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的故事-豨莶草(标准中药)- 风湿良药
湘西天尊山道人关注
0.9572018.08.29 07:03:43字数 3,171阅读 3,688
豨莶草的故事
image.png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残暴无道,导致各地叛军、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大批百姓举家南迁,由于一路上粮食被部队征收,大部分难民都食不果腹。
逃到江南的难民,由于水土不服,加之南方气候潮湿,大部分难民都出现了四肢关节疼痛等症状。处于战乱时期的人们,由于缺医少药,而且缺少粮食,因此大部分难民即使逃到了南方,能够活下来的也只有一小部分。这活下来的难民也大都患有四肢关节疼痛等病。
在逃难的人群中有一对孤苦伶仃的母子俩。母亲由于四肢关节疼痛,已经不能行走多日了,且又长期吃不饱,已经是奄奄一息。瘦小的儿子,看着奄奄一息的母亲,悲愤不已。他决定让母亲在离世之前吃上一顿好的,于是就独自一人去村里讨饭。由于粮食已经被军队征收了,他在村子里转了整整一上午都没有讨到一粒粮食。正当他失望之时,无意中看到有一头小猪在啃食路边一株长着黄白色小花的野草。看到这一幕,他想,既然猪能吃这种草,那么人也肯定能吃。于是他摘了一株尝了一下,除了感觉有点苦,味道也不是特别难吃。于是,他便采了很多野草回去,用水煮了给母亲吃。
母亲吃完野草后,四肢疼痛的症状竟然渐渐地好转了,这让母子俩惊喜万分。于是他们便把这种草能治疗四肢疼痛的作用告知了其他难民,其他难民纷纷按照他们说的去找这种野草吃,吃后不仅能填肚子,还治好了他们四肢关节疼痛等毛病。
由于这种草原本是猪吃的,所以他们都把这种草叫做肥猪草。这肥猪草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豨莶草,具有祛风湿,利关节,解毒的功效,用来治疗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风疹湿疮等病。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配方
①治风、寒、湿三气着而成痹,以致血脉凝涩,肢体麻木,腰膝酸痛,二便燥结,无论痛风,痛痹,湿痰,风热,宜于久服,预防中风痿痹之病:豨莶草不拘多寡,去梗取叶,晒干,陈酒拌透,蒸过晒干,再拌再蒸,如法九次。晒燥,为细末,贮听用,蜜丸,早空心温酒吞服四、五钱。(《活人方汇编》豨莶散)
②治感受风湿,或嗜饮冒风,内湿外邪,传于四肢脉络,壅塞不舒,以致两足软酸疼痛,不能步履,或两手牵绊,不能仰举,凡辛劳之人,常患此症,状似风瘫:地梧桐(花、叶、梗、子俱可,切碎晒干,炒,磨末子)一斤,豨莶草(炒,磨末子)八两。上二味,和匀,炼蜜丸,如桐子大。早晚以白滚汤送下四钱,或单用臭梧桐二两,煎汤饮,以酒过之,连服十剂,其痛即瘥,或煎汤洗手足亦可。忌食猪肝、羊血、番茄等物。(《养生经验合集》豨桐丸)
③治疠风脚弱:豨莶草(五月取赤茎者,阴干,以净叶蜜酒九蒸九晒)一斤,当归、芍药、热地各一两,川乌(黑豆制净)六钱,羌活、防风各一两。为末,蜜丸。每服二钱,空心温酒下。(《张氏医通》豨莶丸)
④治中风口眼歪斜,手足不遂,语言蹇涩,口角流涎,筋骨挛强,腰脚无力等证:豨莶(酒蒸,晒九次)三斤,蕲蛇二条,人参、黄耆、枸杞子、川萆薢、於白术、当归身各八两,苍耳子、川芎、葳灵仙、半夏曲各四两(以上诸药,但用酒拌炒),沉香二两(不见火)。共十三味,俱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送下。(《方脉正宗》)
⑤治疟疾:豨莶草(干品)一两。每天一剂,两次煎服,连服三天。(《全展选编·传染病》)
⑥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黄花草五钱,山栀子一钱,铁锈钉二枚。按病情可加三叉枪(三叶鬼针草)适量。加水800毫升,煎成300毫升。每天一剂,两次煎服。(《全展选编·传染病》)
⑦治发背丁疮:豨莶草、五叶草(即五爪龙)、野红花(即小蓟)、大蒜等分。擂烂,入热酒一碗,绞汁服,得汗效。(《乾坤生意秘韫》)
⑧治痈疽肿毒,一切恶疮:豨莶草(端午采者)一两,乳香一两,白矾(烧)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毒重者连进三服,得汗妙。(《乾坤生意秘韫》)
⑨治蜘蛛咬伤及狗咬、其它虫咬:豨莶草,捣烂敷患处。(《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⑩治风气行于肠胃泄泻:火枚草,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世医得效方》火坎丸)
⑾治翻胃及脾间诸疾,腹痛泄泻:皱面地葱花(即火枚草花),不以多少,焙干,为细末,蜜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不拘时候。(《百一选方》)
⑿治肠风下血:豨莶叶,酒蒸为末,炼蜜丸。每服三钱,白汤下。(《方脉正宗》)
①治风湿顽痹,腰膝酸楚:豨莶根二至三两,同猪脚(七寸)一只,黄酒四两,酌加水煎,分二至三次服。(《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头风剧痛:豨莶根二至四两,合萱草、蒲公英、浙贝。水煎代茶频服。(《泉州本草,)
③治火烧伤、烫伤:鲜豨莶根酌量,洗净,捣细,调花生油或麻油,敷患处。(《泉州本草》)
④治狂犬咬伤:豨莶根和水煎当茶服。并取鲜叶茎适量,和红糖、冷饭,共捣烂敷患处。(《闽南民间草药》)
驱蛔虫:
㈠腺梗豨莶果实三至五钱,早晨饭后(吃半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㈡豨莶草果实三至五钱,槟榔三钱。煎浓汁,早晨饭后(最好吃半饱),一次服,连服二天。(江西《中草药学》)
///////////////////////////////////////////////////////////////////////////////////////////////////////////////////////////////////////////////////////////////////////////////////////////////
价廉效佳豨莶草
□ 李军 周海哲 陕西中医学院
豨莶草是价廉易行的祛风湿药,首载于唐代《新修本草》,谓其“味苦,寒,有小毒”,“主金疮,止痛,断血,生肉,除诸恶疮,消浮肿”。迄至宋代《本草图经》始首次记载其有“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者,亦能行大肠气”,“服之补虚,安五脏,生毛发,兼主风湿疮肌肉顽痹;妇人久冷,尤宜服用之”,已明显指出其具有祛风湿,补肝肾之功。明代《滇南本草》进一步明确指出其“治诸风,风湿症,内无六经形症,外见半身不遂,口眼?斜,痰气壅盛,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湿气流痰,瘫痪痿软,风湿痰火,赤白癜风,须眉脱落”。从其所列症状看,至少在明代已发现其具有治中风、通脉络的功效。
张学文临床应用豨莶草多年,对于前人言其“有小毒”却又有不同体会。它虽属苦寒之品,但药力比较平和,临床多用至每剂30克,亦未见有何毒副作用。豨莶草古人有生熟两种用法,生用则苦寒之性较强,主要用于痈肿疮毒,湿疹瘙痒,内服外洗皆可。若加黄酒蒸制,则苦寒之性降而温通之性加强,故可用于风湿痹证,代表方剂如豨莶丸、豨酮丸。但目前药房所供者,大多属生品,为加强治痹疗效,可让患者自己加黄酒蒸制为佳。《本草正义》说:“豨莶草生时气臭味涩,多服引吐,盖性本寒凉而气猛烈,长于走窜开泄……及其九次蜜酒蒸晒,和蜜为丸,则气味已驯,而通利机关,和调血脉,尤为纯粹。凡风寒湿热诸痹,多服均获其效,询是微贱药中之良品也。”真是对豨莶草作用的真知灼见之语。豨莶草临床主要用于以下病症。
高血压病
豨莶草之浸液已被证实有降压作用,对于高血压病人四肢麻木、腰膝无力者尤宜。张学文临床常将之与川牛膝、天麻、草决明、地龙、菊花、生龙骨、生牡蛎等同用,剂量一般用30克左右,似有较好的改善肢体麻木、头晕等症状的作用。由于其性苦寒,对有肝阳上亢夹肝热者也甚相宜。
中风
对豨莶草之用于中风,古人早有认识,临床体会主要用于风中经络之肢体麻木瘫痪、口眼?斜等属气虚血瘀型病人。常加入补阳还五汤中应用,配伍路路通、桂枝、水蛭等有较好作用。豨莶草因有祛血中风湿及解毒功用,似有活血畅通经络之作用,故缺血性中风用之甚当。朱良春认为“考之于古,验之于今,豨莶草有解毒活血之功,勿以平易而忽之”。
风湿痹痛
实验已证实:豨莶草与臭梧桐组成的豨桐丸对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抗炎作用,因此,临床可用于治疗四肢风湿痹痛,尤其兼腰膝冷痛者,常配伍威灵仙、秦艽、桑枝、桂枝、川芎、当归、乳香、没药等。对虚寒性风湿痹痛一定要用黄酒蒸制,以改变其苦寒之性,加强温通之力。(全文完)
////////////////////////////////////////////////////////////////////////////////////////////////////////////////////////////////////////////////////////////////////////////////////////////
蔡爷爷谈豨莶草
2016-10-19 蔡锦芳、邓朝晖 正安聚友会江西分会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指南针座 神山純一 - 轻音乐特选系列-悠悠四季
生用性寒,制用性温,
人生正如豨莶草,
一念心喜,一念心悲。
无论寒温,用对就是好药。
无论悲喜,都是成长的养料。
这是正安青培计划蔡爷爷本草师承班的第一课,朝晖师姐如第一缕阳光般来了个明亮的开场。豨签草生用治风湿热痹,制用治风湿冷痛,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用途。今天,蔡爷爷和朝晖师姐就带大家认识这味“肥猪草”。
嘉宾老师:蔡锦芳
蔡锦芳老师,江西九江人,中医世家,精研本草,擅长中医内科、疑难杂症和蛇虫咬伤。从医五十余年所用中草药全部自采,自制。长期免费收徒带徒上山采集辨认草药,临症应用。曾参与编写《九江地区中草药汇编》《庐山中草药》《江西植物志》等书作。
邓朝晖:
师父晚上好!各位师兄们晚上好!希望我这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能够为咱们蔡师师承班的学习之旅拉开大幕,也相信后面会越来越精彩,好戏重磅戏,都会在后面接连上演。
今晚我分享的这味草药叫“豨莶草”([xī xiān]),是菊科植物,豨莶属的植物,它有三个种:豨莶,腺梗豨莶与毛梗豨莶,药材名统称豨莶草。豨莶草始载《名医别录》(汉朝末年的一本书,已佚),这本书将它粗分在“下品”里面。我查了下《中国药典》、《全国中草药汇编》与《本草纲目》等,都有这种草药的记载,实际上它是较为常用的一种草药。
为什么我会想到分享这么一种草药?它不是我最早认识的植物,但却是认识后让我体悟最深的一种草药。深在哪里呢?就是首先看到它的时候,在图谱上最早看到它的时候,就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它很有特点,然后,真正见到它的时候,它也让你印象很深刻,“这个东西,我一定见过,它一定就是豨莶了”。见到之后,回来一查资料,它真的是豨莶,再网上查这个草药到底有什么作用,我记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善化湿热、除风痒,为湿热疮疡及皮肤风疹、湿毒瘙痒的要药”,这也是我认识此药之后最早的一个药性记忆。
个人使用体会:
今年七月适逢湿热之季,大腿突起疹子,初时几粒,第二天痒时手一抓,即成一片红疹,又痒又痛。用炉甘石洗剂效果也不行(夏天湿热,常备炉甘石洗剂),想起豨莶草了,记得豨莶不是善化湿热、除风痒,湿毒瘙痒都是很好的药么,马上上山采药,回来洗净煲汤。我一般是用一味药,就是用豨莶草的鲜品,煲好后,外洗内服(2~3次/天)。这个药真是太神奇了,才用了一剂,这个痒痛止住了,皮肤的红色也淡了,效果这么好,接着用第二剂啊,第二剂用完后,基本就痊愈了,也就停药了,第四五日再看,一点痕迹都没有了。
人家都说中药是慢郎中,但是用了这味药,真是吓到我了,效果这么好,平素用的“炉甘石洗剂”完全不能比啊,这确实是“善化湿热、除风痒,为湿热疮疡及皮肤风疹、湿毒瘙痒的要药”,就是刚才发给大家的这个药性的简单的介绍,名符其实啊!
再回到刚才讲的,为什么会分享这样一种草药,正是这么一种草药,让原来去认识植物的我(类似生物系的学生),但是现在,我突然对本草兴趣非常大了,我要去认药了,所以豨莶草对我的意义是非常深刻的,它开启了我的本草认识之旅,并一发而不可收拾,并引导我到了蔡师师承班来了。所以,它是对我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味药,都是缘分啊。
所以,这次我就选择它作为分享草药的第一味药,就是“豨莶草”。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它,能够在临床上去应用它,不要让它再默默无闻,不要浪费了身边一味这么好的药。
其实,在我这一次正式分享之前,记得在咱们蔡师师承班聊天交流时,也向人推荐过这味药,好像是给贵州的曾师兄推荐过,网上聊天时,他也说确实用了,如果大家有兴趣,也可以问问他使用这一味药的体会。
下面就给大家分享豨莶草。
用名:豨莶草是它的学名,其实它还有很多别名。有一个别名叫“粘糊菜”,粘糊跟它的形态是有关系的(等一会儿介绍形态时再来看),还有叫黄花仔,粘苍子,肥猪苗,肥猪菜,粘不扎,还有的人叫它感冒草,还有一个名字“四棱麻”,可能跟它的茎的外形,茎的四棱形有关系。看看豨莶草的豨字,属左右结构形声字,左边是豕,指猪,右边希为发音。豨,古书上说是猪,大野猪,故其别名“肥猪苗肥猪菜”也与猪有关,是否古时的猪草,没有细考。
产地与来源:全国都有分布,因野生地不同有三个种:腺梗豨莶(毛豨莶,植株高大可达130CM以上,主产在长江以北,“野外植物识别”一书里的样本,就是这种),毛梗豨莶(少毛豨莶,相对细弱,沿海地区,附图就是这种),豨莶(植株50CM左右,主产南方,“野草有灵”一书中的样本,就是这种)。对于用药而言,豨莶草的三个种都可入药,也不必细分。豨莶草比较常见,我在附近找过,公园也能看到成批的毛梗豨莶,在路边菜地,也看到过豨莶,在广东的话,豨莶与毛梗豨莶都有,但腺梗豨莶,目前在周边没有找到,我确实没有发现这个种。这个药到处都可找到,大家如果没有见过的话,自已到周边去看看,它好认好找,林下荒地菜地,到处都可能有。全草入药,春夏采集,晒干切段,或进行炼制,按自己需要来进行处理。
形态特征:豨莶草,综合这三种,一般成年植株高50-130CM左右,茎多呈四棱形,叶片心形或阔卵形至披针形,边缘具不规则浅裂或粗齿,两面披柔毛。它的叶脉,比如腺梗豨莶,基出三脉,而其它二种,多为掌状三脉与网脉明显,上部叶渐小。春夏开花,花梗长2~4厘米,其上密披短柔毛;黄色头状花序(舌状花与管状花均为黄色,黄花仔么),总苞片条状匙形(放射状分布)。瘦果倒卵形,有四棱。形态极有特点(识别要点:放射状外层总苞片,且上面带粘性毛, 粘糊菜么),好认好记,见过一次,估计终身难忘。
性味与归经:辛,苦,寒,入肝经与肾经 (也或兼脾经与心经)
功能:祛风湿,通络,利关节,解毒。
主治与应用:治风湿痹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风疹湿疮、高血压、急性黄疸性肝炎、疟疾等,适应症很多。
古今治例书载选录:
(对于治例,选讲前面三段,不一一例讲,关于各种各样的适应症的应用,大家可以看相关附图,参考相应的文献,书中都有,不展开讲了。)
用量与用法:6~30g(一般建议),入煎剂,捣汁,或入丸散。外用:鲜品捣敷,或水煎熏洗;干品研末撒等等都可以。
成药应用:豨莶丸,豨桐丸等。
临床应用部分参考:
1.祛风除湿,通经活络:①用于风湿痹痛即风湿性关节炎,本药有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之效,常与当归、五加皮、海风藤等同用,也可以本品一味为末,酒蒸制后,炼蜜丸服。②用于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手足麻木,用本品通经络、调气血,常与黄芪、当归、地龙等同用。
2.化湿热,除风痒:用于皮肤风疹、湿疮瘙痒,与白鲜皮、苍耳子等同用。
(前面讲过,本人使用体会,仅用一味鲜药,煲汤洗敷,效果非常好)
3.疗疟疾:用于疟疾,以本品30克,水煎2次/日 服。
配伍应用:
1.配海桐皮:海桐皮苦辛平,入血分,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偏于走上;豨莶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解毒降压。两药配伍,功能祛风除湿,通利血脉,降低血压,用于风湿痹痛、筋骨不利、骨节疼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或小儿麻痹后遗症。
2.配威灵仙:两药皆能祛风湿止痛。稀莶草善利筋骨,威灵仙善于通络,两药相须为用,功效更著,用于风湿筋骨疼痛、四肢麻木等。
处方举例:
1、豨莶丸(张咏方):豨莶叶和嫩枝经数次蒸晒后,微焙为,炼蜜丸,每服9g早、晚用温开水或米汤送服(能饮酒者可用少量酒送)。
2、豨桐丸(成药):每日服2次,每次6~9g或按以下配方:豨莶草240g,臭梧桐500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早晚各9g用米汤(或温开水)送服。
3、豨夏丸:豨莶草90g,夏枯草90g,龙胆草15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早晚各9g开水送服。
单方妙用
1、治疗乳腺炎:鲜豨莶草120克(干品60克),鸡蛋2个。将鲜豨莶草水煎去渣,然后放入鸡蛋煮熟,饮汤食蛋。
2、治疗风寒泄泻:豨莶草适量,将其研为末,用醋调成糊状制成如梧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30丸,用白汤送下。
3、治疗反胃呕吐:豨莶草适量,将其焙干并研为末,加炼蜜制成如梧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50丸,用沸汤服下。
现代实验分析药理:
1)免疫抑制: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均有抑制作用。
2)抗炎,扩血管和降压
3)改善微循环和抗血栓,以及抗菌、抗疟等。
应用注意事项:
注意不要搞错药材:
1)广东、广西有一同名草药“稀签草”,为唇形科植物“防风草”(秽草,落马衣),与习用的豨莶草是不同科的植物,疗效也不同,不得混用。
2、云南(昆明)以唇形科植物“糙苏”作“稀签草”,应注意区别。
(当然,在实际采用中,糙苏与防风草,与豨莶草形态差异太大,搞错的可能性小,但买药材的时候,因药材名发音相近,要注意区分)
用药需辨证:病因脾肾两亏、阴血不足,不因风湿所致者,不宜服用。
——以上,就是我对豨莶草的分享,就我能想到的一些方面,跟大家做的一些分享。我要强调的是:它确实是一味非常好的药,在我的使用过程中,让我吃惊的是它的效果非常非常好。俗话说:不认识是草,认识是药。豨莶草在全国都有分布,在我们身边估计都能找得到,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疗效非常好的,适应症非常广的一种药,不用实在是太可惜了。所以,今晚拿来作为我的分享,而师父选择这个作为第一个分享的草药,不仅是因为我的名字的好意头,更因为它确实是一味好药,所以,拿出来,作为第一个分享的草药。
真的,认识这味药,真的是一个缘分,它不但治好了我的病,比如那么严重的湿痒症,实际上是非常痛苦的,又痒又痛,只有得过后才有体会。另外,它确实像一盏明灯,它确实让我体会到中草药的效果,真是非常非常好,只要用对了,不是慢郎中,它真是救急,一次显效,二次基本就治好了。当然,这有一个前提,我们用草药的时候,一定是病症初起的时候,立马用上去,不要拖到病已经深入了,比如长疮,已经成痈成疡了,入肉入骨髓了,这时才用药,当然不可能一次二次见效,或一下子治好。病情发展很快,尤其是疮,一个星期十来天,就会发展成重症,有时也可能会要命。
——以上就是我今天晚上跟大家作的分享,豨莶草的分享。其它不足的地方,请师父来做补充,谢谢!
蔡锦芳老师:
刚才邓朝晖把这个豨莶草介绍了,介绍的非常好。豨莶草,念仙不是签名的签,是草字头的莶。
刚才小邓也讲了,是菊科的植物。豨,就是猪的意思,是家猪还是野猪,是大猪还是小猪,我们不管它,反正就是和猪有关。一般人就认为它是猪吃了长肥,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叫它肥猪草是可以。
那为什么又叫它豨莶草?你们没采过,亲自采过这个草药你们就可能有体会,采这个草药的时候就会闻到一股很强烈的味道,采时把新鲜的叶一揉碎,就闻到一股味道,就是猪身上的味道,猪圈的味道。这个“莶”字和现在的“现”是通假字,也就是表现,现出的意思,就是这个草药现出来了猪的味道。所以它叫豨莶草。
豨莶草全世界有五种。我国产三种。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方茎,茎是四方形的,叶对生,全株都有毛,基出三脉。什么叫基出三脉呢?就是它的叶子主脉有三条,都是从它的叶基部同时发出的。
这三种,豨莶草本种是比较高大的,除了它们共同的特点外,它花梗上有具柄的腺毛。就是它花梗上有一种腺毛,下面有柄,柄上有腺体。
而腺梗豨莶呢,它也高大,它也有个特点,它的枝是二歧分枝,就是每分一次枝就长出两个枝。你看到二歧分枝的豨莶,一定是腺梗豨莶。
另外还有一个特点,它的叶有下延的翼翅,就是它叶子的基部是有一个翅膀一样的,长了一个翼,慢慢地向基部后延下来,叫做下延的翼翅。
这是那两种没有的,一看到有下延翼翅的豨莶就是腺梗豨莶,它的花梗和花苞片上都有具柄的腺毛,这种腺毛上面分泌了一种很粘的液体,所以动物也好,人也好,从那过就粘在身上。粘在身上起什么作用呢?你就给他播种!你走到哪,他粘到哪,干后落下来,就给它播种了。
它有一个名字叫粘不扎,为什么叫粘不扎?它粘着你,但不扎人,没有刺,不像鬼针草,淡竹叶,它们又粘人又扎人。它们尖端有刺,粘到你裤子上,还扎你。
还有最后一种,叫毛梗豨莶,它植株比较细小一点,它有毛,但没有腺,它不太粘人。毛也粘人,但不像腺体粘的那么厉害,植株比较小一点。这是关于植物形态的补充。
另外关于它的性味归经,还有历代方剂,邓朝晖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她搜集的资料也很全面,大家复习一下就行了,我在这里就不再复述了。
主要是讲几点临床上的应用。临床上应用分两种。一个是生用,就是鲜用,一个是制用。
第一,生用性寒,风湿热痹,就是关节红肿发热的那种,像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它外敷,把它的叶子和花捶了以后敷到患处,一般一天就可以止痛消肿,速度是很快的。配合口服,有很确切的降尿酸盐的作用,而且可以减轻和修复因高尿酸盐对肾细胞的损害,这是治本。不单可以像西药把尿酸盐降下来,它还可以修复肾细胞,防止肾细胞的坏死,这是它的特点。效果经过统计是高于秋水仙素,而与扶他林加别嘌呤醇这两个药联合的治疗作用是相当的。但它的副作用是比以上那些西药的副作用小得多的,安全的多。
第二个作用是治湿热黄疸,热驱胆汁外溢。配栀子,茵陈可以显著的提高疗效。
第三,痈肿疔疮,用它的鲜草,连花带叶,捶烂外敷,它有清热消炎的作用,效果也很好的。
第四生用对风疹,湿疹,这些皮肤痒疹,效果很好。可以说是立竿见影。可用鲜叶子直接擦在痒处。蚊叮虫咬的痒也可以。起荨麻疹,风疹这些擦上去也很好。另外把它煎洗,煎洗以后把煎完的渣滓趁热敷到湿疹和痒疹上效果也是很好的。
制用性温,记住生用性寒,制用性温。制了以后性温。治风湿冷痛,慢性关节炎,类风湿。用酒制,豨莶草内服做丸,或者浸酒服效果都很好。
第二中风偏瘫,九制的豨莶草治中风偏瘫,活血通络的作用是非常好的。第三,制后有益肝补肾作用,可治腰膝酸软,白发齿动。
这味药制法是很重要的,古来就一直强调要九蒸九晒而后用,如果次数不够的话阴毒不尽则不能透骨搜风,效果就很差。现代实验证明要蒸连续八个小时以上才有最好的疗效。蒸的时间不够效果很差的,这就说明我们古代对中药的炮制确实有它的科学道理。一蒸二蒸几乎无效,三蒸四蒸开始有效,一直到八蒸九蒸时效果才非常好。
另外这味药要注意采摘的时候它的主要有效成分在它的嫩叶和花上面,茎秆几乎没什么用,所以我们采摘就撸它的叶子和花,秆子你采回来没有很大的用,只有凑数。
这里给大家介绍几个实用的方剂。第一个就是痛风关节炎,用菟丝子30~35克,生豨莶草35克,一天一剂,对痛风性的尿酸盐的增高,常1—3天就降至正常,连服半个月,可以维持1—3个月尿酸盐不上升,有的人还可以维持2—3年尿酸盐都不升上去。
所以这个方子是个很奇妙,很简单,很有效的方子。
第二,对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生豨莶草100克,当归30克,这两味也是日一剂,一般三到五天血沉就会降为正常,抗O也可以降到正常,类风湿因子一般在一周以后也会下降,关节疼痛会迅速地缓解。这个方子也是简单,又实用,又有效,价钱也便宜得很。
第三个小方子,治顽固性的失眠,它有很好的解郁清肝的作用,对肝火盛,心肾不交引起的顽固性的失眠,还有饮食积滞造成胃不和,胃不和则卧不安,这种失眠可以用制豨莶草20克,玉米须30克,一天一剂,可以有很好的安神安眠的作用,对这种顽固性的失眠非常好。
我习惯用药一般不超过三味,所以我刚才介绍的方子都是两味,你们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可以根据临证的需要加它一味两味,那是你们的事,但是我的基础方基本上就是两味。
第四,它对红斑狼疮这种疑难杂病非常有效果,每天50克一般可以代替地塞米松100毫克,红斑狼疮的病人基本上得依赖激素过日子的,长期下去给人造成的损害是非常大的,但是不用又控制不了病情。而用这味药上去以后可以逐步代替激素,慢慢加它的量,慢慢减低激素,最后可以长期的地服用它,稳定病情,代替激素,而且没有激素的那种副作用,当然这是个很长期的过程,还要加上去其他的辨证。
关于它的禁忌也要注意一点,这个药有小毒,大量长期地用会伤肺,但是一停用它肺损害就会消失。另外生用注意,绞它的汁服容易引起呕吐,因为它有一股很难接受的味道,所以要用新鲜汁就很容易引起呕吐,注意这一点。
(治疗需辨证,请协商当地中医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