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女孩连续四年获全国大奖,出版自己的诗集:被古诗文富养的孩子太有才了!

这个月,小古文君得知:连续在四届“小学生小古文读写大赛”中获奖的吕端伊小朋友,即将出版自己的童诗集——《鲸鱼带我回家》,真是可喜可贺!

/// 端伊即将出版的童诗集《鲸鱼带我回家》,本周六将参加由浙江省青少年作协组织的新书发布会!

端伊和“小古文”结缘很早。从小爱阅读、爱写作、爱画画,更爱古诗文的她,曾连续四届在“小学生小古文读写大赛”中获奖,而且都是特、一等奖!瞧,这是她在第六届比赛中的获奖作品,文字幽默雅致

鸟  语(节选)

某日午后课作文,师生伏案疾书,如纸上行兵沙沙作响,忽闻鸟鸣。师皱眉:“何人?” 生停笔凝息,齐声答曰:“乃窗外鸟语也。”师抬首莞尔,生亦晏晏。良久,又闻鸟语,声不类前者,且一高一低互为应和,生有掩口而笑,亦有挤眉弄眼者。余恰忘字苦思之际,同桌以臂触碰,声类蚊蝇:“大戏开锣。”

鸟语者乃余同窗,一前一后分坐两端,平时喜谑最是调皮。师亦有所察,起座步于室中:“尝闻《诗经》之雎鸠作关关,雌雄相和,二男,何作关关之声?莫非其间有隐?”生嗤笑、抚掌、拍股,无一不乐。鸟语者面红耳赤,前者后顾,后者前瞻,相对喃喃:“非关关雎鸠,此梧桐母子喂食之语者也。”满室哄然,笑不可止,乃至涕零者亦有之,余同桌即如此。

孩子在课上学鸟叫被老师发现,本是常见的事,在端伊笔下却带着少年独有的乐趣,还有浓浓的文化味道。既能写奇妙童诗,又写得一手好古文,是怎样的学习,让端伊有了这样的才华?

端伊的妈妈——吕静慧女士给小古文君讲述了她们如何生活、如何写作的经验和方法,不仅非常值得大家借鉴,光听一听就很美好!

-01-

创作,是生活的记录

# 夏日丝瓜

今日大暑,暴雨如注,午半雨止,风吹云散,戏于瓜架。

丝瓜形长,叶如扇子,藤如绳子,花开色黄,伸手可摘。烹而食之,为最佳美食也。

这是端伊写的第一篇小古文,写于2015年暑假,还是妈妈无意间从一个旧手机里翻到的。文中的丝瓜在她的单位,那天,她带着端伊细细观察:丝瓜是什么样的,叶子是什么样的,藤是什么样的……那时,端伊正好开始接触朱文君老师编写的《小学生小古文100课》,印象很深,竟自发地写起了小古文。仔细看看,还有小古文《雨》的痕迹: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就这样,端伊通过“仿写”,开启了小古文创作之旅。或者说,正是因为她大量地阅读了小古文,包括更早之前妈妈引导她读的其他古诗文,这些积累让她而然而然地想用文言表达。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第二年7月,端伊跟妈妈到丽水采风,玩得特别开心,还遇到一只大青虫。彼时电视剧《花千骨》热播,她给虫子取名为“糖宝”,吃饭带着它,睡觉带着它,甚至连跳舞也带着它。

端伊妈妈便悄悄在旁边“偷拍”起来。同样热爱写作的她,深谙素材积累之道:“日后她看照片的时候,会回忆起这个场景,这就会成为她写作的素材。”

果然,端伊第一次参加“小古文读写大赛”的时候就用上了,她把这次采风写成了一篇小古文,在大赛中获得特等奖:

#处州采风记

(第三届小学生小古文读写大赛低年级组特等奖作品)

季夏之末,溽暑蒸人,如洪炉铸剑。酷暑难耐,余随母及其友人往处州箬寮采风。森林原始,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青树翠蔓,芳草葳蕤。清泉万派,流水潺潺。人行山中,清风徐来,沁人心脾,怡然而醉。

忽见一潭,有巨石卧于水中,水尤清洌,鱼虾戏于其间,历历可数。众人喜不自胜,母荫凉处枕卧于石,余跣足捉鱼,奈何俶而远逝,唯得虾数只。日暮,悻然而返,他日必再访也。

小古文《夏》、郦道元《三峡》、柳宗元《小石潭记》……你还能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端伊的阅读痕迹。古文中文雅的语汇迅速被孩子吸收,成为了自己作文的养分。

“所以我始终觉得,还是要看书看得多,然后你要真的去用心感受生活,把生活中有趣的东西都记录下来。”端伊妈妈告诉小古文君,她们的家里看不到电视机,都是被书本淹没的。

发现了吗?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周围的人在做什么,孩子往往就会模仿什么。端伊还喜欢插花、泡茶和香道,都是在耳濡目染中学会的:插花是跟妈妈的一个朋友学的,喝茶是因为家里有泡茶点香待客的习惯。有了这些活生生的体验,孩子的作品自然也有了血肉。所以说,创作,是生活的记录。

诗人惠特曼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我们的文化和经典不在生命最初给到孩子,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02-

陪伴,请孩子做你的“老师”

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里支个小黑板,放上一排小玩偶,然后像模像样地做起小老师。

端伊收的第一个“学生”是自己的外婆。

那天,隔壁邻居家的蜡梅开了,香飘十里,端伊折了一支插进家里的花瓶,顿时来了兴致,读起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读着读着,还觉得不过瘾,“外婆,我来教你读诗吧!”

“我妈妈真的乖乖坐下来,非常配合地学。我就发现,原来亲子共读不仅可以是纯粹看书,也可以是孩子跟大人间这样的“反串”互动,这种形式会大大激发孩子的创作欲!”端伊妈妈兴奋地传授经验:“因为端伊觉得自己是老师嘛,我就跟她说:既然你是老师,又这么懂诗,你能不能自已进行创作呢?

最后,端伊真的写了一首诗:

这首诗写了摘梅花的路上偶遇大狗的小插曲,把惊慌失措的样子写得很有画面感。品一品,还挺押韵的!现在,端伊已经会写真正的格律诗了。看来这一次“收徒”,意义很大呀!

-03-

图文并茂,记录生活有意思

很多孩子在写作时会遇到“无话可写”的难题。明明玩得很高兴,怎么回来睡了一觉就忘光了?对此,端伊妈妈推荐用画画、拍照和小古文来记录灵感,而且要养成习惯。

图画和图片记录的优势在于,它们记下的不仅是那件事,还能记录下当时的场景和心情。现在有了手机,拍照就更方便了。一张张照片不仅是孩子的成长手册,也能帮孩子在写作中回忆当时的环境、地点、事情,尤其是在细节描写上,能派上大用场

不过,在这里画画只是一种记录方式,目的倒不是把孩子培养成画家。“谨慎给孩子报画画培训班吧。端伊一开始画得也丑丑的,画得多就好看了。而且这样子画出来的画很有灵气,是孩子真实的表达。”

那么,推荐用诗歌和小古文来记录又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这样字数少,孩子觉得简单啊!你瞧,这是端伊写自己教外婆读《论语》的记录(没错,继续当小老师):

#是夜,与外婆读《论语》。吾教学而篇第一章,八佾篇第十三、十四章。蟋蟀闻,出而听之。

还有一篇,讲她打篮球时,捉到了一只蟋蟀,也很简短:

#吾与友打球。发现一蟋蟀,欲捕之。携归置炉,忽闻其鸣叫,大喜,急归告母。

短短几十个字,两三句话,就把一件事情说明白了。这要用白话文写,就是个普通的“造句”,但用小古文写来,让人觉得整件事情都发生得非常美好,非常有意境。

而且,孩子乐意用小古文来写。“她玩得正高兴,或者玩累了,正想洗澡,你却让她做记录,还写长篇大论,换谁都不愿意。写几句小古文,倒还可以。”正是因为积累了这两篇素材,端伊第二次参加小学生小古文读写大赛时,作品又获得了中年级组特等奖:

# 夜读《论语》

丁酉深秋,饭毕,与外祖母阳台闲坐,居处远吞山光,平挹江柳。是时,四无人声,声在丛中。吾沏茶与外祖母对饮,笑谈晏晏,茶清甘而香,回味无穷。更定矣,月色入户,壶中茶竭,吾取《论语》诵之,外祖母听而欲学。吾欣然教也,稚者一句,长者一句,书声满堂。

外祖母聪颖好学,顷刻便学一章。“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汝三者皆到,记之甚捷,当嘉奖!”吾洗盏更茶,为外祖母泡白茶一壶,且饮且读,乐在其中。忽闻虫声唧唧,讶然四顾,辄见一蟋蟀伏于桌旁,鸣声不断。噫!莫非书声迷人更迷虫,吾请蟋蟀入瓮,共读《论语》。

“你看,素材积累下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用上啦!记录时,孩子可能会有一点儿不情愿,但是我相信她到今天再回头看自己画的画,自己写的文字,肯定会觉得,当时这么做是对的。”端伊妈妈说。

是啊!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就是上班下班,上学放学,做作业做家务。然而,也总会有一些不经意的感动,一些令人回味的片段,如果能够记录下来,我们就可以不断地去回味,时刻让美好重现。

听完端伊四年的小古文创作成长故事,大家有没有启发呢?小古文君最大的感触是,端伊总是勇于尝试,坚持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坚持书写真实的生活。

来吧,你也带着孩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