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爹还是拼脑?975万的考生究竟如何产生这40名高考状元?

随着高考成绩陆续放榜以及分数线公布,

高考话题再次又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对象。

这分数一出,高考状元也成为了舆论话题中心。

一提及“状元”二字,

我们几乎都会被认为是“智力超群”的人,

尽管教育局多次强调禁止高考状元炒作,

但各省的高考状元一现,还是成为众多人做追捧的偶像。

昨日小康医生在写道一篇关于《 40名高考状元告知一个残酷事实:这“寒门”真得难出“贵子”吗?》文章,不少网友都质疑这样家庭在现实生活又有多少呢?在面对这些高考状元以及背后家庭背景时,我们总会质疑这些高考状元真的是智力超人吗?

6.7
40名高考状元:究竟是拼“智力”还是拼“家庭”?

从生理方面而言,这些高考状元与普通家庭的孩子在智力发展等方面并没有质的差别,就正如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在采访揭露一个现实: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家里又好又厉害的。

用他自己的话说:“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家长也是知识分子,生活在大城市,在教育资源上也享受好条件。是很多外地、农村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所以我在学习上就能有更多的捷径!”

这种捷径,并不仅仅是学习,其实还包括很多其他条件,

例如家庭环境、物质基础、父母文化程度、兴趣培养、见多识广以及课外发展等方面。

也许这句话,会让很多“寒门”家庭表示抗议,

这种“贵子出寒门”的潜规则,着实不公平。

然而,我们是否有想过一点:

从人类社会的建立,就不存在绝对的公平,

也正因这种“不公平”在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6.7
能够考上211、985,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父母

曾经有统计调查去年60余位的高考状元以及家庭,在这些家庭中,不少父母都在孩子学习环境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家庭教育方式,都有惊人相似之处:

第一,思考比学习更加热衷

享受学习才是最高境界,因此理科状元往往会热衷逻辑与推理,而文科状元们都爱好阅读,善于表达。

这种善于思考、渴望知识的习惯则来源于父母在幼时的启发。例如一位状元的母亲,从小就尽可能带孩子去体验,让孩子“有感而发”,而不是胡编乱造。

第二,学霸离不开爱的滋养

实际上,父母的宽松。信任,能够让孩子在学习中更加自主,而孩子成绩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内心冲突中消耗殆尽。

第三,深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

孩子在耳濡目染之间,感受到父母对知识的尊重,他们的行动深刻展示了什么叫做“活到老,学到老。”

第四,因材施教,挖掘孩子的闪光点

在采访中,偶尔批判性教育方式让他们在得到赞扬时不会骄傲自满,保持谦卑有礼,自我反省和提高。

第五,保持阅读环境

这些状元中家庭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在成长环境中都有保持阅读的习惯。一位理科状元就说自己父母由于都是知识分子,因此在晚饭后大家都会各自拿着自己喜欢的书坐在一起看,对他们而言,读书就跟吃饭呼吸一样,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6.7
真正的教育,拼的其实是父母的见识、观念以及学习习惯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就曾经说过:

教育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

一个灵魂去召唤另一个灵魂。

因此,我们总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好,自己家孩子怎么不争气。

但有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别人家的父母呢?

为人父母,不应该是拿着鞭子在后面驱赶着孩子向前,

而是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跑在孩子面前或陪同着孩子共同进步。

每个孩子都会有独当一面的时候,

但在人生最需要引导的那段时间里,

父母始终需要秉持着烛光,

去用自己的行动去为他引路。

若自己只有眼前的苟且,

你又怎么能够期盼这孩子有诗和远方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