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 | 崔子范:我画我所见

有人说我的作品有些现代派,我说我是后现代派,因为我是讲传统的。

由于我的作品看起来不那么讲究技巧,有些人便认为我漫不经心。我很久以前便掌握了绘画技巧,但是我不愿意卖弄技巧,也不把外表的像不像放在首位。我关心的是我个人的感知。我认为技巧应当自然体现在绘画中,而不能占支配地位。

可是很少有人能发现并体会到一幅画中所表达的其它特点。例如直觉、自然和淳朴敦厚。即使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来构思一幅作品,我的心血在画面上并不能一眼看出来。毕竟,那些认为我的作品有点漫不经心的人要比其他人更能理解我的作品。

有些人过了一生,世界观还是糊涂的。但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决定他一生之路怎么走的关键。我到了延安之后,人生观,世界观才真正得到解决,这使我受益一辈子。

创作要靠生活,靠积累,没有生活就没有了创作。我在农村生活了多少年,积累的东西用完了就再下去,再到生活中去,积累素材再创作。所以我每年都要拿半年以上的时间,到农村去观察、体验、收集素材。我现在差不多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去看书,不光看美术方面的,其他艺术方面的也要看。

学习也要有策略,有阶段性。一个时期一个时期的,不能以数量看水平。我1982年以前画宾馆画,1982年以后去胶东写生。在宾馆作画多是重复,深入胶东写生以后,又有了新的内容。我避开闹市,躲开杂务,在乡下静思已逝去的岁月,力求探索继续前进的道路。

北京虽美,小院虽美,总比不上家乡的景色美。对一个搞艺术的人来说,乡野的景观,比北京更壮阔。

回到老家,能产生种种艺术联想,农村乡情、乡土味浓,民间艺术丰富,无论是人是物都熟悉,常常更能诱发我的灵感,产生创作冲动,同时,也便于观察一年四季景观的变化,比如,我头一年画了荷花,第二年再画,年年观察荷塘的变化,年年画荷塘,头—年不足的第二年就可以补上,一样东西只有多画几回才能画好。对自然景物我喜欢一年四季连着观察,这样才能发现她们的微妙变化。比如卢苇,春天刚钻出水面,生命力旺盛;夏天绿油油一片,景色壮观;秋天黄灿灿、硬挺挺,像一把把刺向苍穹的利剑。芦苇荡里有芦雁、野鸭等生灵,它们的生活习性也随着季节的转换而发生变化。农村的环境和气氛,使我比在北京城里能画出有民间味、有乡土味、有生活味的画来。

杏花画不好就类同于梅花,为了画好杏花,拿着速写本,到杏树林里去了不知多少次,我把观察的心得记下来,“杏花枝头春意闹”。冬天,我也没少去梅林中观察,我发现只要把这个“闹”味画出来,才能把杏花与梅花区别开来。

群众的审美情趣,也需要提高,作为艺术家,有责任去引导他们,提高他们。

有些画是画给“小学生”看的,有些画是画给“中学生”看的,有些面是画给“大学生”看的,我的有些画是画给研究生们看的。画给研究生看的画,不能要求大、中、小学生都看懂。群众的文化艺术水平不同,当然欣赏画的水平也不一样,我画的题材,与前人相比,也没有多少新鲜的,但我画的花鸟又与前人不同,我的每一幅面都不冷,都流动着我的爱恋,我的情感,但这种爱和情,只有回到我的故乡,才更浓烈,更真切。

艺林巧匠多,山外青山楼外楼,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的作品,如被美术界和人民群众喜爱,我就心满意足了,何需金榜提名,衣锦还乡……

我画我所常见的最普通的花鸟和山水,这也是人们常看到的最能启发人们精神情愫的景物。我们应该用艺术目的感受和理解去创造高于这些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给人们带来高层次的艺术美的享受。

崔子范 《顽石水仙》 纸本设色 50×75cm 2008年

崔子范 《山乡秋收忙》 纸本设色 69×46cm 2009年

崔子范 晨迟一挥

崔子范 《秋意》 纸本设色 69×46cm 1992年

崔子范 《双喜》 纸本设色 69×136cm 1981年

崔子范 《双喜》 纸本设色 69×136cm 1981年

崔子范 《北国初春》 纸本设色 69×46cm 2007年

崔子范 《有余》 纸本设色 69×46cm 1995年

崔子范 《雨过燕来》 纸本设色 69×46cm 2007年

崔子范 《顽石水仙》 纸本设色 50×75cm 2008年

崔子范 《山乡秋收忙》 纸本设色 69×46cm 2009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