公之子。上古时期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之滨,遂以姜为姓。姜姓后裔经夏、商两代,至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其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其子吕伋,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亦为周康王顾命大臣,逝后谥号为齐丁公,其子孙有以谥号为氏,称为丁氏,并尊丁公伋为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说文》说:丁,本义为夏天的万物都很壮实,其时形体壮大且结子实。象形字,像植物挺然成立之状。后来借丁为天干第四位,按照五行学说,丁位南方,南方属夏,也是丁本义的引申。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为圆实点或圆圈,像钉子的俯视形,而篆体乃钉的侧视形。最早的丁人以此为氏族原始图腾,以丁名氏族和族徽,丁人长期居住的地方称丁,建成的城堡称丁邑,进而发展成国家,最终形成姓氏。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丁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支:古丁国、姜姓、子姓。
第一支源自古丁国。《郡国志》载:“商时丁侯叛,武丁讨之”。古丁国在3200多年前的商朝中期已经存在。但不知其世系和姓属,直到商末,周武王灭商时丁侯国还存在,丁侯国大概在河南,不久为周武王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古丁国的丁氏历史至少有3100年。
第二支出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子姜伋的谥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记载,丁氏源出姜太公之子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周武王姬发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的儿子姜伋,在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时为周王朝重臣,又是后来周康王姬钊的顾命大臣,对周王朝有辅佐大勋。姜伋逝世后,周王室敕封其谥号为“丁公伋”,其后裔子孙中便以其谥号为姓氏者,称丁氏,史称丁氏正宗。
第三支源于子姓,出自周朝对商朝遗民微子启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字号为氏。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之间一带地区),建立了宋国,世人称其为宋丁公。在宋丁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字号为姓氏者,称丁氏,世代相传至今。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丁姓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群体,除了以上两支正统的起源外,还有其他姓的改姓。明朝以后进人中原的西域人,因多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无姓,译名中间多带有丁字,其后代子孙汉化人汉族,多以丁为姓,这部分丁姓是组成丁姓汉族的重要成分。改姓中最重要的事件是三国东吴孙权的族人定武中郎将孙匡的改姓。在抵御曹操的军事行动中,孙匡因犯军纪,烧损茅芒,致乏军用”,孙权命其族别为丁姓,从此以后江东地区多了一支丁姓。丁姓同姓不同源的现象表明,同姓男女并非绝对不可通婚,而不同姓的也不一定宜于联姻。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丁姓活动的地区主要是在山东,从此地向四周播迁,大凡丁姓寻祖,都要追到山东的济阳。秦汉时期,丁姓发展很快,在河南、江苏、河北、陕西、广西、湖北等地已有丁姓移人。三国以后,丁姓在江浙皖赣地区繁衍迅猛,唐朝初期丁姓移居福建,宋元明期间已经繁衍到广东等地。清朝初期丁姓始人台湾。
宋朝时期,丁姓大约有2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7%,排在第五十八位。主要分布于湖南、江苏、河南,大约占丁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浙江、河北、江西,集中了丁姓总人口的25%湖南为丁姓第一大省,约占丁姓总人口的25.8%全国形成了南部湖南、东南苏浙、北方豫冀三大块丁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丁姓大约有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3%,为明朝第五十八大姓。宋元明600余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丁姓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江苏,这三省丁姓大约占丁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山东、安徽、湖南,这三省集中了丁姓总人口的23%浙江为丁姓第一大省,约占丁姓总人口的20%,全国的丁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浙赣苏为中心的丁姓人口聚集区,丁姓中心在东南部基本形成。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丁姓人口已达到576万,为全国第四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3%。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丁姓人口由40万增加到576万,增长14倍之多,丁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等同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余年,丁姓人口的发展呈在「形。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南、安徽、山东,这四省的丁姓人口大约占丁姓总人口的41.8%;其次分布于湖北、浙江、湖南、江西、四川、河北、辽宁,这七省又集中了丁姓总人口的28.9%。江苏省的丁姓人口占丁姓总人口的12.7%,为当今丁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丁姓分布状况。在600余年间,丁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相比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北、华中的回迁十分强劲,已经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堂号
丁姓的郡望主要有济阳、济阴、陈郡,谯国,扶风、西河,洛阳等。
丁姓除了有与郡望同名的堂号外,著名的堂号还有驯鹿。“驯鹿”堂号出自东汉丁茂。丁茂小时丧父,家中很穷,他对母亲很孝顺。母亲死后,他背土筑坟,又栽了松柏在墓旁。其孝行感化了山上的白鹿,白鹿来到墓旁与他一起护墓,为此,太守推举他为孝廉,丁茂婉拒不受。
2、宗祠楹联
飞凫驯伏;化鹤归来。
留仙女塔;入室宦祠。
梦松应兆;刻木事亲。
麟分帝里;凫宿家池。
刻木孝亲绵世泽;梦松应兆振家声。
3、族规家训
正伦次,均恩义,笃父子。
厚兄弟,别夫妇,和妯娌。
正士风,谨官箴,严父范。
理男教,厚宗族,睦邻里。
重道义,正心术,扶公伦。
忘私怨,勤生理,禁非为。
处饶裕,处躬约,谨保守。
守安分,崇俭约,守廉节。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丁姓历代名人181名,占总名人数的0.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七位。丁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并列排在第七十四位;丁姓的著丁氏名人丁汝昌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6%,并列排在第四十七位;丁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56%,并列排在第三十九位。
历代丁姓重要人物:东汉南郡太守丁遵,经学家丁恭;三国东吴名将丁奉;西晋医家丁义;北宋宰相丁谓,藏书家丁凯,文字训诂学家丁度;明朝画家丁云鹏,隆庆进士丁元复;清朝文学家丁耀亢,篆刻家丁敬,四川总督丁宝桢,江苏巡抚丁日昌,藏书家丁丙,地理学家丁谦,地质学家丁文江,海军提督丁汝昌;民国医家丁甘仁,篆刻家兼鉴别家丁辅之,学者丁福保,国民党常委丁惟汾。
八、寻根探源与宗族名胜
游线一:山东省淄博市(发源地)——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丁村)——山东省龙口市(丁百万庄园)
(一)山东省淄博市丁姓发源地——齐国
淄博市临淄区曾是齐国的故都,丁氏始祖齐丁公吕汲是齐国开国之君姜太公的儿子,他继承了父亲的王位成为齐国的第二代国君。齐国在临淄立国达800年之久,这里至今仍留有古国的遗迹。前来寻根的丁氏后人。可以到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内重温故国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齐景公墓地的600多匹殉马,与秦马俑相比,古韵有过之而无不及。齐国故城的城墙位于临淄区辛店镇北,历经千余年的风吹雨打,残垣断墙之间还能想像出古国当年的繁盛。古城布局合理的排水道口,则充分显示了齐国古人非凡的聪明才智。春秋时期的齐国君主和大贵族墓地在齐故城东北部。姜太公旅游中心还有姜太公衣冠家。姜太公祠等景点。
乘车参考:在淄博市内乘旅游专车。26路或28路公交车15分钟即到齐国故城遗址,车票2元,也可在火车站乘面的前往,车费10元左右。门票:殉马坑10元、排水道口5元、博物馆30元、古车博物馆25元。特产:犀樽(以黑陶为原料)。顺道游:博山有众多独具特色的风景,如鲁山风景区、孝妇河壁画公园、白石洞景区。
(二)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丁村——丁氏古村
丁村坐落在襄汾县城关镇南5公里处,因居民均为丁姓而得名。丁村民宅,最早的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历时近400年。成为北方汉民族四合院建筑的典型,是全国惟一的国家级民宅文物。村中心的明代建筑观音堂是群落的核心。丁字小街构成经纬,横径曲巷,院院相通,连接巧妙。北院以明代建筑为主,另外几组院落均是清朝各时期的建筑。
丁氏家族为了维系家族的统治,立下“调角分房法”:即后人继承和分配房产时,只能占用。不能拆除。盖筑新房时也决不可拆毁老屋。族人始终对老屋严加保护,再加上丁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少有兵灾匪祸,所以历代民宅都保存完好。今天,纵横交错、层次分明的丁村古建筑群,在建筑风格上有非常明显的时代差异,完整地记载了丁氏在这里400年的繁衍生息和系脉分支。注重装饰是丁村古民居的突出特点。屋内屋外内容丰富的精美雕刻,无不巧夺天工,古老的村庄规模宏大,意韵深远。现在部分民居已辟为丁村民俗博物馆,氛氛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乘车参考:由大原布乘依维柯汽车3小时至灵石。车票32元。转乘到襄汾县的汽车,行程1小时,车票20元左右。门票:20元。住宿:可住襄汾县城招待所,费用很低。如在农家旅馆吃住50元/天。美食:烧麦、元宵、羊杂烩、油炸傲子、猪血洛肠等。在路边的小吃摊上就可以尝到,价格相当便宜。顺道游:襄汾县境内的丁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附近的吉县的壶口瀑布、蒲县的东岳庙、隰【音同“习”】县小西天、洪洞县的广胜寺、古大槐树、明代监狱(苏三监狱),都是非常好的旅游景点。
(三)山车省龙口市丁百万庄园
清代的山东首富“丁百万”家族,世代以经营当铺为业。当时,丁家的当铺遍及全国11个省市,家产最丰厚时,相当干清政府两年的财政收人。丁家虽是商人出身,却世代重学兴教,族中仅五品官衔以上的子弟就有149人。因一直热衷于公益善举。凡事踊跃捐助。所以丁家虽家财惹眼。却没有招致太多的嫉恨。反而是誊满清史。直到太平天国时期才因战祸而逐渐衰败。丁百万庄园始建于清雍正初年,直至道光年间才完全建成。当年,丁家庄园几乎覆盖了大半个龙口,现在仅乘9下“西悦来”的部分宅第,集京城府第的豪华大气和胶东民居的古朴实用于一身。
乘车参考:在黄城车站南行阳分钟即可到达。门票:25元。
游线二:福建省晋江市(丁氏宗祠)
晋江市陈埭[音同“代”]镇的丁氏宗祠,是福建省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回族祖庙。陈棣丁氏是来华经商的阿拉伯穆斯林的后裔。
元末明初,陈埭丁氏的三世祖丁夔由泉州移居于此后,与汉族杂居通婚,繁衍生息。迄今留居陈埭的丁氏回民有1.7万人,还有近2万人散居于全国。其族谱记载了陈埭丁氏自一世祖丁谨迁居泉州之后的发展情况。丁氏宗祠建干明永乐年间,至今保留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和祭祀仪式。它坐北朝南,从空中看去,呈'回字形,共800多平方米,祠堂正门及两侧有很多木雕石雕,上有阿拉伯文字和人物山水鸟画。是回汉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现被辟为“陈棣回族史陈列馆。
乘车参考:在泉州市火车站乘公交车到泉州市新汽车站,车票2元,在泉州新汽丰站乘中巴到陈埭,车程30分钟,车费5元再搭摩托车到岸兜村即可,丰费3元。美食:安海土笋冻。顺道游:晋江市倚山临海风光秀丽历史悠久,人才荟萃素有“泉南佛国”、“海滨邹鲁”之美誉。境内名胜星罗棋布,古圣先贤们创造的文化遗存。至今仍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如安平桥是中古时代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构平桥,有世界上惟一保存得最完整的摩尼教遗址草庵和全国准一的深沪海底古森林遗址。
作者: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河北秦皇岛人,佛教信徒。被誉为IT培训师、网络分析师、网络策划人、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品牌通创始人。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蓝海观点的提出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成为我国网民对网络真正了解的一个标志,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0年春,冯志亮毅然摘下互联网行业带给他的诸多光环,正式皈依佛家净土宗,并成功完成行业转型,开启了人生另一个崭新的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播。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涉猎广泛,书法造诣深厚,并热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曾编写《百家姓寻根手册》三百余部,《姓氏填谱手册》两百余部,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