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药膳 | 贫血的人,来碗四红粥

『养生之道』药膳 | 贫血的人,来碗四红粥

受访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朱欣轶

  河北读者王女士提供:很多老人容易出现脸色苍白、四肢无力等贫血症状。常喝“四红粥”可以提高骨髓造血机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减少贫血发生。取红豆30克,提前泡6小时,花生15克、红枣3枚、枸杞子15克、紫米30克,一同浸泡半小时后,大火煮开,小火熬煮1小时即可。每日食用1次,连用两周。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朱欣轶点评:花生中含丰富的蛋白质,有益气健脾、补血止血等功效,特别是花生红衣,可增加血小板的含量和质量,治疗贫血特别有效。红枣养胃、安神,特别是鲜枣,含丰富的维生素C以及钙、铁,可改善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枸杞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紫米有补血益气的功效,可促进胃肠消化,增强造血功能,提高血红蛋白含量。紫米饭具有补血、健脾、理中及治疗神经衰弱等功效。用这几种食材煮成的粥就叫“四红粥”,能充分发挥它们的各种作用,营养更好。用适量的带皮花生一起熬汤,对治疗轻度贫血或缺铁性贫血尤其有效。

  但中度或重度贫血,如果只靠喝四红粥治疗肯定不行。目前,临床上比较多见的是缺铁性贫血。如果想要补铁,动物性食物含铁量更高,效果更好。铁主要分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血红素铁主要来自动物的肝脏,含铁量达到20%。贫血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疾病,建议到医院明确诊断后再针对性地治疗。同时提醒大家,铁的吸收还需要其他营养素的配合和促进,维生素C、钙等矿物质都有利于铁的吸收,所以,补铁治疗不能仅仅靠红色食物,要注意营养均衡。▲

吃花生皮能补血?被追崇的补血圣品,医生这次打破神话背后的假象

在我国养生界,“食疗”是一门玄学,很多老病友都会自成一套,层层筛选,制造出各种各样食疗。

而其中,在这些饮食名单中,“花生衣”却成为了补血补贴的好食材,这种包裹着花生果仁的红色外衣,是否真能起到补血补贴功效呢?

想知道是否能补血,我们先了解下贫血到底是什么?

在医学上,贫血可以细分为400多种。最普遍莫过于缺铁性贫血,血液里含有多种血细胞,而红细胞中的红血球就像一名“快递员”,负责给身体各处细胞运输氧气。

若体内有没有足够的铁,这些“快递员”就会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就无法运输足够的氧气到达器官和组织,人体就无法制造足够的红细胞,从而引起贫血

一般引起缺铁性贫血,原因也有很多,比如女性生理期过长、过大;又或者成年男性缺铁经常性原因,胃肠道疾病包括息肉、肿瘤等引起出血;还有一些钩虫、猪肉绦虫等寄生虫感染.......

而归根到底,就是由于体内铁吸收障碍或者铁吸收不足,从而引起贫血。

治疗贫血,唯有补铁

想治疗贫血,血又不能补,自然就得需要补充铁元素。而花生,就如同红枣、红糖一样成为大家首选之物之一。

花生皮到底含不含铁?含有多少铁?这些铁进入人体又会呈现什么样效果?

花生皮,为何会被人称为“补血补铁”圣器?

中医理论认为,“脾统血”,意思是气虚的人最容易出血,而花生红衣由于能够起到补脾胃之功效,在中医上称为“补气止血”,起到养血止血的功效。

跟红枣一样,红花生的颜色由于与血的颜色相近,在古人印象中,“补红食物能补血”的养生理论,就记载着花生皮的红外衣能够起到补血补铁的功效。

花生皮含铁量,还真不高

在现代营养元素分析,花生皮铁含量缺少的可怜,甚至还比不上干红枣的2-4mg/100g的铁含量,而动物性食品,比如猪肝,其含铁含量却达到25mg/100g,与之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

即便含有铁,人体也难以吸收

事实上,人体一般吸收利用的铁分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像猪肝这类动物性肝脏的铁,就是血红素铁,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并为己所用,从而制造出自己血红蛋白,提高利用率。

而花生皮中的铁,只是非血红素铁,这种要想被人体利用起来还真是“困难重重”,需要先将不溶性的铁变成可溶状态,然后在吸收进入血液,期间还得经历草酸、磷酸、膳食纤维等重重妨碍,最终在血液里才能合成血红素。

靠吃花生皮来达到补铁补血功效,真的有心无力,想想绝情谷里的裘千尺,即便日夜吃枣,练出了“吐枣神功”,却还是依然肤色惨白、头发稀疏的惨象。

所以要想真正补血,最简单就是去医院,查明自己贫血原因,再“对症治疗”,一般缺铁性贫血,通常医生都会直接补充铁剂,再搭配红肉或红色动物内脏,以及补充维生素C,才能起到一定效果。

当然,要想真正起到“补血”的效果,最根本还得饮食均衡。

毕竟,吃的全面、吃的适量,永远都是健康饮食不变的真理。

『冬季养生』冬季要养肾防寒

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根本,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 冬季是从立冬日开始,经过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为止。冬三月草木凋零,冷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根本,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中医认为,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在于肾,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力”。“火力”旺,反映肾脏机能强,生命力也强;反之,生命力弱。冬季时节,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将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肾气旺,即火力旺呢?关键性的一点是,是要防止冬季严寒气候的侵袭。中医把能使人致病的寒冷气候,称之为寒邪,寒邪是以空气温度较低或气温骤降为特点的。寒为冬季之主气,即主要见于冬天,但其他季节并不是一点没有。在平时,如汗出当风,淋雨涉水,多嗜生冷及从事某些特殊工种者(如冷藏工人等)亦常能感受寒邪而罹患寒病。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人阳气。何谓阳气?《黄帝内经》里解释说,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如果失去了它,万物便不得生存。人体若没有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不能供给能量和热量,这样,生命就要停止。一些年老体弱的人,在冬季往往容易感觉手足不温、畏寒喜暖,这种情况,人们常称之为“火力不足”,即中医所说的“阳气虚”。

人身之阳气盛衰,往往标志着人体生理功能活跃的程度,但威胁人体阳气的莫过于寒邪。寒邪伤阳后,人体阳气虚弱,体内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一派寒象,常见的情况有:恶寒:即怕冷,这是由于寒邪外夹肌表后,体内阳气之一的卫气与外寒相搏,而见腠理闭寒,致使卫气受到遏制而不得宣泄,就产生恶寒,在恶寒的同时,亦可见到发热的症状,这是卫气郁结的缘故。

脘腹冷痛:这是外来寒邪经体表侵袭后,直入肠胃所致,寒邪损伤了人体脾胃的阳气,故胃脘部疼痛,同时还可出现呕吐清水,下利清谷,甚至四肢厥冷等症状。

脉象异常:寒邪袭人所致脉象异常,主要是脉紧、脉迟、脉沉,原因是寒邪侵入经脉后,影响了脉内的气血运行。寒邪留滞人体后,还能见到人体肌肉、皮肤、筋脉拘挛之象。

疼痛:这是寒邪侵袭人体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寒邪侵袭肝脏经脉,阻碍肝经气血运行,引起气血凝滞,则见睾丸肿胀疼痛,即人们所说的“寒疵”;若寒邪客于四肢,则形成痹症,西医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即属此类。

《黄帝内经》里在探讨疼痛病的机理时,曾明确指出:“血虚则痛”,但血虚形成的原因很多,重要的一点就是寒邪入侵血脉后,造成血流不畅,由于血流不畅,血液的供应发生障碍,故产生疼痛。

总之,寒邪伤人时所出现的症状是很多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此外,寒邪伤人在临床症状上还有一个特点,即排出物、分泌物往往澄澈清冷,如鼻流清涕、咳吐清痰、呕吐清水、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倘若外感寒邪后郁久不解,则这些分泌物将转清为黄为赤,此已属由寒化热的象征了。

通过上面的论述,不难看出,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那么,又怎样贯彻这一原则呢?严寒的冬季,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自然界的蛰虫伏藏,用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以便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好准备。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成形胜于化气,因此,养肾防寒要着眼于“藏”。具体到人体的精神活动,又如何藏呢?《黄帝内经》里早已明确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意思是说,人们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静,要想办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最好能做到含而不露,好像把个人的隐私秘而不宣,又如得到渴望之珍品那样满足。其中心思想是:在冬季人们要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这正和夏日里调养精神的方法——“使华英成秀”截然相反。

中医强调“神藏于内”,是有积极意义的,尤其是在人们激烈竞争的今天,更有其重要价值。这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躁则消之,静则神藏”,由此可见,不仅冬季要做到精神安静,神要藏于内,即使春、夏、秋三季也需要神藏,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非常重视思想清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入静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回复到人的儿童时代的大脑电波波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了“逆转”。社会调查发现,凡经过重大精神挫折、思想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摄,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明显增加。社会实践证实,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生,可以有效地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有益于身心健康。

要使“神藏于内”,首先要加强道德修养,少私寡欲。儒家创始人孔子早就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这是很有道理的。从生理上来讲,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人体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规律的进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这说明养德可以养气、养神。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如若不然,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欲望太高大多,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而发病。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这里的气上、气下、气结、气缓、气乱、气消,均为人体气机失常,而气机失常将导致人体生命活动的受损,倘若能减少私心、欲望,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名利的奢望,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坦然,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太上老君养生诀》里清楚指出:“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嫉。”这里说的再清楚不过了,否则六害不除,万物扰心,神岂能清静?“神藏于内”的第二点是:要能调节不良情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使你不高兴的事,甚至是悲欢、愤怒、兴高采烈。那么,应该怎样办呢?这就要学会调摄情绪。如遇事节怒,宠辱不惊,都是节制法在调摄情绪中的运用。此外,亦可采取疏泄法:就是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去,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

『养生之道』两个穴位帮你清清胃火

受访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任医师 王宏才

  胃字,上为“田”,意思是五谷之土;下为“月”,指的是人体。所以,胃相当于身体的五谷之地,故又称“太仓”。胃有一条属于自己的经脉,叫足阳明胃经,简称胃经。胃经的作用就是协助胃来完成其受纳、腐熟、消化食物功能,以及与脾配合,完成升清降浊的物质代谢。胃经如果不畅通,就会食积,久而化火,从而引发高烧、出汗、前头痛、咽喉痛、牙痛等病症。

  胃经循行起于鼻外侧的迎香穴,往上走到鼻根部,再沿承泣穴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交会承浆穴。有些年轻人的嘴唇周围会长很多小痤疮,通常都与胃火大、此处经气不通有关。胃经接下来分为两支,一支上行至额颅,另一支从颈下胸,内行入缺盆,然后由腹部循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二趾外侧端;分支从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别到中趾和足大趾(如图)。整条胃经有45个穴,涉及消化、神经、呼吸、循环等多个系统,可治疗咽喉、头面、口、牙、鼻等病。这里介绍2个胃经重要穴位:

  天枢穴。位于肚脐左右旁开2寸的位置。“枢”字有转枢之义,天枢是天地之气转枢之处,升降出入之关口。天枢具有调节人体气机升降、理气行滞的作用。日常出现便秘、腹泻、腹痛、腹胀等中焦气机不通畅的小毛病,都可以按揉天枢穴。

  内庭穴。位于足背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内庭穴治疗牙痛、咽喉肿痛、口歪、鼻衄、返酸等病症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现在介绍一下此穴位的另外一个作用——控制食欲。这对于食欲特别好、超重或肥胖的人群来说是个不错的福利。可在饭前或感到饥饿时用力点揉这个穴位,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体重。▲

『养生之道』尿频,熬茯苓山药粥

受访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博士 代金刚

  山西读者张先生咨询:上了年纪后,上厕所的次数明显增多,常感尿频、浑身无力。老伴听说一个可治尿频的方子:茯苓10克,干山药10克,研为细末,一起和粳米做粥喝。用过以后,确有好转,想请专家点评一下。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博士代金刚点评:正常成人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次数明显增多称为尿频。尿频既可以是生理性、精神神经性的,也可以是许多疾病的症状之一。导致尿频的原因较多,包括炎症、异物、精神因素、病后体虚、寄生虫病等。非炎症尿频表现为小便次数增多,但无疼痛。炎症刺激下,往往尿频、尿急、尿痛同时出现,有时还可有发热。

  尿频属于中医淋证范畴,病位在肾与膀胱,多由湿热下注、脾肾气虚、阴虚内热所致,外因为湿热,内因为脾肾亏虚,治疗时讲究辨证治疗,实证应清热利湿,虚证应温补脾肾或滋阴清热。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主用于水肿尿少、痰饮悸眩、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

  山药味甘,性平,归肺、脾、肾经,有滋肾益精、益肺止咳、降低血糖、健脾益胃、助消化、益肾精的作用,主治脾胃虚弱、倦怠无力、食欲不振、痰喘咳嗽、腰膝酸软等证。二者合用能起到滋阴补肾、淡渗利湿的作用,对脾肾亏虚、湿邪阻滞型尿频有较好的疗效。

  治疗尿频,需要内外结合。除了服用温补脾肾、收敛固涩的药物外,还可用按摩、艾灸等方法,但是要根据不同的证型具体对待。▲

『冬季养生』老年人冬季晨练的禁忌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十晨”,很多人都认为,晨练越早越好。实际上,晨练时间应该因人而异,合理安排,一味地追求早未必有好处。尤其在冬天,老年人晨练更应该因人而异,视气候而定,不宜只赶早。

随着老年人自身年龄的增长,抵御寒冷的能力也会渐渐变弱,冬季寒冷的气候使人体的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加重,这样容易诱发脑中风、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老年人在冬季进行晨练时,应该多加强自我保健。

如外出晨练要格外注意保暖,抵御严寒。遇到大风、大雾、雨雪天气时,不要强行出外锻炼,清晨可以在室内稍作运动,等到风和日暖之时,再到户外晒晒太阳或散散步,做一些缓慢柔和的活动。

老年人锻炼要适度控制运动量和时间,切莫过量过分。因为超负荷的运动量不仅会加重老年人身体的疲劳感,还会降低抵抗力,而且可能会引起关H-P软骨软化症、腰肌劳损等。

『冬季养生』冬季睡眠好习惯:早睡晚起

传统养生学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就要与大自然的变化保持一致,需要根据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而调整自己的日常生活规律,以顺应自然。

动植物多以冬眠状态以养精蓄锐,为来年生长做准备。人体也应该顺应自然界的特点,适当地减少活动,以免扰动阳气,损耗阴精。所以传统养生学提出人们在冬季早睡晚起,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对健康有益。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冬季早睡晚起可避免低温和冷空气对人体的侵袭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严寒刺激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充足的睡眠还有利于人体的体力恢复和免疫功能的冬季应保持居室内的温度恒定,一般要在20℃左右。冬季气候寒冷、干燥使老年人的周围血管处于挛缩状态,心脑血管容易发生痉挛,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0)

相关推荐