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秘柏家坪那些陈年往事……

柏家坪历史悠久,有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它像一颗颗珍珠,将它串接起来,就是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把这串项链擦拭干净后,你会为自己是柏家坪人而感到骄傲!

柏家坪,古称舂陵。据《辞海》载录,舂陵乃秦始皇时期永州境内与零陵并列的两个古县名之一,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图标示,公元前168年即有舂陵县。清代宗绩辰《舂陵碑记》引《汉书》载:“长沙王发第十三子买,封于舂陵乡,属长沙郡,后属零陵郡之泠道。”又据《水经注》载:“汉长沙定王分以为县,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封王中子买为舂陵侯。”古城池遗址就在柏家坪镇柏家村。刘买之孙刘仁孝侯携侯国往北迁徙及今湖北枣阳,仍称舂陵国。刘买第五代孙刘秀,在西汉覆灭、王莽篡位之后,纠集八千舂陵子弟,组建“舂陵军”夺回政权、恢复汉室,建立东汉,史称“光武中兴”。所以,舂陵又称“光武发祥之地”。

柏家坪村原名百家坪市,因十名九姓的人聚集在此形成宁远明清时期最大的农村圩市而得名。宋朝时期,柏姓人迁居舂陵庙附近,慢慢定居下来。明朝中期,建文帝隐居宁远北路梅母堂去世后,为感恩建文帝慈善,北路百姓自发辞筹集资金,在舂陵庙附近建起了“三伯公祠”,以对建文帝进行祭祀。

为什会把纪念建文帝的祠堂称为“三伯公祠”呢?原来,是因为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失败后,当了和尚,属宁远佛门始祖,而佛门又称“三门”或“山门”:即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象征“三解脱门”,所以大观堡也就只有三扇门。宁远北路的“伯公”就有“始祖”的含义,由于建文帝是宁远境内小乘佛教的开派始祖,所以称他为“三伯公”。

三伯公祠建好后,附近百姓农闲时节都纷纷来这里举办庆三伯公、庆地主、庆坊市爷爷等民间活动。这些活动就相当于庙会,聚集的人很多,所以,就有人发现了商机,把自家节余的商品挑到三伯公祠前摆起了地摊,互通有无。加上附近有舂陵庙,又是通零陵、祁阳、道县的交通要道,商贾云集。慢慢就有之富商或手工业者在三公祠为中心,在此买地建铺面,柏家坪闹子的雏形就形成了。

到了明朝万历四年(1576)柏家坪市子颇具规模,明政府就正式发布公告,这里天天圩。到清朝乾隆年间,柏家坪闹子仅商铺就达二多余间。翻开《宁远县志·卷第一·疆域》,其上载柏家坪有:岳洪庙、舂陵庙、三公祠、玉树亭、八角楼、济善亭、舂陵故城、舂陵侯墓、太平洋岩、泰和亭、水口庵、回龙庵。

道光八年(1828)《永州府习》中的柏家坪图,上书,铺二百余间。

那座三伯公祠就解放后的柏家坪区政府所在地,区政府迁起后改为银行,银行迁走后,就改为柏家坪老电影院,老电影院迁新址后,成为柏家坪村的礼堂。你现在都会发现,柏家坪的老街,元、亨、利、贞及四节街都是以老电影院为中心,向南北两边发展开来的。从元字街到四节街,南北长足有三里多路,在整个宁远县都是最长的古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